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妙喻翻譯:看楊絳先生的妙語連珠

2020-12-12 懷特的南書房

楊絳先生對翻譯所作比喻頗多。一曰翻譯好比「翻跟頭」,二曰翻譯好比「解連環套」,三曰翻譯好比「拼七巧板」,四曰譯者好比「僕人」。

顯而易見,「翻跟頭」的比喻是講翻譯的過程。由於漢語和西方語言行文次序大相逕庭,翻譯的時候,只有「翻個大跟頭」,漢語譯文才會通順流暢。翻跟頭一定要技術到家,稍不留意,就有可能「沒有翻成而栽倒在地,或是兩腳朝天,或是蹩了腳、拐了腿,站不穩」。譯文中之所以出現這樣那樣的彆扭表達,全都是跟頭沒翻好的緣故。而且「翻跟頭是個快動作」,將原文徹底讀懂,再細細一想,然後跟頭一翻,地道的譯文便從筆下汩汩流出。

智能翻譯

「解連環套」的比喻,顧名思義,講的是翻譯方法。原文句子冗長,有「主句、分句、形容詞組、副詞組等等」,一眼望去,「好比九連環,一環扣一環」,複雜得很。但只要將這些「曲折繁複」的句子成分一一「解套」,便可分出個子醜寅卯,接下來「把原句斷成幾句,重新組合」,一組通暢的漢語句子由是立馬而生。

書籍是進步的階梯

「拼七巧板」的比喻指的是翻譯的技巧。原文可能是正方形,也可能是長方形,更可能是梯形。對這些不同形狀的板塊,完全能夠以拼七巧板的方法進行處理,比如可將正方形拼為長方形,可將長方形拼成梯形,但有一個原則必須遵循,那就是在「重拼時不能減少一塊或增添一塊板」。

「僕人」的比喻說的是譯者的身份。譯者不僅是僕人,而且是「一僕二主,同時伺候著兩個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譯文的讀者。」眾所周知,僕人的本分或者說特點就是百分之百地忠實於主人。作為僕人的譯者,必須將原作的內容、原作的語氣、原作的聲調、原作的弦外之音等等等等,「照模照樣地向讀者表達」,「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釋或擅用自己的說法」。

正是基於這些精彩的比喻,楊先生譯出了被讀者連連稱好的《小癩子》、《堂吉訶德》和《斐多》等等。老人家翻譯《斐多》的時候,已經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了整整八十八年,換言之,亦即作為「忠實僕人」的楊先生在翻譯這門活兒當中,無論是「翻跟頭」,還是「解連環套」或者是「拼七巧板」,都已臻爐火純青的程度。2000年遼寧人民出版社推出是譯一萬冊後,旋即銷售一空,八個月後,又趕忙加印了一萬冊。非常幸運,當時正在南昌奔波的我,在江西師範大學門旁的書店裡搶購到一冊,成了兩萬名讀者中的一個。隨後,香港和臺灣相繼出版繁體字本;再後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更是推出漢英對照本。儘管如此,這本書依然是洛陽紙貴,供不應求。

這本書的第95頁上有一句話:「我們活一輩子,應該盡力修養道德,尋求智慧,因為將來的收穫是美好的,希望是大的。」這句話應當是哲學家蘇格拉底的高見,無疑也是翻譯家楊絳的心聲。廣大譯者不妨以楊先生為楷模,遵從翻譯倫理,發揮翻譯智慧,不斷開創翻譯事業的美好明天。

