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圈被楊絳先生去世的消息刷屏了,當時我被震驚了,沒想到圈子裡這麼多人熟知楊絳先生並且對其懷有莫大敬仰。本也想跟風分享一個,後來想想算了。說來慚愧,楊絳先生對於我的影響,只有兩點:1.知道「絳」字的讀法。第一次看到楊絳這個名字是初中,實在不知道「絳」字怎麼讀,於是專門去查了字典,從此再也不會讀成「xiang」啦。2. 喜歡她平淡清新的文筆。感謝我親愛的父母,一直深信多讀書方能學習好,在買書方面從不吝嗇。初中時,父母就給我買了一套《二十世紀中國女作家散文選精選》(書名大概是這個)。一套若干本,收錄了中國近代諸多女作家代表作。其中,那套書選錄了楊絳的《幹校六記》。彼時並不知文革,下放以及其間種種困難,只是覺得她的文字簡潔又幽默。
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小狗,小趨。
和那套書中的其他作者蕭紅,丁玲等人相比,楊絳的文字最小清新,也夠接地氣。每每讀她的文字都覺得字裡行間都是爽朗的範兒。現在想來,幹校生活想必十分艱苦甚至困頓。和小趨分開後,錢鍾書還說,小趨也許「早變成了一堆大糞了」。看過那麼多書,那麼多作者的文字,這句話,二十年後仍舊記憶猶新。
十來歲的我對於錢鍾書的認知僅限於他是《圍城》的作者,並不知他那些巨大的文學成就(那個時候可沒有百度谷歌,知識的積累全憑身邊人傳授和自己讀書)。倒也奇怪,這幾年朋友圈很多關於錢鍾書和楊絳二位的雞湯文,大部分是關於二位的感情生活等等,看了竟完全無感。想來也是因為看過了幹校六記裡面的文字描寫,覺得雞湯文的內容實在是杜撰居多,虛無縹緲,生搬硬湊而已。
三十來歲的我,再回想《幹校六記》的文字,終覺二位先生實在是不易。當年他們面對各種壓力,甚至有生命危險,人生艱難,卻能咬牙熬過去。此乃大家。
我一直沒有看《我們仨》這本書,但是能想像楊絳的文字,肯定是生動又可愛。美好的文筆,沒有華麗詞藻,只需要用心書寫。
以前用鋼筆,原子筆,鉛筆,現在有了電腦,寫作更簡單,也許有了逼格,卻失了心情。
再看看自己的這個公眾號,從寫榮寶的武俠故事開始,又有了雙城記,然後隨心寫了各種雞湯文。今年春節之後,竟然更新寥寥。想來我不是勤奮之人,楊絳先生下放期間還堅持記錄生活,其他的大牛生了好幾個娃,不光擁有成功事業,還能練出馬甲線學鋼琴,我連個公眾號的小文章都不能持續寫下去。於是決定開個新坑,暫定名就是《我們四個》(致敬下楊先生)。以記錄生活的小散文為主。
南京的冬天,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從穿上棉襖算起,到脫下老棉襖,大概也就五個月。這幾個月,小區裡的流浪貓們日子最難過了。寒風料峭,無論縮在小區任何角落,都凍得瑟瑟發抖,畢竟沒有遮風避雨之處。
好在小區裡的愛心人士多,每天小區各處都有人餵貓。比如我們這幢樓裡,有一位養著泰迪的美鄰,每天堅持餵流浪貓,附近幾隻貓都和她挺熟了,雖然,貓咪們都很怕她的泰迪「土豆」。
食物可以果腹,住房問題卻不是那麼好解決。
二寶爹也是愛心人士,早年家裡的小三就是撿來的流浪狗。後來小三回汪星去了,家中老人就再也不同意我們養寵物了。某天他回家說看到樓下有人做貓窩,只是拿一個硬殼紙箱,放在角落,貓咪似乎並不感興趣,也並不保暖。
某個周末在家無事,二寶爹對大寶說,「咱們給樓下的貓咪做個貓窩吧。」說做就做,家裡現成的蘋果箱子,封好,側面剪出一口,然後用膠帶和保鮮膜捆了好幾層,最外層用泡泡膜再裹一層,防雨防水。在貓窩出口處,還用泡泡膜做了門帘,擋風。我拿了許多舊衣服塞進去,保暖。
大寶興奮不已,在爹地身邊上躥下跳,遞這送那,端茶倒水,待完工後,他倆又畫了一個貓咪頭,上書「小貓的家」。
二人歡天喜地將貓窩送到樓下角落,只等貓咪入住了。
可惜接下來幾周,晴空萬裡,人們爭相脫下羽絨服,大棉襖,只等著春暖花開燥起來。
大寶早已忘了貓窩這回事,我倒是一直留心,每天出門返家都到角落察看,可惜,一直「無貓問津」。
終於,著名的「倒春寒」來臨,南京迎來一場中雪,我看著窗外雪花飛舞,心道這下總該有貓咪來避寒了吧。果不其然,一早出門,放貓窩的位置空了,翻翻白眼,難道被人扔了。
腳步慢慢踱到不遠處貓咪餵食處,看到一個老面孔,常來吃食的貓媽媽(一隻奶牛喵)蹲在灌木叢中,身後放著咱家的貓窩,此刻我竟然有了被喵大人選中的激動感,連忙拍照發給二寶爹。(圖片框出的那個就是貓窩)。他也欣喜不已。
仔細一看,貓媽媽忍著刺骨寒風和飛雪,守在外面,而暖和的貓窩裡面則窩著一隻小貓寶寶。(圖中框出的那個小花臉就是貓寶寶)
看這樣子,應該是院子裡的好心人把我們的貓窩拿到貓媽媽常來的地方,因為它們暫時歇腳的灌木叢上面,還撐了一把傘,可以擋住雪花。
實在是不放心,當天加班回來已是9點多,天黑黑,也跑去查看,夜裡寒風刺骨,貓媽媽仍舊如雕像般蹲守在貓窩前,貓寶寶乖乖趴在窩裡睡覺。有些感動.
下了一天半的雪,我有空就繞過去看貓窩,然後和二寶爹及大寶匯報,二人倒是開心的緊。本只是好玩之舉,卻真的有貓入住。放眼望去,咱家貓窩也是本小區高質量「住房」。難怪被挑中。
南京的雪,就像夏天的冰淇淋,化為水,不過是瞬間之事。
兩天後,雪停,化雪,我緊張的發微信問二寶爹,咱們的貓窩扛得住化雪嘛。二寶爹發來語音,語氣堅定,「當然,我裹了好幾層呢。放心好了。」
第三天,陽光明媚,雪已化為無形,貓窩也不見了。許是小區的好心人扔了,因為看到貓咪母子懶洋洋的在灌木叢旁曬著太陽。此時,南京的溫度「咻---」一下升高到10多度,我一顆心懸著的心也放下了。
其實不是什麼愛貓愛狗人士,只是,一個小小的的紙箱,在寒冷雪天,給了貓咪母子些許溫暖和避寒場所,一家人心中倒也異常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