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楊絳先生到我們四個

2021-02-27 二寶媽媽寫故事

前幾天,朋友圈被楊絳先生去世的消息刷屏了,當時我被震驚了,沒想到圈子裡這麼多人熟知楊絳先生並且對其懷有莫大敬仰。本也想跟風分享一個,後來想想算了。說來慚愧,楊絳先生對於我的影響,只有兩點:1.知道「絳」字的讀法。第一次看到楊絳這個名字是初中,實在不知道「絳」字怎麼讀,於是專門去查了字典,從此再也不會讀成「xiang」啦。2. 喜歡她平淡清新的文筆。感謝我親愛的父母,一直深信多讀書方能學習好,在買書方面從不吝嗇。初中時,父母就給我買了一套《二十世紀中國女作家散文選精選》(書名大概是這個)。一套若干本,收錄了中國近代諸多女作家代表作。其中,那套書選錄了楊絳的《幹校六記》。彼時並不知文革,下放以及其間種種困難,只是覺得她的文字簡潔又幽默。

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小狗,小趨。


和那套書中的其他作者蕭紅,丁玲等人相比,楊絳的文字最小清新,也夠接地氣。每每讀她的文字都覺得字裡行間都是爽朗的範兒。現在想來,幹校生活想必十分艱苦甚至困頓。和小趨分開後,錢鍾書還說,小趨也許「早變成了一堆大糞了」。看過那麼多書,那麼多作者的文字,這句話,二十年後仍舊記憶猶新。

十來歲的我對於錢鍾書的認知僅限於他是《圍城》的作者,並不知他那些巨大的文學成就(那個時候可沒有百度谷歌,知識的積累全憑身邊人傳授和自己讀書)。倒也奇怪,這幾年朋友圈很多關於錢鍾書和楊絳二位的雞湯文,大部分是關於二位的感情生活等等,看了竟完全無感。想來也是因為看過了幹校六記裡面的文字描寫,覺得雞湯文的內容實在是杜撰居多,虛無縹緲,生搬硬湊而已。

三十來歲的我,再回想《幹校六記》的文字,終覺二位先生實在是不易。當年他們面對各種壓力,甚至有生命危險,人生艱難,卻能咬牙熬過去。此乃大家。


我一直沒有看《我們仨》這本書,但是能想像楊絳的文字,肯定是生動又可愛。美好的文筆,沒有華麗詞藻,只需要用心書寫。

以前用鋼筆,原子筆,鉛筆,現在有了電腦,寫作更簡單,也許有了逼格,卻失了心情。

再看看自己的這個公眾號,從寫榮寶的武俠故事開始,又有了雙城記,然後隨心寫了各種雞湯文。今年春節之後,竟然更新寥寥。想來我不是勤奮之人,楊絳先生下放期間還堅持記錄生活,其他的大牛生了好幾個娃,不光擁有成功事業,還能練出馬甲線學鋼琴,我連個公眾號的小文章都不能持續寫下去。於是決定開個新坑,暫定名就是《我們四個》(致敬下楊先生)。以記錄生活的小散文為主。

南京的冬天,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從穿上棉襖算起,到脫下老棉襖,大概也就五個月。這幾個月,小區裡的流浪貓們日子最難過了。寒風料峭,無論縮在小區任何角落,都凍得瑟瑟發抖,畢竟沒有遮風避雨之處。

好在小區裡的愛心人士多,每天小區各處都有人餵貓。比如我們這幢樓裡,有一位養著泰迪的美鄰,每天堅持餵流浪貓,附近幾隻貓都和她挺熟了,雖然,貓咪們都很怕她的泰迪「土豆」。

食物可以果腹,住房問題卻不是那麼好解決。

二寶爹也是愛心人士,早年家裡的小三就是撿來的流浪狗。後來小三回汪星去了,家中老人就再也不同意我們養寵物了。某天他回家說看到樓下有人做貓窩,只是拿一個硬殼紙箱,放在角落,貓咪似乎並不感興趣,也並不保暖。

某個周末在家無事,二寶爹對大寶說,「咱們給樓下的貓咪做個貓窩吧。」說做就做,家裡現成的蘋果箱子,封好,側面剪出一口,然後用膠帶和保鮮膜捆了好幾層,最外層用泡泡膜再裹一層,防雨防水。在貓窩出口處,還用泡泡膜做了門帘,擋風。我拿了許多舊衣服塞進去,保暖。