相關焦點

  • 五月二十五日,懷念楊絳先生
    楊絳——永遠的女先生016年5月25日,是楊絳先生離開我們三年了的日子。錢鍾書好惹事,評論學界人物毫不客氣,楊先生就幫他擺平;錢鍾書弄壞了電燈,打翻了墨水瓶,楊先生總是耐心的說:「沒關係,我來修。」錢鍾書著作等身,楊先生也不甘示弱,翻譯出被譽為最經典譯本的《堂·吉訶德》,她的劇本《稱心如意》在我看來絲毫不遜於李健吾的劇作,102歲還出版了250萬字的個人文集,難怪錢鍾書會拉著她的手深情地說:「你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 她是大作家翻譯了堂吉訶德,她還是一位好妻子,說說先生楊絳
    那麼當時楊先生過世的消息發出之後,我們看無論是微博啊,還是微信朋友圈啊,到處都是紀念楊先生的文字,讚美楊先生高風亮節呀,優雅平和呀,學問高深吶,與錢鍾書先生這個夫妻情深等等等等。其實我跟大家實事求是說,朋友圈那些朋友,我說你看你這麼敬佩楊絳先生到底怎麼值得你敬佩了,回答不上來。
  • 楊絳先生留給我們哪些翻譯經驗?
    楊絳先生的外語造詣極高。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曾經翻譯過多部著名的作品,除了翻譯西班牙語的《唐吉坷德》外,楊絳先生還翻譯了《吉爾·布拉斯》(法國文學名著)、《小癩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等等著名作品。 英語和法語流利的楊絳在中國翻譯界有著一定的建樹。
  • 洗淨百年汙穢,105歲楊絳先生安心「回家」
    陸建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上一次拜訪楊絳是在2013年,「她個子小小的,但感覺背後有特別強大的生命力,有種看不見的力量在支撐她。」「楊絳和錢鍾書一樣,特別愛提攜年輕學者,對年輕人總是以鼓勵為主。」 陸建德回憶道。晚年的楊絳極少會客見友,有時為了避開訪客甚至「躲去」醫院,「我1987年剛進社科院外文所時,偶爾會在院裡與楊絳有點頭之交。」
  • 楊絳先生百歲談:婚姻、教育與自由
    楊絳先生94歲時,著手寫《走到人生的邊上》一書,她自言「我已經走到人生的邊緣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本書出版時,在最後一個版塊,增加了《文匯報·筆會》與100歲的楊絳先生的筆談記錄,這一版塊被命名為「坐在人生的邊上」。從94歲的「走」,到100歲的「坐」,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位睿智的老人,在生死邊緣的大氣從容。
  • 楊絳先生:《坐在人生的邊上》
    但是《文匯報·筆會》今天發文表示,楊絳先生百歲之際只接受過《文匯報》專訪,有《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問世(刊於2011年7月8日文匯報筆會),《楊絳全集》中再無什麼「百歲感言」。在這個「百歲答問」中,楊先生回答了談到了做人、婚姻、教育、個性與自由等,其中亦有關於「百歲」生命體驗的答問。《文匯教育》今刊發完整的答問內容,讓我們體會一下楊絳先生清水一樣的文字。
  • 如何評價楊絳先生?
    1、淺談你心目中的楊絳先生?楊絳先生今天凌晨去世,享年105歲,一生在文學界成績斐然。她的辭世在很多人心中,算是與建國前的那一批文人徹底告別了。單從翻譯界來說,楊絳的《堂吉訶德》可以說是經典之作,除她之外更無他人。完美的闡釋了什麼叫說人話,用中國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傳神的重現了原著的風貌。無人能及,無人能及!再看其他譯本,簡直不忍直視。而翻譯只是她燦爛光輝的一縷…女神般的存在!
  • 百歲開一話楊絳:楊絳的美麗人生
    而楊絳在老校長王季玉的力邀下,推脫不過任了一年母校上海振華女中的校長。這也是她生平惟一一次做「行政幹部」。1945年的一天,日本人突然上門,楊絳泰然周旋,第一時間藏好錢先生的手稿。新中國成立後至清華任教,她帶著錢鍾書主動拜訪沉從文和張兆和,願意修好兩家關係,因為錢鍾書曾作文諷刺沉從文收集假古董。
  • 楊絳小傳---中國文明網
    學成後楊絳畢生從事創作和翻譯,這也離不開父親曾經的薰陶,因為父親對她說:「與其寫空洞無物的文章,不如翻譯些外國有價值的作品。」還說:「翻譯大有可為。」  論讀書:學得失意勿灰心,得意勿忘形  楊絳先生從小熱愛文學,一星期不看書,就覺得「一星期都白活了」。
  • 錢楊著作德文譯者悼念楊絳先生
    錢楊著作德文譯者悼念楊絳先生清華新聞網5月28日電 驚聞當代著名作家、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清華老學長楊絳先生仙逝,《圍城》和《我們仨》的德文版譯者、德國著名漢學家莫宜佳(Monika Motsch)博士,與其丈夫莫律祺先生(Mr.
  • 楊絳先生逝世一周年|《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裡的百年人生
