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小傳---中國文明網

2020-12-12 中國文明網

  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 5月25日凌晨,105歲的楊絳先生走了。

  楊絳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正直敦厚,正如她評價自己譯作《吉爾·布拉斯》的著者勒薩日一樣:「一身傲骨,不肯迎合風氣,不肯依附貴人。他敢於攻擊時下的弊端,不怕得罪當道。他不求名位,一生只靠寫作謀生。」

  論做人:努力做一個不媚上、不欺下,謹守忠恕之道的正直誠懇的人

  楊絳先生1911年7月17日出生於北京,取名楊季康,是家中第四個女兒。她的父親楊蔭杭先生歷任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浙江省高等審判廳廳長,剛正不阿、浩然正氣,對她性格的養成影響很大。楊絳曾說:「在我的一生中,我也一直努力做一個不媚上、不欺下,謹守忠恕之道的正直誠懇的人」。讀大學第二年分科時,老師們都認為楊絳有條件學理科,她徵求父親的意見,父親說,最喜歡什麼,就學什麼。她不放心:「我喜歡文學,就學文學嗎?愛讀小說,就學小說?」父親說,喜歡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在父親的指點下,她終究不顧老師的惋惜和勸導,在文理之間選擇了自己喜愛的文科。學成後楊絳畢生從事創作和翻譯,這也離不開父親曾經的薰陶,因為父親對她說:「與其寫空洞無物的文章,不如翻譯些外國有價值的作品。」還說:「翻譯大有可為。」

  論讀書:學得失意勿灰心,得意勿忘形

  楊絳先生從小熱愛文學,一星期不看書,就覺得「一星期都白活了」。哪怕文革的時候被批判「讀書追求精神享受」,也從未讓她放下書本。楊絳先生覺得讀書好比「隱身」的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見,翻開書面就闖入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來,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另找高明跟他對質。還可以傾聽前朝列代的遺聞逸事,領教當代最奧妙的創新理論。如果話不投機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場,甚至砰一聲關上大門,就是說合上書,誰也不會嗔怪。經常在書裡『串門兒』,可得到豐富的閱歷,可以認識各時各地、多種多樣的人。讀書如閱世,多讀書可以變得更聰明更成熟,即使做不到寵辱不驚,也可學得失意勿灰心,得意勿忘形。」

  談創作:創造的故事往往從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經驗

  在對文學的熱愛中,楊絳自己也提筆創作,她的幾則短篇小說生動形象地勾勒了各種人物,長篇小說《洗澡》更是描摹了三反運動中慣見的「嘴臉」。這些作品中充滿了機智幽默,又滲透著洞悉世情的練達。不過,楊絳常說:「我不是專業作家,只是一個業餘作者。我寫的小說,各色人物都由我頭腦裡孕育出來,故事由人物自然構成。」常常有讀者把楊絳小說裡的人物情節當成真人真事,但楊絳認為創作的一個重要成分是想像,「經驗好比黑暗裡點上的火,想像就是這個火所發的光;沒有火就沒有光,但光照所及,遠遠超過火點兒的大小。創造的故事往往從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經驗」。她的先生錢鍾書就曾推許她寫小說能「無中生有」。

  有人曾評價楊絳先生的小說靠點滴人事映照人生真相,筆觸風趣幽默,帶有喜劇色彩,令人想到奧斯丁的小說;而她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創作的戲劇《稱心如意》《弄真成假》登上劇壇後,也被譽為是「喜劇的雙璧」。這些劇作以小資產階級青年為中心描摹世態百相,善開玩笑又不尖酸刻薄,幽默之處不失溫柔敦厚,而且,隱藏在幽默和嘲諷背後的是深深的嚴肅和悲哀,讓人聯想到她翻譯的幾部作品:《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和《堂吉訶德》。正如她父親讓她學習自己「性相近」的專業,她在從事翻譯的時候,也有意無意地選擇了自己喜愛的描寫小人物的笑中帶淚的作品。

