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楊著作德文譯者悼念楊絳先生

2020-12-13 清華大學新聞網


錢楊著作德文譯者悼念楊絳先生


清華新聞網5月28日電 驚聞當代著名作家、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清華老學長楊絳先生仙逝,《圍城》和《我們仨》的德文版譯者、德國著名漢學家莫宜佳(Monika Motsch)博士,與其丈夫莫律祺先生(Mr. Richard Motsch)專門從德國波恩發文悼念楊絳先生。悼文如下:

悼念楊絳先生

楊先生去世那一天,清華大學學生自發組織起來,疊了上千隻紙鶴,用這個美麗感人的儀式為楊先生送行。在中國和西方文學裡鳥(都)會送信,就讓我們託白鶴給楊先生帶去幾句話:

 

莫律祺和莫宜佳看望楊絳先生。

致尊敬的楊絳先生,親愛的老朋友:

您充滿傳奇的生活道路已走完。那是生活磨難迭出的歲月、漫長而經歷豐富的人生路,您奇妙地把它創造成奇蹟。

作為作家,您創造了機智、充滿刺激的著作。這些作品深深感動過國內外無數讀者,讓他們得到快樂和安慰。今後也依然會讓讀者愛不釋手。

您無微不至地照顧家人和朋友,錢先生驚人的創作成就中也有您的汗馬功勞。您們是一對令人羨慕的夫婦,您們的愛情和婚姻無論過去還是將來,都散發出無與倫比的活力和魔力,感動和感染我們所有人。

楊先生,我們滿懷感激、默默向您鞠躬。

莫律祺和莫宜佳

2016年5月26日 德國波恩

莫宜佳教授,德國漢學家,德文版《圍城》和《我們仨》的譯者。2012年,受楊絳先生的委託,通曉多國語言的莫宜佳博士和她的丈夫莫律祺先生,根據商務印書館的出版需要,將《錢鍾書外文筆記》重新整理和編目。經過近三年夜以繼日的不懈努力,他們將全部筆記按時間先後重新排序、分為六輯,並為全書和各輯筆記撰寫了序言。

編輯:田心

 

