這部由錢鍾書楊絳夫妻親自作序的書,堪稱古文入門最好的敲門磚

2020-12-13 無齋公子曰

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我們的物質水平較之過去已經有了極大豐富,但與此同時,我們的精神文化卻不免變得匱乏起來。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傳統文化,希望能通過閱讀古文,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而增進自己內心的修養。

王右軍在他名揚千古的《蘭亭集序》裡,寫了這麼一句話:「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我們今天為什麼要讀古文、學古文呢?那是因為,通過閱讀和學習古文,一方面,我們可以學習古代大家在文章中的謀篇布局、鍊字煉意,提高自己的文字功底。另一方面,也能讓我們借古觀今,對眼前這個世界的認知更有深度,從而讓自己內心的格局更加宏大開闊。

這本書的作者鍾叔河先生乃是一代編輯名家,更是我國文化界久負盛名的出版大家。他所編輯的《走向世界叢書》計36種、800萬字,更是受到學術界的廣泛讚譽,更是承蒙錢鍾書先生親自作序——要知道,錢老生平主動願為作序者,唯鍾先生一人耳。而這本《念樓學短》,則由楊絳先生題序,足可謂「雙序珠玉交輝」,乃是文學界的一段佳話。

鍾老的寓所位於長沙市的一幢20層樓上,由於「戶戶外貌鹹同」,鍾老就在自家門口掛了一塊竹牌,上書「念樓」二字,以示區別。念樓者,廿樓也。這套古文選本正是在鍾老的念樓所編纂完成的,故稱《念樓學短》。

鍾老選編的這些古文,本來就是準備為他的外孫女們準備的,因為考慮到今天的年輕人普遍認為文言文晦澀難懂,敬而遠之,因此所選文章標準有二:一為短小精練,每篇不足百字。二為質樸生動,文字微言大義。

在《念樓學短》這本書中,鍾叔河先生開宗明義,提出「學其短,是學把文章寫得短。」寫作一事,最講究練字,而要論練字之妙,又莫過於古代大家所作的文言文,堪稱字字珠璣,一字不易。

現在我們雖然不會再去寫文言文了,但是文法相同,我們的現代文也是自文言文中脫胎而來,因此根基是相通的。今人慾求為文之法,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自古文當中探索尋求。

現在有一個名詞很流行,叫做「底層邏輯」。在我看來,天下的好文章,究其底層邏輯,無一不是自古文中來。無論是《鄭伯克段於鄢》當中的謀權與心機;還是《過秦論》當中的氣勢鋪陳、鞭辟入裡;抑或是《項脊軒志》當中的用情至深,都是值得今人學習的。

除了「文短質樸」之外,鍾叔河先生選編的這套《念樓學短》,更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他的選文之精妙。

與《昭明文選》《古文觀止》等主要從經史子集中選題的傳統古文選本不同,《念樓學短》當中所選的文章,可謂包羅萬象,妙趣橫生。觀其內容,橫跨多個領域,涵蓋各種文體,無論是四書五經、筆記小說,還是序文題跋、文論詩話,抑或是名人酬唱、日記書帖,可謂無所不包,應有盡有。

更妙的是,書中選文篇篇短小精悍,句句朗朗上口,讀來並不覺生硬艱澀,反而饒有趣味,蘇軾、陸遊、張岱、鄭板橋等等,這些在歷史中風乾的名字,通過他們靈動幽默的文字,其形象一時間也變得鮮活起來。我們會覺得,原來這些才子文豪,也會嬉笑怒罵,也有七情六慾,也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比如說,現在興起的誇誇群,群裡用各種姿勢誇別人。但是你知道嗎?蘇軾老夫子誇起人來,不知要比你們高出多少個段位。你看,他在給老朋友寫的信中就這樣誇對方:「獨念吾元章邁往凌雲之氣,清雄絕世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時見之,以洗我積年瘴毒耶?」

你的好友蘇誇誇對你說:「兄弟,你那一往無前的凌雲之氣,還有那清新雄健的絕世好文,以及超凡入聖精妙無雙的書法,什麼時候才能讓我再次見識一番,好洗淨我身上的陳年汙穢呢?」

還有那位「難得糊塗」的鄭板橋,他的《前刻詩序》是這麼寫的:「餘詩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習氣。二三知己屢詬病之,好事者又促餘付梓。自度後來亦未必能進,姑從諛而背直,慚愧汗下,如何可言!」

啥意思呢?鄭板橋在自己詩集前的序言中說:「我知道自己的詩格調不高,不止一個朋友批評我了,但也有人建議我把我的詩印出來,我前思後想,覺得自己的水平就這樣了,也提高不到哪去了,於是沒有聽從批評,反而聽從了建議。」

鄭板橋實在是一個真實又可愛的老頭,而這樣的序言,讀來更是風趣幽默、別具一格啊。

再比如,書中選的那篇《唱龍眼》這樣寫道:「 龍眼枝甚柔脆,熟時,賃慣手登採。恐其恣啖,與約曰:「歌勿輟,輟則弗給值。」樹葉扶疏,人坐綠陰中,高低斷續,喁喁弗已,遠近聽之,頗足娛耳。土人謂之「唱龍眼」。」

嘿,原來那些工人們邊唱民歌邊採龍眼的習俗,是因為果農怕工人在樹上偷吃太多龍眼,因此要求他們上樹後必須不停地唱歌,不唱不給錢。原來那些動聽的山歌和民歌背後,還有這樣的曲折,簡直無法再直視了好嗎?