  談翻譯:對「洋主子」盡責,只是為了對本國讀者盡忠

  楊絳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除了撰寫學術論文,她最花工夫、也最為人稱道的就是翻譯水平極高的這幾部譯作。她常說,翻譯是件苦差使,譯者「一僕二主」,得同時伺候兩個主子:「一個洋主子是原文作品,原文的一句句、一字字都要求依順,不容違拗,也不得敷衍了事。另一主子就是譯本的本國讀者。他們既要求看到原作的本來面貌,卻又得依順他們的語文習慣。我作為譯者,對『洋主子』盡責,只是為了對本國讀者盡忠。」比如她翻譯的《小癩子》原名《託美斯河的小拉撒路》,之所以翻譯成《小癩子》就是對主僕都盡了忠盡了責。《新約全書》的《路加福音》裡有個癩皮化子名叫拉撒路,後來這個名字泛指一切癩皮化子,又泛指一切貧兒乞丐;同時,漢語裡的癩子也並不僅指皮膚上生有癩瘡的人,而泛指一切流氓光棍,殘唐五代時的口語就有「癩子」這個名稱,指無賴,還有古典小說像《儒林外史》和《紅樓夢》裡的潑皮無賴,也常叫作「喇子」或「辣子」,跟「癩子」是一音之轉,和拉撒路這個名字也意義相同,所以楊絳便巧妙地將書名譯作了《小癩子》。

  楊絳先生的早年翻譯受到傅雷先生的鼓勵,後來朱光潛先生對她的翻譯也是倍加讚譽。外文所的美國文學研究專家董衡巽先生回憶說,他在北大讀大學的時候,很喜歡和同學一起到朱光潛先生家去。作為年輕學生,他們總愛問一些希奇古怪的問題,譬如說「全中國英文誰最好?」「全中國翻譯誰最好?」朱光潛先生回答說,翻譯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散文(即小說)翻譯,詩歌翻譯和理論翻譯。散文翻譯楊絳最好。但楊絳很謙遜,她說,雖然自己的翻譯得到前輩的稱讚,比如在外文所的《世界文學》上分期發表的《吉爾·布拉斯》,受到主編陳冰夷同志的表揚,但她總覺得自己翻譯得很糟。有次,她求錢鍾書幫她校對一遍,錢鍾書拿了一枝鉛筆,把她的稿子劃得滿紙槓子,說:「這些看不懂。」楊絳說:「書上就是這樣說的。」但錢先生強調說:「我不懂。」楊絳明白這是她沒把原文轉換成能理解的中文,所以繼續重譯,直到錢先生點頭表示看懂了,她也由此摸索到一個較高的翻譯水準,並說:「要說我的翻譯技巧,就全是從這些失敗的經驗中摸索出來的。」

  錢鍾書先生去世後,楊絳先生以近90高齡翻譯柏拉圖《斐多篇》,這篇蘇格拉底赴死前與弟子探討「靈魂」的文章寄託了她最深切的哀思。看過《我們仨》的人無不為其中濃濃的愛情、親情所震撼,筆鋒機智幽默的楊絳在這篇散文中哀而不傷地追憶了她和先生錢鍾書、愛女錢瑗的點滴生活,談的雖然都是些瑣事,但讀過的人無不動容。先生女兒均去世後,獨自一人與保姆一起生活的楊絳依然樂觀、強健,工作量驚人,她一邊整理錢先生留下的文字,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錢鍾書手稿集》;一邊自己還在努力創作。2007年出版的《走到人生邊上》借探討人的靈魂、個性、本性,靈與肉的鬥爭和統一,命與天命以及人類的文明,自問自答生老病死;之後的姊妹篇《坐在人生的邊上》是在百歲時回答讀者的各種問題。「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汙穢回家。」

