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的很多年輕父母們,多數都忙於工作,掙錢養家,很多時候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全天候帶娃,因此,很多時候都只能請家裡的老人們幫忙帶著。
按理說老人們早已到了退休的年齡,本該安享晚年,臨老了還要幫子女帶娃,子女們也應心存感激才是,但由於兩代人在育兒方式和養育觀念上都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往往在實際帶娃的過程中,老人們和年輕一輩的父母們總少不了要爆發一些矛盾。
最近在網上也是看到了一個網友們熱議的一個話題:有些話哪怕你說了幾十遍,老人家就是聽不進去!
有的媽媽說:跟老人說了不要餵飯,孩子餓了自己就會想吃的!還是不聽…忍不住追著喂!
有的媽媽說:說了很多次了這麼熱的天,娃不穿娃就不要給娃娃穿,婆婆卻說:「趕緊給寶寶穿襪子,不穿襪子,會涼著的。」
有的媽媽說:不要給孩子綁腿綁手,這樣對孩子不好的,會傷害孩子,可是老人家就是不聽!
有的媽媽說:跟婆婆說了不要親孩子,不要嘴對嘴餵飯!!!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T T
然而老人回復往往卻是:「人家吃了一輩子,也活的好好的。」人家按照這樣方式也過的好好的!這樣久而久之就有了婆媳關係緊張矛盾!
其實,換個方式想想,不論是老人們還是年輕的父母,我們的出發點都是一致的:為了孩子。
只是在實際的帶娃過程中,由於各自觀念的不同,又缺少溝通,才爆發了如此多的矛盾。因此,我們年輕一代的父母們不妨靜下心來,以一顆感恩的心來看待老人幫忙帶娃這件事,再配合一些切實有效的溝通技巧,相信情況會得到改善的。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養育寶寶是年輕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老人只是「搭把手」,根本沒有一定要帶娃的義務。雙方角色定位清楚了,老人的壓力自然就小了,而小爸媽們的心態也就能平和許多。
「我們樓下有一個幫忙帶娃的阿姨,提起兒媳婦總是讚不絕口,既尊重又體貼,每次要跟她說什麼之前,都會先開口把「媽」叫得甜蜜又親切,每天都把「媽您辛苦了」掛嘴邊,有時候還會在送她很喜歡的禮物之後,再輕描淡寫地說些關於教育孩子的意見,以至於這位婆婆每次都不太好意思反駁,覺得這些小事兒和兒媳婦的孝順、甜蜜比起來,並不算什麼,是很容易接受和改善的。」
所以對待老人和對待孩子一樣,越誇越好。簡單粗暴的指責,不僅傷害老人的情感,讓家庭氣氛變得緊張,也不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年輕爸媽一定要對能幫助自己帶孩子的老人心存感激,接下來的一切都會好辦許多。
「關於新生兒可以光腳走路問題,婆婆就覺得很不能理解,在她的觀念裡,覺得孩子不穿就會著涼感冒,怎麼可以不穿呢呢?
即便老公一再和她說「您兒媳婦育兒知識學了一肚子啦」,可老人家壓根不放在眼裡。後來,我發現家裡的網絡機頂盒裡有不少育兒科普片和專家講座,趁孩子睡了,我就拉著婆婆一起看看,還真被我猜中了,電視裡的一句話能頂我十句!
老人嘛,仗著自己帶大過一堆孩子,難免會把之前的一些老經驗搬出來,不但自己親力親為認真「貫徹」,更恨不得能把大家也一起洗腦了。
所以不要和老人頂嘴,要慢慢想辦法巧妙溝通!
有時老人堅持的某些事,不要馬上反駁,不妨先順著老人意思,等「商量」一番後,讓孩子親自來說。
我女兒小的時候,我婆婆不願意給孩子吃蔬菜,怕孩子嚼不碎噎著。
我就開始講「蔬菜」故事。講小白兔啃蘿蔔所以跑得特別快,小山羊吃嫩青草所以爬山爬得特別高,大力水手吃菠菜特別有力氣……這樣不露聲色地「商量」之後,孩子總是主動要求奶奶給她吃「菜菜」。孩子一要求,奶奶就「投降」了,我想說的話她也就算是「聽」了。
俗話講「老小孩」,父母老了,他們打拼了大半輩子,本可以安度晚年的時候,為了兒女的事業重新當起了「孩奴」,這一點就足夠讓我們收起對他們的偏見,心存感激。在孩子問題上不要傷了和氣,平靜下來慢慢溝通!
畢竟,我們都有老的一天,不是嗎?
我是你的藥師朋友洪姨,寫文不易,如果您覺得有用,麻煩點個讚再走唄!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可以關注後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