在《念樓學短》這本書裡,除了選文以及白話解析之外,每篇文章之後還有一小段「念樓曰」。所謂「念樓曰」,實際上就是鍾叔河先生自己結合古人的文章,闡發自己的人生感悟。

正如鍾先生在自序中所說的那樣:「這幾百篇,與其說是我譯述的古文,不如說是我作文的由頭,借古人的酒杯,澆胸中的塊壘。」

而在這些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文字當中,不乏點石成金的連珠妙語。

例如,鍾老在《禮記·檀弓·杞梁妻》一文後評點曰:「杞梁妻便是後世的孟姜女。專制君主越熱心打仗的,越能青史留名,至於東徵西討要死多少個杞梁,有多少杞梁妻要哭之哀,唐宗宋祖們是不會怎麼考慮的,但老百姓心中是有數的,於是創造了哭倒長城的孟姜女。」

可以看出,老爺子對秦皇宋祖這些雄主的武功是頗不以為然的,反而對那些創造了歷史的平凡的人民懷著深切而悲憫的感情。

再如,在《齊民要術·餅炙》這篇短文之後,鍾老詼諧地寫道:「我也鄭重其事親自下過廚,手翻菜譜,最感為難的就是料酒五錢、胡椒粉一分……心想還不如以容量計數好,就用一湯匙、一茶匙計量也更易操作,在這方面還真該學學《齊民要術》。」

寥寥數語,生動詼諧,我們不難想像出這位慣用筆墨的老爺子,在廚房裡一籌莫展的窘態,不免會心一笑。

無論你是成年的大朋友,想要涉獵古文,感受其中蘊含著的悠長韻味和中正雅意,還是中學的小朋友,想要開闊視野,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和寫作能力,《念樓學短》這本書,都將會是你最好的啟蒙讀物。