大寶興奮不已,在爹地身邊上躥下跳,遞這送那,端茶倒水,待完工後,他倆又畫了一個貓咪頭,上書「小貓的家」。

二人歡天喜地將貓窩送到樓下角落,只等貓咪入住了。


可惜接下來幾周,晴空萬裡,人們爭相脫下羽絨服,大棉襖,只等著春暖花開燥起來。

大寶早已忘了貓窩這回事,我倒是一直留心,每天出門返家都到角落察看,可惜,一直「無貓問津」。

終於,著名的「倒春寒」來臨,南京迎來一場中雪,我看著窗外雪花飛舞,心道這下總該有貓咪來避寒了吧。果不其然,一早出門,放貓窩的位置空了,翻翻白眼,難道被人扔了。


腳步慢慢踱到不遠處貓咪餵食處,看到一個老面孔,常來吃食的貓媽媽(一隻奶牛喵)蹲在灌木叢中,身後放著咱家的貓窩,此刻我竟然有了被喵大人選中的激動感,連忙拍照發給二寶爹。(圖片框出的那個就是貓窩)。他也欣喜不已。


仔細一看,貓媽媽忍著刺骨寒風和飛雪,守在外面,而暖和的貓窩裡面則窩著一隻小貓寶寶。(圖中框出的那個小花臉就是貓寶寶)


看這樣子,應該是院子裡的好心人把我們的貓窩拿到貓媽媽常來的地方,因為它們暫時歇腳的灌木叢上面,還撐了一把傘,可以擋住雪花。

實在是不放心,當天加班回來已是9點多,天黑黑,也跑去查看,夜裡寒風刺骨,貓媽媽仍舊如雕像般蹲守在貓窩前,貓寶寶乖乖趴在窩裡睡覺。有些感動.

下了一天半的雪,我有空就繞過去看貓窩,然後和二寶爹及大寶匯報,二人倒是開心的緊。本只是好玩之舉,卻真的有貓入住。放眼望去,咱家貓窩也是本小區高質量「住房」。難怪被挑中。

南京的雪,就像夏天的冰淇淋,化為水,不過是瞬間之事。

兩天後,雪停,化雪,我緊張的發微信問二寶爹,咱們的貓窩扛得住化雪嘛。二寶爹發來語音,語氣堅定,「當然,我裹了好幾層呢。放心好了。」

第三天,陽光明媚,雪已化為無形,貓窩也不見了。許是小區的好心人扔了,因為看到貓咪母子懶洋洋的在灌木叢旁曬著太陽。此時,南京的溫度「咻---」一下升高到10多度,我一顆心懸著的心也放下了。