相關焦點

  • 百歲開一話楊絳:楊絳的美麗人生
    1928年,楊絳17歲,她一心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清華招收女生,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費孝通與楊絳在中學和大學都同班,有男生追求楊絳,費孝通便對他們說:「你們『追』她,得走我的門路。」
  • 練達的楊絳
    楊絳是一位女神,而且非常資深。特別是錢鍾書熱以後,更是紅得發紫。錢鍾書的「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令楊絳成為暢銷書作者追尋的故事主角。楊絳的賢與才,維凱就不贅述了,因為這天下人都知道。楊絳的練達,也許眾多的作者與讀者都感受到了,但是可能由於偏離主題或者過於trival(借用一下錢老批判陳寅恪的一個詞)或者其它種種原因而知者不多,咱們一起看看有沒有同感吧。
  • 淮北《拿破輪》登陸中國文明網「好人中國」欄目
    核心提示:為引領全國網友見賢思齊、崇德向善,6月1日起,由濉溪縣委組織部和淮北日報社聯合製作的微電影《拿破輪》,正式登陸中國文明網首頁的「好人中國」優秀音視頻展播欄目。
  • 張愛玲談楊絳,與楊絳談張愛玲,風格相去甚遠,或許是因文人相輕
    楊絳,風華絕代,是丈夫眼裡的最才的女,最賢的妻。不僅和錢鍾書的愛情常為後人稱道,她的成就也十分巨大,被人們尊稱為「先生」。同樣是一個時代傑出的才女,同樣的才華橫溢,高貴美麗。他們學識豐富,博學多才,又聰慧機敏,在中國文壇的成就巨大,影響了後世的文學發展。
  • 百歲楊絳:心靜如水過好每一天
    ——錢鍾書她是文學大家、翻譯巨匠,見證了中國知識分子的風華年代,也親歷了特殊歲月裡的起起伏伏;她是錢鍾書的夫人、錢瑗的母親,也是千千萬萬讀者尊敬和愛戴的偶像。7月17日,她迎來自己的百歲壽辰。她就是楊絳。留下「打掃戰場」的人7月17日,楊絳先生的百歲生日。遵照老人意願,這一天一如往常,沒有儀式沒有慶祝。
  • 讀楊絳的智慧人生
    楊絳的一生歷經坎坷。1911年楊絳出生於北京,1928年考入東吳大學,並在此期間結識了錢鍾書,自此開啟了這段世紀佳緣。1935年兩人喜結伉儷,後又輾轉求學到英國牛津大學。1938年兩人帶著幼女回國,當時上海淪陷,很多人都選擇離開中國,她二人卻選擇回國,楊絳說:不做外國的二等公民。在最難的時候,選擇不妥協,不退縮。經歷戰亂,楊絳身為女子卻也有大無畏的精神。1966年,楊絳被下放到偏遠的農村,每日勞作,辛苦不言而喻,而楊絳依然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絲毫沒有頹廢,這也源於她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 為什麼人人都需要一篇人物小傳?
    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朱婷,大四時要申請全球排名前十的芝加哥大學。申請學位時,她本來花錢聘請了專業留學機構來寫作留學文書,後來發現留學機構寫作的文書模式化嚴重,無法凸顯她的個人特質和優勢,於是決定親自寫。
  • 楊絳:淡定從容自優雅
    這幾個字眼用在錢鍾書和楊絳身上再合適不過了。愛情還不明朗時,兩的情書最為絕妙。楊絳寄去「慫」,錢鍾書回到「您」。我們看業,這簡直是字謎啊,也只有心思一致的人才能猜到這份情誼。楊絳問到你心裡有幾個人,錢鍾書回到心裡只有你。這只是她們的開始。兩人相識於江南,相愛在清華。可是當楊絳終於入讀清華時,鍾鍾書卻要被外派留學了。一邊是期盼已主的學業,一邊是愛情。
  • 另類革命家小傳丨成王敗寇——高崗(全篇)
    寫這本《另類革命家小傳》的起因也實在「另類」:不是出於研究正面的黨史和理論,而是出於批判錯誤思想。那是2017年的下半年,有同志希望我批一批「託派」,我便開始查找資料,準備寫點東西。選定了人物傳記為體裁後,經過半年多的閱讀和寫作,到了2018年2月,《託洛茨基小傳》終於完成了。雖然實際篇幅遠遠超過最初的設想,但收到的一些讀者反饋還是不錯的。受此啟發,我決定以《託洛茨基小傳》為藍本,再另寫幾部,組成一個系列。
  • 韓振清---中國文明網
    他的事跡被軍內外電臺網絡報紙等媒體先後報導過二百多次,今年年初央視網絡電視臺以「三十年捐書三十萬冊,上書教育部獲回函」為題被中國文明網、人民網、新華網等近四十家媒體所報導和轉載。2012年9月被黑龍江日報在第一要聞版以標題為「韓振清,踏著雷鋒的足跡前行」進行了報導。在人民網「韓振清數十年一直堅持學雷鋒做好事受益人多達四十多萬人」消息被關注閱讀量130萬次,在新浪微博達38萬6千次。