書中的悲喜起落、哲理道德、人間百態、風物雅致,都會讓你心中生出別樣的體悟。

相信讀罷這本書後,一扇新的大門,將在你眼前緩緩開啟。在門後,是五千年來先賢們發出的黃鐘大呂之音,和精微獨到之理。一詞一句,儘是時光積澱,一文一章,皆為血脈傳承。

相關焦點

  • 錢鍾書的母親稱讚兒媳楊絳:筆桿搖得,鍋鏟握得,鍾書痴人痴福!
    在此期間,她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一鳴驚人,隨著《稱心如意》的大熱,一時之間,楊絳名震上海。而此時的錢鍾書尚在文壇默默無聞。1941年,錢鍾書返回上海與楊絳母女團聚。此時,日軍已經攻佔上海,夫妻倆備嘗艱辛。
  • 楊絳給錢鍾書寄信只有一個「慫」,他回復一字,讓楊絳感動落淚
    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就是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了。兩人第一次遇見的時候,一見如故,侃侃而談。錢鍾書急切地澄清「外界傳說我已經訂婚,這不是事實,請你不要相信。」錢鍾書中午打開一看上面就一個字「慫」,啥意思?錢鍾書仔細端詳良久,頓時又笑了。於是第二天早上錢鍾書也給楊絳稍了封信,叮囑她中午再打開,楊絳打開一看是個「您」字,楊絳立刻就明白是什麼意思了,頓時感動落淚。
  • 楊絳的陪讀生活:幫錢鍾書複習功課
    楊絳(圖片來自網絡)   錢鍾書、楊絳夫婦哲人曉暢、嗜書如命的專業貢獻我們因熟悉而敬重;錢鍾書、楊絳夫婦遠離媒體的家庭生活我們因不熟悉而更加敬重。   「妻子、情人、朋友」自稱「灶下婢」   錢鍾書有今天的著作面世,既是楊絳擔負了大多數家庭瑣事,更直接的還是楊絳拼命保存了錢鍾書許多重要手稿。從20世紀40年代在上海孤島時期,楊絳在日軍傳喚她時,拼命地把錢鍾書《談藝錄》手稿藏好。錢鍾書《圍城》創作也正是在楊絳創作的啟發下動的念頭。
  • 錢鍾書與楊絳的愛情:互相珍惜,志同道合,懂得彼此
    錢鍾書與楊絳相識在美麗的清華園,兩人一見,相視一笑,錢鍾書說:「我沒訂婚」,楊絳說:「我還沒有男朋友」,一個才子,一個才女,自此攜手相扶,既定終生。錢鍾書不善家務,但看到楊絳操持家務的辛勞,他也很心疼,於是他每天早上給妻子準備愛心早餐,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老。有時他偷偷躲在衛生間裡洗衣服,儘管洗得一塌糊塗,楊絳還得重新返工,但是楊絳絲毫也不朝他抱怨。楊絳坐月子期間,錢鍾書一個人在家,不是把這做壞了就把那弄壞了,然後愁眉苦臉地跟楊絳訴說,楊絳總是說不要緊,楊絳的理解和寬慰撫慰了錢鍾書的那顆不安的心。
  • 錢鍾書與楊絳的筆墨,滿滿書法味
    楊絳先生走了,105歲,即使在彌留之際,思維和言語中,始終不離「錢鍾書」三個字。高尚的節操,有目標有志趣的生活,任光陰流轉,萬物消長,而內心依舊篤定從容。1932年春天,楊絳考入清華大學並與錢鍾書相識。第一次見面,錢鍾書就說:「我沒有訂婚。」
  • 什麼才是完美夫妻?請看看錢鍾書是如何評價楊絳的吧
    如果今生有緣,能夠有幸結為夫妻,大家都理想做一對「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式的恩愛完美,幸福美滿的模範夫妻。可是,人世間的事總是複雜多變的,常常事與願違。而錢鍾書和楊絳夫婦,不僅是現代文壇上兩顆耀眼的巨星,而且是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完美情深的恩愛伉儷。
  • 楊絳給錢鍾書寄去一個「慫」字,錢鍾書寄回一個字,楊絳感動落淚
    楊絳和錢鍾書相識於校園中。年輕時候的楊絳非常漂亮,是名副其實的校花,身邊自然也就不缺乏追求者了。而年輕時候的錢鍾書,也是英俊帥氣。兩人在認識之後,都對對方有好感。不過,在互留聯繫方式的時候,錢鍾書一時緊張說出了「我還沒有女朋友,是單身」這樣的話,實在是有些搞笑。真是難以想像,錢大才子竟然也會因為緊張而激動。
  • 楊絳主動作序推薦,這部百字版《古文觀止》,孩子古文入門必讀
    古文入門,首選《念樓學短》都說古文難,到底難在哪?很多學生聽到老師埋怨自己不好好學古文的時候,心裡可冤了,只能默默埋怨:老師,不是我不想學,而是學古文,實在太難了。所以,他才編著《念樓學短》一書,方便四個外孫女學習古文。而著名學者楊絳先生認為,《念樓學短》除了「選文短」,利於學古文外,還有」三好「,讓人「讀了能增廣見識,讀來又趣味無窮。」
  • 這本寫給自己孫輩的古文入門讀物,楊絳先生讀過後主動作序推薦
    當時,這位老爺爺為了培養自己孫輩對古文的閱讀興趣和寫作能力,從中國的傳統典籍中精挑了數百篇故事性、文學性、可讀性俱佳的小短文。並把自己如何讀、如何理解,用自己的話寫下來,形成一部短文結集,作為送給孫輩們學習古文的啟蒙讀物。而這部飽含對兒孫濃濃愛意的厚重大禮一經面世即得到諸多專業人士的賞識。
  • 這本寫給自己孫輩的古文入門讀物,竟得到楊絳先生的「四好評價」
    當時,這位老爺爺為了培養自己孫輩對古文的閱讀興趣和寫作能力,從中國的傳統典籍中精挑了數百篇故事性、文學性、可讀性俱佳的小短文。並把自己如何讀、如何理解,用自己的話寫下來,形成一部短文結集,作為送給孫輩們學習古文的啟蒙讀物。而這部飽含對兒孫濃濃愛意的厚重大禮一經面世即得到諸多專業人士的賞識。後來相關報紙刊物紛紛邀請老爺爺開闢專欄公開發表,後續結版成書公開發行。