    編者按:今天是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楊絳先生(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去世一周年紀念日,此文為楊絳先生親自寫的《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楊絳全集》。7月8日,《文匯報·筆會》發表《坐在人生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新華網、人民網、鳳凰網、中國廣播網等先後轉登。7月14日,吳儀等同志來,談笑甚歡。吳儀說,《文匯報·筆會》上的「百歲答問」,她是「一個字一個字看的,佩服得很」。她送我大把大朵鮮紅的玫瑰,還有一塊雕成桃形的奇石,祝我生日快樂。
  • 楊絳談翻譯:對"洋主子"盡責只為對本國讀者盡忠
    學成後楊絳畢生從事創作和翻譯,這也離不開父親曾經的薰陶,因為父親對她說:「與其寫空洞無物的文章,不如翻譯些外國有價值的作品。」還說:「翻譯大有可為。」  論讀書:學得失意勿灰心,得意勿忘形  楊絳先生從小熱愛文學,一星期不看書,就覺得「一星期都白活了」。哪怕文革的時候被批判「讀書追求精神享受」,也從未讓她放下書本。
  • 楊絳談翻譯:對「洋主子」盡責只為對本國讀者盡忠
    學成後楊絳畢生從事創作和翻譯,這也離不開父親曾經的薰陶,因為父親對她說:「與其寫空洞無物的文章,不如翻譯些外國有價值的作品。」還說:「翻譯大有可為。」論讀書:學得失意勿灰心,得意勿忘形楊絳先生從小熱愛文學,一星期不看書,就覺得「一星期都白活了」。哪怕文革的時候被批判「讀書追求精神享受」,也從未讓她放下書本。
  • 楊絳:讀《洗澡》及《洗澡之後》
    [摘要]張愛玲說,「小時候看紅樓夢看到八十回後,一個個人物都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起來」。楊絳先生說了,「我這部《洗澡之後》是小小一部新作」。孔子七十從心所欲,楊先生都百歲了。尤為重要的是,這次《全集》還首次收錄了楊先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創作的劇本《風絮》和翻譯的理論著作《1939以來英國散文作品》這兩個孤本。另外,新收入的幾首懷念錢鍾書和女兒錢瑗的詩歌則感人至深。據悉,《洗澡之後》單行本也將和《楊絳全集》同時印行。
  • 楊絳,這個時代最惦記的隱士
    做翻譯:留在祖國,避開政治  新中國成立前,楊絳和錢鍾書就決定留在祖國。「那時候他們有很多走的機會。聯合國教科文會議第一屆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朱家驊,請錢鍾書先生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職,還想見楊絳先生,但楊先生不見他;教育部部長杭立武,想安排錢先生去臺灣大學教書,楊先生去臺灣師範大學教書;牛津大學的朋友也來信,邀請他們去英國。」
  • 好奇研究所 | 作為"毒舌和宅女"的楊絳先生
    著名學者、錢鍾書夫人楊絳去世,在緬懷這位可敬可愛老人的同時,許多人提出了一個疑問,楊絳是位女士啊,為什麼大家都稱她為楊絳先生? 簡單說,「先生」是稱謂,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齡比自己大的長輩。
  • 楊絳先生的最後歲月:從容不迫,不讓時光白白流過
    原標題:楊絳先生的最後歲月:從容不迫,不讓時光白白流過楊絳先生的最後歲月:從容不迫,不讓時光白白流過12-12 17:59 人民文學出版社日前出版了的紀念文集《楊絳:永遠的女先生》,全書收入了文化界名人、普通讀者和楊絳先生的親朋好友對她的追思和懷念。在書中,吳學昭的回憶文章《先生回家紀事》,首次披露了楊絳先生走完生命最後一程的全部經過。
  • 百歲楊絳:心靜如水過好每一天
    楊絳先生(資料圖)——錢鍾書她是文學大家、翻譯巨匠,見證了中國知識分子的風華年代,也親歷了特殊歲月裡的起起伏伏;她是錢鍾書的夫人、錢瑗的母親,也是千千萬萬讀者尊敬和愛戴的偶像。7月17日,她迎來自己的百歲壽辰。她就是楊絳。留下「打掃戰場」的人7月17日,楊絳先生的百歲生日。遵照老人意願,這一天一如往常,沒有儀式沒有慶祝。
  • 從楊絳先生到我們四個
    前幾天,朋友圈被楊絳先生去世的消息刷屏了,當時我被震驚了,沒想到圈子裡這麼多人熟知楊絳先生並且對其懷有莫大敬仰。
  • 楊絳先生千古!錢瑗教育基金永存!
    盛夏探望楊絳先生陶 然 九十四歲的楊絳,一般閉門不見客了。她願意見我們,可說是破例。 破例,想來全因她的獨生女錢瑗。 本來也不一定要去看楊絳,主要是考慮到她年事己高,不好打擾。但北師大校友總會執行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郭軍麗卻撥通了她家電話,告知她這個消息。楊絳有點耳背,講了好半天,又請保姆代聽,弄清是打探可否登門探望之意;她即說:「我到北師大看他們吧。」那哪能啊?        計程車載著郭軍麗、張仁強及其夫人黃樹西,以及我前住。門口有軍人站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