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楊絳翻譯《堂吉訶德》是胡來!專家:最好回家看看病!

2020-12-12 老隱隱於宅

楊絳先生的翻譯,自然不會盡善盡美,甚至也還存有不少問題。不然,她自己也不會在有生之年不斷地修訂,乃至重譯吧。

(圖:1962年的楊絳與錢鍾書夫婦,彼時前後,楊開始就西班牙原文翻譯《堂吉訶德》)

可世間又有誰的譯本是完善無缺的呢!求全責備,永遠都只能是一種理想,而無法是現實。是以,她的《堂吉訶德》譯本,雖然算老舊了,可我在心中,依然是迄今為止市面上最好的版本。

我於西班牙語一竅不通,按理沒有發言權,敢這麼武斷,理由倒也很直覺、很簡單:

其一,楊先生的功底在那裡,她的翻譯功夫是很多大家蓋章的。比如,傅雷夠大咖了吧,他對楊先生的的翻譯那也是讚不絕口,自言有些東西的味道他是翻不來的,得請出「錢伯母」那一套才行。

(圖:楊絳翻譯《堂吉訶德》所用原本底本——馬林(Francisco Rodríguez Marín,1855-1943)編注本第6版)

可以說,楊先生的資歷,當時出類拔萃,是最好的人選之一,此後文化人水準青黃不接,更是難有人及。

其二,楊譯《堂吉訶德》不能視為楊先生個人的成果。她的肩膀背後,有錢鍾書這等百年難得一遇的文化大師、中西學問俱精、西班牙也嫻熟的語言天才,在作無微不至的指導、把關。

還是傅雷,當年寫給友人宋淇的信中說過,楊絳、楊必姊妹的中譯,都有錢鍾書在幕後指點。《堂吉訶德》可看作錢楊伉儷的文化結晶。在百年來整個現代西方文學經典漢譯史中,論才、學、識之兼具,合體後的錢楊夫婦實力,完全可說是倚天屠龍誰與爭鋒的!

(圖:翻譯大家傅雷——對楊絳的《堂吉訶德》也多有建議)

單單這兩項加持,就大體可以斷定,楊譯《堂吉訶德》是什麼樣的地位。事實證明,這部書已經是經典,也曾獲得西班牙政府高度評價。

說起來,楊先生搞譯介工作,進而給西班牙名著《唐吉坷德》搞中譯,是必然,又挺偶然。

楊先生年輕時,固是學外語出身,在蘇州東吳大學、在清華大學時,入的都是外文系。可她的問題在於:

其一,和錢鍾書一樣,她所學專業是英文,西班牙語是她後來自學的。所以呢,張廣森、董燕生既是「後來」,是否「居上」無從判斷,但是多參看,就情理而言,總是有補益的吧!

(圖:1986年,西班牙馬德裡市長親送塞萬提斯雕像至北大校園,並感謝楊絳的翻譯——中立者為楊絳)

其二,她後來大學畢業,其實長期脫離「專業」,搞得是文學創作,比如散文,比如編劇等等,並曾在1940年代孤島時期的上海聲名鵲起,名氣一度遠遠蓋過錢鍾書。

所以,學者張治說過,楊先生後來搞文學翻譯,還操刀《唐吉坷德》,「更像是命運安排」。她本身可以靠「自由撰稿人」謀生,此前也都不「上班」,但是解放後,像她這類人都必須有「組織安排」,她才突然有了「單位」。

在1952年的下半年開始,已經40歲的她,先後被安排進入北大文學所的外國文學組、及社科院文學所外文組,從事的工作,就是翻譯。《唐吉坷德》的翻譯工作,既是她的興趣,也是組織給她的工作任務。

這部書,最可靠材料,至遲1962年開始動筆,到了1978年正式出版,雖然中間有故蹉跎暫棄,可也足足花費了她十多年的光陰。

但是,平實地講,如果真要挑刺,至少就表面因素來說,楊先生的《堂吉訶德》中譯,確實可能有一些問題吧。

其一,是條件上的。如上所述,楊先生是英文出身,英語固然666沒得話說,但她的西班牙語確實屬於自學成才,她堅持根於西班牙原文作譯,從一些專業者眼光看來,應該會有些瑕疵吧。

