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不昧看似很簡單的事,但其實很難做到。因為一邊是金錢的誘惑,一邊良心,該如何選擇?有些人拒絕了誘惑,選擇了良心。而有些人寧可丟了良心,也要經受不住那份誘惑。而有些人不僅接受了誘惑,還會在良心上這麼安撫自己:只有不聰明的人才會見到了錢財還交上去,誰知道交上去之後,它最終會被怎麼處理呢?倒不如自己花掉。或者,天上掉下了餡餅為什麼不吃,這樣不是要吃虧嗎?
在貪慾的推動下,便找了種種比較合理的"道理",把自己成功說服、減輕心裡負擔後,便把所撿到的錢財安心地揣進了自己的口袋裡。不過,這只是一部分人撿到錢後的態度。像我國的很多小學生、小小年紀就有著"拾金不昧"的精神,用一顆純淨的心靈,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
曾有一個叫"孔忠良"的人,當他還是一個小學生的時候,某天撿到了一玉璽。玉璽大家是知道的,那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權力見證,是每一個帝王視之如命的東西。如此尊貴的玉璽,定是選用上等的美玉其雕琢打造,自身就價值不菲。而它還經過了諸多帝王的手,是無上權力的象徵,其中的意義,完全不亞於象徵九州的"鼎"。
在古代,帝王要登基的時候,必定要有玉璽的認證,即便是蠻不講理的篡逆之臣奪取了王位,都要得到玉璽,可見其價值已非金錢所能衡量。而古代如果爆發什麼戰爭,帝王在江山不保、狼狽而逃之際,也一定不會忘記攜帶上玉璽,但話說回來,這樣帶著玉璽到處跑也不安全,萬一玉璽丟了找不到的話怎麼辦?
如果不小心把玉璽弄丟了,那也只能眼睜睜地任由它在人間流浪了,畢竟人海茫茫,上哪去找一塊玉璽呢?像劉邦夫人"呂雉"的辦公玉璽就曾"丟失"過,不知何緣故流落於民間,後被現代的一個小學生給撿到!
這個小學生名叫"孔忠良",1968年的一個傍晚,當時他正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卸下了一天的學習壓力,走在小路上的他,心情是多麼地愉悅,就像是一隻飛出了牢籠的小鳥。人一開心了就會忍不住踢一踢路上的小石子,和小花小草打打招呼,四處跳躍著東瞅瞅西看看什麼的,心情愉悅的孔忠良也不例外。
就這麼蹦蹦跳跳地他經過了一個小水溝,迎著西下的夕陽,他瞧著太陽與水光交相輝映出的迷人景色,卻突然看到那水波之上有一處耀眼的光芒。他格外地好奇,難道那裡有寶物嗎?是什麼東西如此地閃耀呢?
從歡樂"小鳥",變成了"好奇寶寶"的孔忠良,一邊帶著童真的想像力,一邊睜大眼睛地探頭觀察著,發現在那光芒之下的確藏有一塊什麼石頭。小心翼翼地撿到了那塊白色的石頭,他發現那是一塊光潔精緻的"石塊",上面還雕刻有可愛的小動物,特別的細緻精巧。
孔忠良覺得自己撿到了這麼一個好東西,可以留著,小孩子的心理嘛,就是想拿去在小夥伴面前炫耀炫耀。剛一到家,孔忠良就趕緊把那塊特別的石頭拿給他父親看。他父親一看,兒子竟然撿到了玉璽,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玉璽,總之上面就跟那些玉璽一樣刻有古代的字。雖不確定,但他父親還是先把它放了起來,說不好是真的玉璽,那就算是一件文物了。
後來,孔忠良父子倆為了鑑定玉璽的真假,去到了省城的博物館,經過專家的鑑定,確認是真玉璽。經過了解,可知這個白玉璽為劉邦夫人呂后"呂雉"的玉璽,上面所雕刻的字樣為"皇后之璽",所雕刻的動物則是一隻螭虎。在相關的古文上有過關於皇后玉璽的記載,通常古代皇后的都會雕刻有" 金螭 虎紐"。
這個玉璽雖不是君王所用的傳國玉璽,但也價值連城,畢竟呂雉也是史上有名的一位皇后,因為她對劉邦打江山起到了很大的重要。呂雉年輕時,是個出了名的大美女,不知有多少富家子弟想把她迎娶過門,不想卻被還是無名小卒的劉邦給娶到了。當時劉邦還沒有起義,沒有一點作為,能夠娶到呂雉讓眾人出乎意料,認為兩人是不般配的。
不過呂雉的父親不這麼認為,他覺得劉邦很有潛力,所以就把美麗的呂雉許配給了他。劉邦娶了呂雉後對她十分的寵愛,且他知道這也是個機會,並在呂家和呂雉本人的幫助下,慢慢地起步。後來劉邦得到了江山,卻漸漸不再寵愛呂雉,而是去寵愛比呂雉更漂亮的戚夫人。
僅得皇后 空名 ,不再得劉邦寵愛,且實際地位的呂雉,漸漸地失望,於是處心積慮地奪取了朝中大權,成為了位高權重的皇后、太后。掌握了實權的她,就會去處理那些朝堂公務,而孔忠良所撿到的玉璽,只是呂雉辦公時所用的玉璽。
眾所周知,文物是華夏文明智慧的結晶,承載了珍貴的歷史信息,孔忠良所撿到的皇后玉璽,可謂價值連城。這塊玉璽經過考古專家的猜測,認為它之所以流落於民間、而沒有在呂雉墓穴之中,是因為在西漢末年起義軍挖掘了漢朝的墓地,呂雉的墓地可能也在其中,流出之後竟被孔忠良給撿到了。
毫無疑問,這塊玉璽十分珍貴,但倆父子知道後,還是堅定地選擇了保護文物,把它上交給了國家。國家對孔忠良一家人的優良品質表示感謝,並給了倆父子20元的獎勵,作為他們交獻國家級珍寶後回家的路費。
倆父子回到家後,繼續踏踏實實地過著平凡的生活,漸漸地就忘記了這件事。而這塊玉璽之後被陳列在了陝西歷史博物館,被更多的人所看見,孔忠良倆父子對此已經很滿足了,並沒有想過自己撿到了稀世珍寶,就將它佔為己有。而45年後,也就是2012年,孔忠良沒想到博物館還會再次來找自己,45年後專家又一次找上門來,所為何事呢?
事情是這樣的,2012年他被評為"為遺址保護作出傑出貢獻"的十大傑出人物之一,過去這麼久了,考古專家還專門給他頒發了相關的榮譽證書,以作為他保護文物的感謝。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了"拾金不昧"的精神,也曾因為撿到了兩毛錢,而認認真真地拿去交給老師或警察叔叔。儘管那兩毛錢在現在看來少到可以忽略不算,但在那個年代也是可以拿去買兩根辣條,一根冰棒,幾顆硬質小糖果的。兩毛錢對那個年代的小孩來說,是多麼的重要。然而當時撿到兩毛錢後,依然乖乖地、認真地交上去了。
其實,重點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其背後"拾金不昧"的品質才是難能可貴的。為什麼說難能可貴呢?這種事不是小時候大家經常這麼做嗎?一些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慢慢地丟失了這樣的優良品質,在撿到貴重物品的時候收為己有。但一份優良的品質,比一些金銀財寶更可貴,不應該丟掉,孔忠良的精神值得弘揚。
(以上內容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