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制晚報 2016-5-26 李東 馬曉晴
在楊絳去世的消息刷遍網絡的同時,更多的讀者希望用更莊嚴的形式來紀念這位大先生。
昨晚,數百名清華師生在清華園裡以點蠟燭和摺紙鶴的方式來表達對校友的悼念,而在昨天下午,已經有幾位讀者趕到楊絳先生在三裡河的家中,面對舊居,睹物思人。
獎學金激勵學子 清華園紙鶴悼校友
昨晚9點,約500名清華師生到清華大學圖書館老館門前在蠟燭擺成的心形前鞠躬、獻花悼念楊絳先生。
昨天上午,楊絳先生去世的消息在學生們的朋友圈傳開,學生們約好時間過來「送送楊絳先生」。昨晚8點半陸續有學生到達圖書館門前,晚9點時,這裡聚集了約500人,手裡拿著白花,靜默站立。
印有楊絳先生頭像的背板擺在圖書館門口後,一名男生在上面一筆一畫寫下:「我和誰也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熱愛生命,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接著,學生們依次鞠躬、獻上白菊花。
機械工程專業大四的石姓學生表示,上初中時,開始讀《圍城》,裡面傳達的價值觀對自己產生的影響比較大,在電視上看過關於楊絳先生的報導,使她產生對清華的嚮往。
「雖然沒有與楊絳先生面對面交流過,但她的治學精神帶給我很多啟發。來送她,表示感謝。」
2001年,錢鍾書、楊絳把稿費和版稅捐贈給母校清華,設立「好讀書」獎學金。在捐贈式上,楊絳說,「設立獎學金的宗旨是扶助貧困學生,讓那些好讀書且能好好讀書的貧寒子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
截至目前,已有614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受到資助。今年獲獎的一名機械學院大四學生表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我們仨》:「楊絳先生的書裡傳達的對婚姻、職業的思考給了我啟迪。得了『好讀書』獎是對我的鼓勵,鼓勵自己進行更多思考。」
與現場悼念同時進行的還有「摺紙鶴寄哀思」。在清華萬人禮堂的一間活動室裡,30餘名學生晚9點開始拿白紙摺紙鶴,紙鶴將掛在悼念現場周邊,寄託校友的哀思。
曾教讀者學英文 舊居前百合送先生
昨天下午,法制晚報記者來到楊絳位於西城區三裡河的小區寓所,但家中並沒有人。她的家很容易辨認,因為整棟樓只有這一家至今沒有封閉陽臺。錢鍾書和楊絳夫婦是1977年搬到這裡的,錢先生在此完成了《管錐編》、《槐聚詩存》等著作。他去世後,楊絳先生繼續在丈夫的書桌前伏案,年逾九旬寫就《我們仨》、《走在人生邊上》等近作。
住在楊絳先生家對門的一位女士告訴記者,楊絳先生幾乎從不出門,也不與鄰居往來,她並不清楚楊絳先生生病住院的事情。
昨晚6時50分左右,三名楊絳先生的讀者來到楊絳先生家樓下進行悼念。他們紛紛磕頭、鞠躬,表達對楊絳先生的悼念之情。
在前來悼念的人中,一位自稱是楊絳先生朋友的李頲先生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李頲買了一束百合花放在了楊絳先生的樓門口,並哽咽地在紙上寫下:「能夠與您相識是我畢生的榮幸,您一路好走!」
李頲告訴記者,2000年12月,還在念高中的他,查到了楊絳家的電話號碼,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撥通了電話。他告訴楊絳先生希望可以到家中拜訪,學習英文。令他沒想到的是,楊絳先生欣然同意了。
楊絳先生在家中接待了李頲,還和他一起討論如何學好英文。後來,李頲又分別在2002、2007、2010年多次到楊絳先生家拜訪,並成為了朋友。楊先生還在李頲出國留學前為他題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以資鼓勵。
在得知楊絳先生去世的消息後,李頲連忙趕到楊先生家中悼念,但由於家中無人,只得將鮮花放在樓門外,磕頭感謝後便離開。
2014年7月16日,楊絳先生103歲生日之際,記者曾到楊絳先生家中探訪過,但也未曾與之見面。接待記者的是一位為楊絳先生看家的王先生。王先生告訴記者,為了不受外人打擾,楊絳先生在過生日前一周就住進醫院「躲清靜」。
記者還記得當時楊絳先生家中的樣子。布質的沙發、木色的書架、磨得有些發亮的水泥地板、四面塗白的牆壁。滿櫃的英文書籍之間,擺著一幅楊絳先生與丈夫錢鍾書的合影,照片中二人笑得十分開心。客廳中放著一臺電扇,「每年夏天楊先生就靠它吹風降溫。」王先生提到,老人不愛吹空調,因為「她用不習慣」。
《楊絳全集》正加印 看一遍經典憶大師
記者今天上午在三聯韜奮書店看到,一樓進口處醒目位置已經放上了「楊絳先生作品集萃」的標識,《我們仨》、《洗澡》等作品被擺放在桌上。不少讀者駐足閱讀,更多的讀者買了直接帶走。
記者在當當網等圖書銷售平臺看到,《我們仨》已經售罄,目前處於預售狀態。
《我們仨》的責編張荷告訴記者,《我們仨》一共出了普通本、珍藏本、圖書館文庫本以及小精裝本四個版本,迄今銷售已經超過200萬冊。人民文學出版社周絢隆表示,《楊絳全集》自從2014年出版之後全套銷量達到幾千套,已經加印過一次,目前正在第二次加印中。
編輯: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