  • 錢鍾書、楊絳育兒觀:書香門第的富養,你也能複製
    你學習的模樣,才是孩子最好的標杆。錢瑗自小身體就不好,每上學一段時間就得休學一段日子,所以基本上是楊絳在家裡自己教錢瑗。錢媛的學習好習慣一部分來自於母親,也有一部分來自於父親。錢鍾書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他家的書都是從圖書館借來的,將書讀完,做完筆記就會還掉。
  • 為了讓楊絳愛看書,父親隔段時間就把書藏起來:教育孩子有方法
    一、好奇,入門楊絳家裡的書很多。好奇心只是一塊敲門磚,只是站在這門學問的門口。只有對這門學問傾注熱情,才能真真正正踏上求學之路。二、自主,鑽研關於天才論,《傷仲永》聽了太多遍。一個原本鶴立雞群的天才兒童,最後泯然眾人的故事。他只是比其他人聰明一些而已,但不會掌控自己的人生。
  • 楊絳給錢鍾書寄去一個「慫」字,錢鍾書寄回一字竟令其感動淚目
    楊絳和錢鍾書是公認的神仙眷侶,夫妻兩人一見鍾情,相伴到老,從未因為什麼紅過臉。楊絳給錢鍾書寄過一個「慫」字,就是想問問錢鍾書心上到底有幾個人,錢鍾書高情商的回一個「您」字,意為心上只有你一人,這般愛情真實舉案眉頭羨煞旁人。不愧是人間的「神仙愛情」!
  • 娶了楊絳,錢鍾書「痴人有痴福」
    錢鍾書的短篇小說集《人·獸·鬼》能保存出版是因為「此稿本曾由楊絳女士在兵火倉皇中錄副,分藏兩處」,書出版後錢鍾書用英文寫下了一句耐人尋味的名言:「贈予楊季康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錢鍾書」。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瑗去世後,楊絳整理出版了卷帙浩繁的錢鍾書英文和中文手稿。特別是錢鍾書英文手稿,還蘊含著錢鍾書先生想寫而未能完成的英文《管錐編》。
  • 楊絳今日凌晨去世 與錢鍾書關係生前作品盤點
    作者想說的,其實是人的賢愚好壞,並不應由其出身階級等先天因素來決定。  此外,書中寫夫婦之情十分細膩,這種情,也是在字裡行間表達,而沒有甚麼激情的愛的宣言。在這六記中,楊絳處處顯出對錢鍾書的關懷和了解,在「冒險記幸」中,為了見錢鍾書一面,楊絳便不惜冒上生命的危險,在回憶中這些險境都寫得稀鬆平常,但如果設身處地,回到當時境況,命懸一線的險狀,其實令人不寒而慄。
  • 錢鍾書:只有死別,不再生離!楊絳:夫亡在前妻在後的順序不能錯
    這個人,是他的未婚妻楊絳。1932年,錢鍾書和楊絳在清華大學共同讀書時,確立了戀愛關係。1933年,雙方家庭為他倆舉行了訂婚儀式。這對訂了婚的未婚準夫妻,怎麼能忍受異國他鄉的分別?錢鍾書提出,兩人一起去英國留學。
  • 好的感情,男人從不幫妻子做家務,不信你看錢鍾書和楊絳
    書中說,錢鍾書包攬了家裡的全部早餐。每天早上,錢鍾書都會特地燒水泡紅茶和牛奶,用烤麵包機考好麵包,刷上果醬和黃油,然後等妻子起床吃飯。而吃完刷碗的工作,則由楊絳負責。一次,他們的女兒阿圓,抱怨媽媽刀工不好,吃飯要等很久。
  • 初次見面,錢鍾書說:我沒有訂婚,楊絳回:我也沒有男朋友
    但是文學大師錢鍾書和作家楊絳先生他們兩個卻是始終如一,恩愛一生,他們兩個經歷了好多坎坷,始終不離不棄地堅持到了最後。下面由小編簡單說下錢鍾書和楊絳先生他們兩個愛情並闡述一下自己的看法。楊絳1911年出生於北京,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相傳從小楊絳就比較懂事,有一次她去書房拿書,看到正在午休的爸爸,大氣不出,靜靜地翻閱,就是遇到上廁所,也是腳步輕輕,像一個小貓一樣,陪侍在父親的身邊。父親醒來看到自己的女兒,心中驚喜:「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從此以後,午休都要楊絳陪侍在側。
  • 人人皆知錢鍾書的天才 只有楊絳知道他的笨拙
    解說:2011年10月15日,在首都圖書館舉辦了一場名為「走進錢鍾書的讀書生活」的活動,應邀參加活動的錢鍾書的親朋故知,將自己所親歷親聞的有關他的好讀書,勤治學的往事,與在場的所有讀者分享。而剛剛由商務印書館編輯完成的《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更在萬眾矚目下正式發行出版。十一年的精心努力,二十冊厚厚的筆記,只因為十三年前的一個承諾。
  • 相濡以沫半世紀,錢鍾書去世後,楊絳先生用這樣一幅對聯評價他!
    而錢鍾書和楊絳卻應該是最令人羨慕的一對神仙眷侶。楊絳,原名楊季康,1911年生於北京,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當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為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生。1935年與錢鍾書結婚,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夫妻相濡以沫,令人羨慕的婚姻生活。當年在清華園時,兩人只是匆匆一見,甚至沒說一句話,但當下都彼此難忘。錢鍾書其後寫信約會楊絳,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