其實不是什麼愛貓愛狗人士,只是,一個小小的的紙箱,在寒冷雪天,給了貓咪母子些許溫暖和避寒場所,一家人心中倒也異常快活。






相關焦點

  • 五月二十五日,懷念楊絳先生
    楊絳——永遠的女先生016年5月25日,是楊絳先生離開我們三年了的日子。楊絳先生錢先生的書我讀過幾部,說實話,沒讀過那麼難讀的書,而楊先生的書像一個老人在向你傾吐心事,酣暢淋漓的同時又令人深思。她的《走在人生邊上》曾讓我廢寢忘食,《我們仨》也曾讓我幾天高興不起來,時至今日,再想想她說的「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真是足使人沉默良久。
  • 楊絳先生留給我們哪些翻譯經驗?
    楊絳先生的外語造詣極高。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曾經翻譯過多部著名的作品,除了翻譯西班牙語的《唐吉坷德》外,楊絳先生還翻譯了《吉爾·布拉斯》(法國文學名著)、《小癩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等等著名作品。 英語和法語流利的楊絳在中國翻譯界有著一定的建樹。
  • 楊絳妙喻翻譯:看楊絳先生的妙語連珠
    楊絳先生對翻譯所作比喻頗多。一曰翻譯好比「翻跟頭」,二曰翻譯好比「解連環套」,三曰翻譯好比「拼七巧板」,四曰譯者好比「僕人」。顯而易見,「翻跟頭」的比喻是講翻譯的過程。由於漢語和西方語言行文次序大相逕庭,翻譯的時候,只有「翻個大跟頭」,漢語譯文才會通順流暢。翻跟頭一定要技術到家,稍不留意,就有可能「沒有翻成而栽倒在地,或是兩腳朝天,或是蹩了腳、拐了腿,站不穩」。譯文中之所以出現這樣那樣的彆扭表達,全都是跟頭沒翻好的緣故。而且「翻跟頭是個快動作」,將原文徹底讀懂,再細細一想,然後跟頭一翻,地道的譯文便從筆下汩汩流出。
  • 楊絳先生:《坐在人生的邊上》
    但是《文匯報·筆會》今天發文表示,楊絳先生百歲之際只接受過《文匯報》專訪,有《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問世(刊於2011年7月8日文匯報筆會),《楊絳全集》中再無什麼「百歲感言」。在這個「百歲答問」中,楊先生回答了談到了做人、婚姻、教育、個性與自由等,其中亦有關於「百歲」生命體驗的答問。《文匯教育》今刊發完整的答問內容,讓我們體會一下楊絳先生清水一樣的文字。
  • 楊絳先生百歲談:婚姻、教育與自由
    楊絳先生94歲時,著手寫《走到人生的邊上》一書,她自言「我已經走到人生的邊緣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本書出版時,在最後一個版塊,增加了《文匯報·筆會》與100歲的楊絳先生的筆談記錄,這一版塊被命名為「坐在人生的邊上」。從94歲的「走」,到100歲的「坐」,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位睿智的老人,在生死邊緣的大氣從容。
  • 如何評價楊絳先生?
    1、淺談你心目中的楊絳先生?楊絳先生今天凌晨去世,享年105歲,一生在文學界成績斐然。她的辭世在很多人心中,算是與建國前的那一批文人徹底告別了。塗鴉 :我不知道如何評價楊絳先生張鴻翼 :我們當初都是拎著暖水瓶去某實驗室打一暖瓶液氮,回到宿舍之後關緊門窗,將半瓶液氮倒在床上,然後看著液氮跳躍地從床上流到桌子上,再流到地上,再在地上跳動不已,最後消失不見。
  • 好奇研究所 | 作為"毒舌和宅女"的楊絳先生
    著名學者、錢鍾書夫人楊絳去世,在緬懷這位可敬可愛老人的同時,許多人提出了一個疑問,楊絳是位女士啊,為什麼大家都稱她為楊絳先生? 簡單說,「先生」是稱謂,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齡比自己大的長輩。
  • 解志熙:臨危有節的錢鍾書、楊絳先生
    其實,錢鍾書、楊絳兩先生都是潔身自好而又行己有恥的仁人君子,尤其在抗戰時期身陷淪陷區上海的艱難歲月裡,他們默存待旦、堅韌守望,盡其在我地承擔著國民的責任,在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顯示出可貴的人格風骨和道德操守。
  • 楊絳先生逝世一周年|《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裡的百年人生
    編者按:今天是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楊絳先生(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去世一周年紀念日,此文為楊絳先生親自寫的《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楊絳全集》。我與同班學友徐、沈、孫三君(皆男生)及好友周芬(女生)結伴到燕京大學借讀。當時南北交通不便,過長江,旅客須下車由渡船擺渡過江,改乘津浦路火車。路上走了三天。2月28日晚抵北京,有我們舊時東吳學友轉學燕京的費君來車站,接我們一行五人到燕京大學東門外一飯館吃晚飯,然後踏冰走過未名湖,分別住入男女生宿舍。我和周芬住二院。我們五人須經考試方能註冊入學。
  • 紀念楊絳先生 | 「稱心如意」隨君去,人間不見「我們仨」