儘管,她深受博雅的丈夫錢鍾書的影響,參考過很多英法文譯本。

其二,是翻譯理念上的限制。 楊先生本身就是文學家,又有高度的中國語文素養,特別注重修辭,加上她的夫君錢鍾書在翻譯上與她同調,在翻譯上講求「化」境(錢鍾書文《林紓的翻譯》),是以楊譯《堂吉訶德》並非「直譯」,文本上可能不是亦步亦趨於原本的,是有「再創造」的嫌疑的。

這一點指摘,我想凡是接觸過該譯本的,可能都會有所體會吧。就是文字很流暢,比現存任何譯本都更顯得「爛熟」,「很中文」。

(圖:楊絳譯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其三,作為楊譯《堂吉訶德》「顧問」的錢鍾書,在很多問題上是否幫了倒忙也說不定。理由在於,錢先生外語功夫固然精湛到嚇人,可他一生都搞的是學究型的學術,從沒正經系統翻譯過東西,更從未搞過大部頭的小說中譯,在認知上又往往過於自信,可能會給楊先生帶去幹擾吧。

這一點,依然還是傅雷,在留存下來的一些零星書信中,就曾對錢先生有非議。認為說錢先生有時對楊氏姐妹的中譯苛責過深,文字呢太過講究。

可是,綜合而言,儘管學界對楊譯也有些許雜音,我個人還是無條件推重楊先生的譯本。

(圖:後來也翻譯《堂吉訶德》的董燕生先生)

近些年,西班牙語界著名專家董燕生先生,作為同書另一位譯者,是否有「同行相輕」心理不得而知,總之呢是對楊譯屢發攻擊,視為「反面教材」。

其實,他的指責多數不當。依據呢,去年9月初,素有「外譯界」裁判之譽的張治先生,終於在《上海書評》刊出萬字長文,題為《楊絳譯<堂吉訶德>功過申辯》,對董燕生的批評逐條反駁,結論是「不足為據」。這已經是很好的說明,茲文檢索即可,我也就不多廢話了。

楊先生自己,是個與世無爭之人, 人生哲學是「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對於這些旁人認為的「無理取鬧」,她其實都不在意。

她在去世前,常年離群索居,一方面整理夫君遺著,另一方面則是不斷給自己的《堂吉訶德》中譯作修正,死而後已。後輩董燕生幾乎就是直白白攻擊她了,她也不會生氣,還為對方辯護說:

「董燕生先生對我的批評,完全正確,說不上「歪風」。世間許多爭端,往往出於誤會。董先生可以做我的老師,可惜我生得太早,已成了他的「前輩」。他不畏前輩權威,勇於指出錯誤,恰恰是譯界的正風,不是歪風。媒體傳言,一傳再傳,往往失真」。

作為舊中國過來的魯殿靈光, 別的暫且不提,單單這等風範,就是後來的學人所不能及的了,更不別說學問呀、翻譯呀之類的了。

你說,當你徘徊於書店時,你會信誰的版本?