  • 五月二十五日,懷念楊絳先生
    楊絳——永遠的女先生016年5月25日,是楊絳先生離開我們三年了的日子。楊絳先生錢先生的書我讀過幾部,說實話,沒讀過那麼難讀的書,而楊先生的書像一個老人在向你傾吐心事,酣暢淋漓的同時又令人深思。年輕時期的楊絳
  • 新書推介|王輝斌:《全唐文作者小傳辨證》
    正因此,面壁讀書即形成了我學術研撰的個性特點,即多在開山伐林中討生活,如《唐後樂府詩史》、《中國樂府詩批評史》、《樂府詩通論》、《宋金元詩通論》、《明清戲著史論》等,即皆屬人所未為之者。在形式方面,全書所涉各小傳,主要由「原小傳」、「辨證」、「按」、「考補」、「附考」所組成。其具體如下:(1)「原小傳」所引文字,以有各種錯誤者為主,無錯誤者則以省略號代為。凡全文引錄小傳原文者,是指該小傳傳主正史無傳,或者小傳材料出處不明者,意在以利於重新認識傳主生平事跡為旨歸。
  • 了解人物小傳文體特點,學習寫一篇人物小傳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每個時代都有值得我們追隨的人,他們或以深邃的思想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或以其叱吒風雲的政治生涯影響了歷史的進程,或以其在自然課科學領域的巨大成就造福於人類……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老師一起來學習寫人物小傳。小傳的定義傳記是記述某人生平事跡的文章。
  • 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絳
    費孝通與楊絳在中學和大學都同班,有男生追求楊絳,費孝通便對他們說:「我跟楊季康是老同學了,早就跟她認識,你們『追』她,得走我的門路。」 楊絳念念不忘清華。1932年初,東吳大學因學潮停課,21歲的她與朋友四人一起北上京華,當時大家都考上北平的燕京大學,準備一起入學,楊絳臨時變卦,毅然去了清華當借讀生。母親後來打趣說:「阿季的腳下拴著月下老人的紅絲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華。」
  • 王輝斌先生《全唐文作者小傳》評介
    《小傳辨證》在體例方面由「原小傳」、「辨證」、「按」、「考補」、「附考」所組成。「按」一般是針對小傳不誤或未知誤否者而為,其可以幫助我們獲知小傳的撰寫依據。總體而言,「按」主要包括兩大類情況,一類為作者小傳不誤,則於「按」中說明小傳的材料依據,如卷三六四「張庭芳」小傳,「按」云:「張庭芳,兩《唐書》無傳。
  • 獨家首發|塵封數十載、歷時七年,錢鍾書楊絳伉儷合著首度面世!
    更讓人矚目的是這部「唐詩選」的作者,正是我國著名文人伉儷:錢鍾書和楊絳。約從1983年至1991年,錢鍾書先生以《全唐詩》為底本,每天都會選幾首詩。楊絳先生也每天抄一點,作為品讀唐詩和書法習字的「日課」。
  • 我的英語學習小傳(前40回)目錄
    請戳:我的英語學習小傳(3)4. 如果你周圍充斥著各種學渣,你苦於沒有同類,請戳雞血文章:我的英語學習小傳(4)5. 如果你苦於不知道如何選擇一個適合你的英語老師,請戳:我的英語學習小傳(5)6. 好英語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 讀楊絳《洗澡》
    讀楊絳《洗澡》2001年秋,我開始就讀於鄒平黃山高中
  • 楊絳:一記時代的回眸
    文學理論家夏志清曾這般讚嘆過他們的婚姻:「整個20世紀,中國文學界再沒有一對像錢楊夫婦這樣才華高而作品精、晚年同享盛譽的夫妻了。」 在《聽楊絳談往事》中,作者吳學昭問楊絳她與錢鍾書的戀愛是否可稱為「一見鍾情」,楊絳回答說:「人世間也許有一見傾心的事,但我無從經歷。」顯然,楊絳並不認為自己與錢鍾書的愛情稱得上一見鍾情。
  • 楊絳先生逝世一周年|《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裡的百年人生
    6月,《楊絳文集》(八卷本)第三次印刷。2009年 8月12日,授權朗文香港教育出版的《初中中國語文》教科書收入《風》。10月26日,法蘭克福書展首次為翻譯中國小說頒獎,莫芝宜佳為《圍城》德譯本獲獎,我去信祝賀。12月4日,莫芝宜佳母親百歲生日,我寫信祝老人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