    5月25日凌晨一時,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澎湃新聞經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對這一消息進行了確認。  人固有一死,以楊絳先生的境界,對與最親的人團聚,或許比我們外人更坦然的多。謹以楊絳先生此文,聊寄敬意。
  • 淚眼婆娑~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淚眼婆娑~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所有的哀傷和快樂都在這一年畫上句號。2016年,105歲的楊絳,終於踏上古驛道,走上歸途。她去團聚了~因為,有鍾書,有阿圓的地方就是她的家。「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湧,直湧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裡灌。」這是怎樣的痛楚?可是面對纏綿病榻的錢鍾書,她只有淡淡的一句~~阿媛是在夢中離開的!而後,她用極淡的筆觸寫了兩次摯愛的離別!
  • 錢楊著作德文譯者悼念楊絳先生
    錢楊著作德文譯者悼念楊絳先生清華新聞網5月28日電 驚聞當代著名作家、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清華老學長楊絳先生仙逝,《圍城》和《我們仨》的德文版譯者、德國著名漢學家莫宜佳(Monika Motsch)博士,與其丈夫莫律祺先生(Mr.
  • 楊絳先生:人生一旦越過了「2個難關」,再難的事情,也能承受
    2016年5月25日,105歲高齡的楊絳先生逝世,在我們這個時代,能被稱為先生的女性不多,而楊絳是最知名的一位。這位百歲老人見證了中國近代以來的百年變化,她的經歷、見識、學問、身份、以及對待人生的態度,都成為觀察中國百年變遷的某種標尺。
  • 楊絳先生的最後歲月:從容不迫,不讓時光白白流過
    原標題:楊絳先生的最後歲月:從容不迫,不讓時光白白流過楊絳先生的最後歲月:從容不迫,不讓時光白白流過12-12 17:59 隨後輕輕地嘟囔了一句,隔著氧氣面罩,聽不很清,意思應該是「我都囑咐過了……」我從未見過楊先生如此虛弱,心上酸楚,強忍住幾將奪眶而出的淚水,答說:「您放心!好好休息。」楊先生已沒有氣力再說點什麼,以眼神表示會意,隨即又閉上了雙眼。據一直守候在楊先生身旁悉心照顧的保姆和護工說,此後到「走」,楊先生再也沒有睜開過眼睛。不久,楊先生的侄媳和外甥女也來探望。
  • 洗淨百年汙穢,105歲楊絳先生安心「回家」
    2016年5月25日凌晨1時10分,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105歲。楊絳出身名門,與文史大家錢鍾書先生伉儷情深,錢鍾書曾稱其是「最才的女,最賢的妻」。1998年,錢鍾書去世後,楊絳絕少公開露面,但依然筆耕不輟。2003年,93歲的楊絳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
  • 她是大作家翻譯了堂吉訶德,她還是一位好妻子,說說先生楊絳
    你像在民國時候比方說宋慶齡,冰心,丁玲這些有大學問,有很高社會地位的女人都可以叫宋慶齡先生啊,冰心先生啊,丁玲先生,楊絳毫無疑問配得上。我們再說學問上,楊絳有一點是別人無法企及的,就是她在高齡的時候依然堅持寫作。她是中國年齡最大的作家。我們看2003年楊絳是93歲,而她當時出了自己的散文集叫《我們仨》。
  • 追憶校友:作為毒舌、宅女和逗比的楊絳先生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楊絳?她幾乎是最長壽的文化老人,其文章卻是最沒有年齡感的,靈動如少女,清澈如嬰兒。這種幽默今兒大概是與生俱來,「我不是故意逗樂的」。小編整理了以下幾件小事,與大家一起追憶作為毒舌、宅女和逗比的楊絳先生。
  • 楊絳先生千古!錢瑗教育基金永存!
    盛夏探望楊絳先生陶 然 九十四歲的楊絳,一般閉門不見客了。她願意見我們,可說是破例。 破例,想來全因她的獨生女錢瑗。        進了大門,我們沿著林蔭道前行,終於找到那棟樓。沒有電梯。好在是二樓,爬上去,也不太費勁。據保姆說,楊絳有時也會下去走走。       保姆開門。她引我們在客廳的沙發坐下,我看見面前的玻璃茶几上,擺著一本7月號的《香港文學》,忽然便有一種奇特的親切感覺。楊絳從臥室出來,和我們一一握手,對我說:「一直收到《香港文學》,還沒機會謝謝呢。」
  • 質樸又單純,溫婉而動人,令人淚奔 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這是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一書中所寫的一段話,她與錢鍾書先生從風華正茂到老病相催,一起經歷了滄桑巨變,本書詳細記載了他們出國留學的軼事,回國後經歷文化大革命的坎坷,期間錢鍾書在她的陪伴下創作了《圍城》,老年時期共同照料女兒圓圓等事。
  • 楊絳先生送給年輕人的6句語錄,值得珍藏,選一句當作座右銘吧
    即使跨越了2個世紀,即使楊絳先生的容顏不再,但是與生俱來的才華和美麗隨著時間的延伸卻依然神光。楊絳先生從87歲的時候,正式從文學跨界到哲學, 楊絳先生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給人留下無數的啟迪,如果你對生活感到迷茫,在人生的十字口找不到方向,那不妨讀一讀楊絳先生留給年輕人的6句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