相關焦點

  • 她是大作家翻譯了堂吉訶德,她還是一位好妻子,說說先生楊絳
    楊絳和錢鍾書最才的女其實楊絳最大的成就還不止這些,她還翻譯了一本著名的小說《堂吉訶德》。我們大家都知道《堂吉訶德》是西班牙大作家塞萬提斯的作品。我們中國人對西歐的文學長久以來認可的兩個最光彩奪目的文學形象,一個是堂吉訶德,一個是哈姆雷特,就是堂吉訶德在世界範圍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在中國也不例外,而且中國人翻譯的譯本也挺多,但是楊絳的這一本比較權威,最受歡迎。
  • 張治︱楊絳譯《堂吉訶德》功過申辯
    《堂吉訶德》,[西班牙] 塞萬提斯著,楊絳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3月出版《堂吉訶德》,[西班牙] 塞萬提斯著,董燕生譯,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在報紙上看到西班牙語界著名專家董燕生的採訪,他仍在把楊絳譯的《堂吉訶德》當作「反面教材」。
  • 知行翻譯:楊絳除了是女作家之外,她還是這個
    —錢鍾書中國著名女翻譯家-楊絳女士194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楊絳翻譯的《1939年以來英國的散文作品》,成為楊絳最早期的翻譯作品。她的翻譯代表作為《堂吉訶德》,於1961年開始翻譯。當時,楊絳開始自學西班牙語,並通讀了影響比較大的西班牙文學史以及《堂吉訶德》的一些研究成果。之後,她開始翻譯這本著作。
  • 楊絳把西班牙成語翻譯成「腿上長毛」,說她是大家真是不敢恭維!
    楊絳把西班牙成語翻譯成「腿上長毛」,說她是大家真是不敢恭維!今天繼續聊一下中國文藝那些事啦。要說到一本書,叫做《堂吉訶德》。小編讀這本書還是因為之前去荷蘭旅遊,看到了當地的風車,導遊就告訴我們曾經有一部偉大的小說裡面的主人公把風車當作敵人,後來謎底揭曉了,就是《堂吉訶德》畢竟《堂吉訶德》是西班牙語的文章,所以需要翻譯過來才能讀。許多老一輩的文學家和翻譯家也都嘗試了這個工作,包括著名的楊絳先生。
  • 洗淨百年汙穢,105歲楊絳先生安心「回家」
    楊絳去世後,中國社會科學院(下稱「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陳眾議表示:「楊絳先生希望用最簡單的方式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不驚擾大家,不麻煩大家。我們感謝大家對楊先生的關心,同時呼籲媒體和全社會尊重她的意願。請讓楊先生安靜地離開,和她摯愛的丈夫、女兒在另一個世界幸福團聚。」「低調本分,有自己的人生底線;傳統又現代。年輕時多災多病,最後竟以105歲的高壽謝幕。
  • 百歲開一話楊絳:楊絳的美麗人生
    1979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團訪問美國,錢鍾書和費孝通作為代表團成員,不僅一路同行,旅館住宿也被安排在同一套間,費老還主動送錢鍾書郵票,讓他寫家信回家。錢鍾書想想好笑,借《圍城》裡趙辛楣曾對方鴻漸說的話,跟楊絳開玩笑:「我們是『同情人』。」費老直到晚年作文時,還把楊絳稱為自己的初戀女友。楊絳直言:「費的初戀不是我的初戀。」徹底撇清為暗戀一場。
  • 「她一輩子沒偷過懶」——楊絳的創作、翻譯與文獻整理
    在讀者的心中,楊絳不僅是書齋裡的學者、錢鍾書的夫人,而且也是《我們仨》中賢惠的妻子、慈愛的母親,《幹校六記》中那位力氣不大卻腳步很快的老太太,《走到人生邊上》中坦然面對死生的哲人,還是《堂吉訶德》《斐多篇》的譯者、錢鍾書著作的守護者。  老而彌堅,筆耕不輟  抒情、寫意、記事、記人、論學、評書,楊絳的創作的確「隨遇而作」。
  • 楊絳:在做文學翻譯時,首先要考慮的是讀者對作品的接受度
    作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女性翻譯家,楊絳的翻譯成就並不亞於她的文學創作成就,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截止到2014年,這部譯作累計發行70餘萬冊。自20世紀40年以後,楊絳就開始從事翻譯工作,在194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楊絳翻譯的《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的散文作品》,在丈夫錢鍾書的校訂下,楊絳完成了法國文學名著《吉爾布拉斯》,並且於1956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科學網—堂吉訶德的典型意義
    ■金濤 【據楊絳先生講,她是接受社科院翻譯外國文學名著的任務(國家重點課題),著手翻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 楊絳談翻譯:對"洋主子"盡責只為對本國讀者盡忠