相關焦點

  • 楊絳先生:《坐在人生的邊上》
    但是《文匯報·筆會》今天發文表示,楊絳先生百歲之際只接受過《文匯報》專訪,有《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問世(刊於2011年7月8日文匯報筆會),《楊絳全集》中再無什麼「百歲感言」。在這個「百歲答問」中,楊先生回答了談到了做人、婚姻、教育、個性與自由等,其中亦有關於「百歲」生命體驗的答問。《文匯教育》今刊發完整的答問內容,讓我們體會一下楊絳先生清水一樣的文字。
  • 楊絳妙喻翻譯:看楊絳先生的妙語連珠
    楊絳先生對翻譯所作比喻頗多。一曰翻譯好比「翻跟頭」,二曰翻譯好比「解連環套」,三曰翻譯好比「拼七巧板」,四曰譯者好比「僕人」。顯而易見,「翻跟頭」的比喻是講翻譯的過程。「僕人」的比喻說的是譯者的身份。譯者不僅是僕人,而且是「一僕二主,同時伺候著兩個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譯文的讀者。」眾所周知,僕人的本分或者說特點就是百分之百地忠實於主人。
  • 解志熙:臨危有節的錢鍾書、楊絳先生
    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錢、楊兩先生關懷家國、行己有恥的一面則被長期忽視了。錢鍾書、楊絳兩先生都是潔身自好而又行己有恥的仁人君子,尤其在抗戰時期身陷淪陷區上海的艱難歲月裡,他們默存待旦、堅韌守望,盡其在我地承擔著國民的責任,在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顯示出可貴的人格風骨和道德操守。*文章節選自《寄堂叢談:新文學論說集》(解志熙 著 三聯書店2020-11)。
  • 洗淨百年汙穢,105歲楊絳先生安心「回家」
    2016年5月25日凌晨1時10分,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105歲。楊絳出身名門,與文史大家錢鍾書先生伉儷情深,錢鍾書曾稱其是「最才的女,最賢的妻」。1998年,錢鍾書去世後,楊絳絕少公開露面,但依然筆耕不輟。2003年,93歲的楊絳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
  • 五月二十五日,懷念楊絳先生
    楊絳——永遠的女先生016年5月25日,是楊絳先生離開我們三年了的日子。錢鍾書好惹事,評論學界人物毫不客氣,楊先生就幫他擺平;錢鍾書弄壞了電燈,打翻了墨水瓶,楊先生總是耐心的說:「沒關係,我來修。」錢鍾書著作等身,楊先生也不甘示弱,翻譯出被譽為最經典譯本的《堂·吉訶德》,她的劇本《稱心如意》在我看來絲毫不遜於李健吾的劇作,102歲還出版了250萬字的個人文集,難怪錢鍾書會拉著她的手深情地說:「你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 清華送校友 舊居跪先生
    昨晚,數百名清華師生在清華園裡以點蠟燭和摺紙鶴的方式來表達對校友的悼念,而在昨天下午,已經有幾位讀者趕到楊絳先生在三裡河的家中,面對舊居,睹物思人。獎學金激勵學子 清華園紙鶴悼校友  昨晚9點,約500名清華師生到清華大學圖書館老館門前在蠟燭擺成的心形前鞠躬、獻花悼念楊絳先生。
  • 楊絳先生逝世一周年|《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裡的百年人生
    而李賦寧卻鄭重聲明:「我從未聽見錢鍾書先生說『葉公超太懶,吳宓太笨,陳福田太俗』或類似的話,我也從未說過我曾聽見錢先生這樣說,我也不相信錢先生會說這樣的話。」9月,寫《錢鍾書離開西南聯大的實情》。11月21日,錢鍾書88歲生日,社科院領導來醫院祝壽。錢鍾書與楊絳。
  • 楊絳先生的最後歲月:從容不迫,不讓時光白白流過
    楊絳先生回家紀事文|吳學昭「即使發生意外,請勿進行搶救」不知是天意還是巧合,2016年5月24日下午,我去協和醫院看望楊絳先生,萬沒想到這竟是與老人的最後一見!因為有些日子未去探視,保姆小吳見我走近病床,趴在楊先生的耳旁說:「吳阿姨來了!」久久閉目養神的楊先生,此刻竟睜大眼睛看我好一會兒,嘴角微微上翹,似有笑意,居然還點了點頭。
  • 楊絳先生留給我們哪些翻譯經驗?
    楊絳先生的外語造詣極高。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曾經翻譯過多部著名的作品,除了翻譯西班牙語的《唐吉坷德》外,楊絳先生還翻譯了《吉爾·布拉斯》(法國文學名著)、《小癩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等等著名作品。 英語和法語流利的楊絳在中國翻譯界有著一定的建樹。
  • 楊絳:讀《洗澡》及《洗澡之後》