    學成後楊絳畢生從事創作和翻譯,這也離不開父親曾經的薰陶,因為父親對她說:「與其寫空洞無物的文章,不如翻譯些外國有價值的作品。」還說:「翻譯大有可為。」  論讀書:學得失意勿灰心,得意勿忘形  楊絳先生從小熱愛文學,一星期不看書,就覺得「一星期都白活了」。哪怕文革的時候被批判「讀書追求精神享受」,也從未讓她放下書本。
  • 楊絳談翻譯:對「洋主子」盡責只為對本國讀者盡忠
    學成後楊絳畢生從事創作和翻譯,這也離不開父親曾經的薰陶,因為父親對她說:「與其寫空洞無物的文章,不如翻譯些外國有價值的作品。」還說:「翻譯大有可為。」論讀書:學得失意勿灰心,得意勿忘形楊絳先生從小熱愛文學,一星期不看書,就覺得「一星期都白活了」。哪怕文革的時候被批判「讀書追求精神享受」,也從未讓她放下書本。
  • 楊絳:保其天真,成其自然,至情至性的美好人生
    她精通四國語言,獨立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全世界公認為最好版本;她擅長文學劇本,早年寫就的《稱心如意》直到14年底還在劇院巡迴公演;她的散文《我們仨》世界暢銷,一版再版,如今已達到數百萬冊。1986年,西班牙王室授予楊絳先生「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勳章」,用以表彰她為世界文學翻譯做出的傑出貢獻。
  • 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最隱的士
    「楊絳甘做灶下婢,輔佐夫君作《圍城》」,是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國文壇的一句佳話。    有人興許以為,丈夫錢鍾書的聲名「輻射」到她。事實上,錢鍾書的創作衝動始於楊絳的鼓舞。    據《記錢鍾書與圍城》中記敘,有次錢楊夫婦同看楊絳編寫的話劇上演,回家後錢鍾書說:「我想寫一部長篇小說!」楊絳大為高興,催他快寫,並勸說他減少授課時間。
  • 新簇簇的冒險家——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是國際聲望最高、影響最大的西班牙巨製。」這是譯者序裡面的第一句話。譯者序是翻譯的人寫在正文前面的序。我買的《堂吉訶德》是楊絳先生翻譯的,在譯者序裡,楊絳先生向我們介紹了《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
  • 楊絳先生逝世一周年|《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裡的百年人生
    我以初中一年級學生入學,寄宿學校,兩個月後,三姐因病輟學回家,我仍寄宿學校,周末回家。1924年在振華女校上學,家已遷入大破宅;破宅在修建中,由父親留美時專攻建築的學友蘇州人貝季美設計畫圖。1925年跳一級,暑期初中畢業。學校是六年制,初、高中各三年。
  • 楊絳小傳---中國文明網
    學成後楊絳畢生從事創作和翻譯,這也離不開父親曾經的薰陶,因為父親對她說:「與其寫空洞無物的文章,不如翻譯些外國有價值的作品。」還說:「翻譯大有可為。」  論讀書:學得失意勿灰心,得意勿忘形  楊絳先生從小熱愛文學,一星期不看書,就覺得「一星期都白活了」。
  • 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絳
    1979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團訪問美國,錢鍾書和費孝通作為代表團成員,不僅一路同行,旅館住宿也被安排在同一套間,費老還主動送錢鍾書郵票,讓他寫家信回家。錢鍾書想想好笑,借《圍城》裡趙辛楣曾對方鴻漸說的話,跟楊絳開玩笑:「我們是『同情人』。」費老直到晚年作文時,還把楊絳稱為自己的初戀女友,楊絳直言:「費的初戀不是我的初戀。」徹底撇清為暗戀一場。
  • 105歲文學翻譯家楊絳病逝 永不相失「我們仨」
    錢鍾書去世後,我整理他的遺稿,又翻譯了一部作品,隨事即興,又寫了長長短短各式各樣的散文十來篇。  《堂吉訶德》未經西語編輯審閱,只我自己校了4遍清樣,於1978年3月出版。9年後我又校訂了一次。我怕我所根據的版本已經陳舊,找了幾個新版本,做了一番校勘工作,發現我原先的版本還是最好的版本。至於我的翻譯,終覺不夠好。最近我又略加修改,但我已年老,只寄希望於後來的譯者了。
  • 楊絳百歲壽辰憶與錢鍾書結婚:把全家人都說笑了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汙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
  • 楊絳妙喻翻譯:看楊絳先生的妙語連珠
    楊絳先生對翻譯所作比喻頗多。一曰翻譯好比「翻跟頭」,二曰翻譯好比「解連環套」,三曰翻譯好比「拼七巧板」,四曰譯者好比「僕人」。顯而易見,「翻跟頭」的比喻是講翻譯的過程。智能翻譯「解連環套」的比喻,顧名思義,講的是翻譯方法。原文句子冗長,有「主句、分句、形容詞組、副詞組等等」,一眼望去,「好比九連環,一環扣一環」,複雜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