    楊絳先生說了,「我這部《洗澡之後》是小小一部新作」。孔子七十從心所欲,楊先生都百歲了。 尤為重要的是,這次《全集》還首次收錄了楊先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創作的劇本《風絮》和翻譯的理論著作《1939以來英國散文作品》這兩個孤本。另外,新收入的幾首懷念錢鍾書和女兒錢瑗的詩歌則感人至深。據悉,《洗澡之後》單行本也將和《楊絳全集》同時印行。
  • 楊絳百歲壽辰憶與錢鍾書結婚:把全家人都說笑了
    選自《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本報訊 (記者朱開雲)昨日是文學大家錢鍾書先生的妻子、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的百歲壽辰。老人的親友對媒體表示,遵從老人的意願,不搞什麼特別的慶祝活動,老人的生活照常,讀書、寫作。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推出楊絳先生的著作專櫃。昨日,楊絳先生居住的南沙溝小區,很安靜。
  • 她是大作家翻譯了堂吉訶德,她還是一位好妻子,說說先生楊絳
    那麼當時楊先生過世的消息發出之後,我們看無論是微博啊,還是微信朋友圈啊,到處都是紀念楊先生的文字,讚美楊先生高風亮節呀,優雅平和呀,學問高深吶,與錢鍾書先生這個夫妻情深等等等等。其實我跟大家實事求是說,朋友圈那些朋友,我說你看你這麼敬佩楊絳先生到底怎麼值得你敬佩了,回答不上來。
  • 七年「唐詩日課」,掀開錢鍾書楊絳夫婦的書齋日常
    新居四間屋,一間是錢鍾書和楊絳夫婦的臥室,一間女兒錢瑗的臥室,一間餐室,頂大的一間用作書房兼客廳。客廳東頭是錢鍾書的大書桌,西頭有一張楊絳先生專用的小書桌,兩人日常便在家對坐讀書。大半生坎坷之後,這是錢、楊夫婦首次擁有了一個安妥的居所。錢鍾書在這裡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後二十年。
  • 百歲楊絳:心靜如水過好每一天
    錢楊晚年(資料圖)楊先生的著作。即使忽略「錢鍾書先生的妻子」這一稱謂,楊絳先生自己的著作亦可在中國文壇留下不可磨滅的一筆:《堂吉訶德》的經典翻譯讓她獲頒西班牙國王親授的「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勳章」;小說《洗澡》、《我們仨》、《走在人生的邊上》體現了她的靈性文字。
  • 桂花載酒:紀念錢鍾書先生
    2020年11月21日是學者、作家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今天紀念錢鍾書先生,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即便還能桂花載酒,但這種意境和更早期的紀念大概也有所不同。更早期的紀念是什麼?
  • 楊絳:只求比鍾書多活一年
    【編者按】錢瑗和錢鍾書去世之後,楊絳晚年極少接受採訪,潛心著書、翻譯以及整理錢鍾書的著作。   旅美作家李黎生於臺灣。
  • 同行:楊絳翻譯《堂吉訶德》是胡來!專家:最好回家看看病!
    楊絳先生的翻譯,自然不會盡善盡美,甚至也還存有不少問題。不然,她自己也不會在有生之年不斷地修訂,乃至重譯吧。(圖:1962年的楊絳與錢鍾書夫婦,彼時前後,楊開始就西班牙原文翻譯《堂吉訶德》)可世間又有誰的譯本是完善無缺的呢!求全責備,永遠都只能是一種理想,而無法是現實。
  • 《西遊記》德文版譯者:一個瑞士人的十七載「取經路」
    一個瑞士人的十七載「取經路」——訪《西遊記》德文版譯者林小發  中新社柏林3月14日電 (記者 彭大偉)農曆猴年剛過去不久,美猴王孫悟空近來卻一個「筋鬥雲」躍上了德語國家讀者的書桌。  去年12月,德國大報《法蘭克福匯報》首次將《西遊記》作為最適合聖誕節饋贈的書籍之一推薦給讀者。
  • 華東師大新發現錢鍾書英倫藏書四種,批註中展露學生姿態
    「中書君」的題籤;錢楊二人的手書花體籤名及購書時間地點:Ex libris Chung-shu Ch』ien, Chi-Kong-Y Ch』ien」(錢鍾書、錢楊季康藏書,1936年5月15日,牛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金雯告訴澎湃新聞
  • 人人皆知錢鍾書的天才 只有楊絳知道他的笨拙
    薛鴻時:錢先生戴了一個法國式的帽子,最後我把他推,殯葬工人的車,因為我是煤礦工人,我也會推車,後來我就拿過來我推,推到火化爐前頭,然後楊先生就在那裡看著,就看著,不忍離去,好多人就走了,她不忍離開啊。解說:當時已87歲的楊絳說「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