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有一件事情,它常常讓你感覺度日如年,又時時令你感到光陰似箭。
這件神奇的事情是什麼呢?
兩個字:育兒。
我這輩子做過的最厲害的事情,是生了三個孩子。
他們每天都能讓我感覺用盡了洪荒之力——
比如老大,出生沒幾個月開始吐奶,最嚴重的時候鼻孔嘴巴一齊往外噴,小噴泉一樣。
我怕他被噴出來的奶噎著,每天半夜給他餵好夜奶之後,就要豎著抱他一個小時。等他終於可以不吐奶平躺下來的時候,我已經失眠,整晚睡不著覺了……
老二是女兒,滿月以後開始發奶癬,整張臉都腫得閃閃發光。
到了晚上,她癢得厲害,會不停去撓,撓得臉上都是血痕。
為了防止她把自己撓破相,我只好整夜整夜地抓著她的手,還要隨時隨地搜腸刮肚唱歌、做鬼臉、講故事安慰她……
好不容易長大點奶癬好了,因為過敏性體質,pm2.5一過100她就咳嗽得喘不過氣來。一個月裡有半個月需要跑醫院,把我給愁的,差點得了產後抑鬱……
我家老三是個小胖子,身體倒是挺好的,可是最擅長爬高爬低,還沒站穩就想跑了,哪裡危險往哪兒跑,為了玩個水,不惜倒栽蔥把頭栽到馬桶去。我要隨時一級戰備,準備好了把他從馬桶裡、浴缸裡和床底下往外掏……
總之,每次當這三個孩子頑皮的時候,吵鬧的時候,發脾氣的時候,特別是生病的時候,我都會從心靈深處發出撕心裂肺的哀嚎——
你們啥時候能快點長大啊!啥時候能讓你媽省點心啊!
可是,有一天我整理衣櫥,然後,發現了一件花色特別的T恤,我拿著它看來看去,硬是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選一件胸口印著霸王龍和橄欖球的衣服。
看了半天,我突然恍然大悟——這件衣服不是我的,而是我家老大的,不知不覺間,小子居然要穿和我差不多大的衣服了!
還有一次,兒子發脾氣,怒氣衝衝地跑進自己的臥室,把門狠狠一關,大叫道:「你們都別來煩我,我需要獨處!我要冷靜一下!」
我老公一臉懵逼地說:「這都什麼臺詞啊,這才二年級啊,莫非,青春期那麼快就來了?」
時間奔跑的速度真是有如暴風海嘯泥石流,我明明還記得兒子剛出生時,活像一隻皺巴巴的紅皮老鼠的那個小樣子呢;他口齒不清,把「大西瓜」叫成「大花巴」的日子好像就在昨天……一眨眼,小子居然都學會叛逆了?
我的一位師姐曾經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知道育兒最重要的是什麼嗎?」
我說不造。
她說:「告訴你吧有兩點:第一點,珍惜時間;第二點,和娃搞好關係。」
師姐比我還厲害,她足足生了四個娃,其中老大剛剛考上了伯克利,其他幾個孩子也是德才兼備的好孩子,她自己還是知名跨國銀行的高管……
為什麼要珍惜時間呢?
師姐說:「因為,別看孩子總能讓你感到度日如年,但其實光陰似箭,他們真是哧溜一下子就會長大了。如果你從來沒有和他們好好地相處過,總是在年輕的時候,把時間花費在你自以為萬分重要的那些事情上去(比如刷手機,比如加班),而忽略了他們,那麼若干年後的一天,你會感到十分後悔的。」
那為什麼又要珍惜時間和孩子搞好關係呢?
因為孩子不會一直都需要你啊。
我師姐說了,要想教育好孩子,10歲之前抓緊教育,10歲以後,父母說的話,孩子就未必肯聽了。
「在孩子還小,還需要父母的時候,我們要抓緊時間,給他們很多的愛和陪伴,這樣等他們到了青春期和叛逆期,才會因為尊重和喜愛父母,而繼續尊重和聽取父母的意見。」
一個5歲的孩子,你可以靠打罵和威脅逼他聽話,而一個15歲的孩子,如果你繼續打罵和威脅,那就很可能會徹底失去他。
等到孩子們長大了,想起父母,你是希望他們想到的是「脾氣暴躁,無理取鬧,對我的興趣愛好和快樂漠不關心,只知道追問考試分數的那兩個人」,還是「親切慈愛有見識,關心我愛我,和我最親近,我也願意和他們親近的兩個人」呢?
記住了:
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化戾氣為祥和……孩子很快就長大了,想到這裡,還有什麼困難能打敗我們呢?
除了珍惜相處,我關於時間的另外一點感悟,是關於等待,和期望。
最近在和孩子兒科醫生的交談中,我學會了一個新的單詞,叫做outgrow。
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因為長大,而不再……」
兒科醫生告訴我,兒童期的很多疾病,長大了就會痊癒,這個在醫學上就叫作outgrow。
比如,兒童期的哮喘。一兩歲哮喘的孩子,有70%-80%的概率在成年後痊癒,七八歲哮喘的孩子,也有10%到20%的概率outgrow;
再比如,兒童血管瘤,某些輕微心臟病,也能夠隨著孩子的成長outgrow……
「遇到這些疾病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太擔心、太焦慮,我們需要做的,除了用科學手段緩解症狀,最重要的,是等待,和期望。」
育兒的道理,也是如此。
兒子上小學預備班的時候,曾經因為上課從來不聽講,被美國學校的老師送去心理專家那裡做測評。測評持續了一星期,因為他們都擔心他得了ADHD(學名:注意力缺陷多動症)。
最後,心理專家得出結論:小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只要正確引導,可以outgrow。
第二年,兒子換了位經驗更加豐富的班主任老師,她觀察了一段時間,直接告訴我們,兒子上課亂動是因為「覺得上課內容太簡單沒意思」,老師隨後特別給他增加了課程難度,又讓他常常上臺給別的孩子充當小老師,加上年齡增長,兒子的「多動」,很快不藥而愈。
最近特別喜歡看英國教育家肯·羅賓遜的書。
羅賓遜曾經說過:
現在的學校和家長,動不動就焦慮過頭,動不動就擔心孩子suffer from ADHD(多動症),擔心他們這裡有病,那裡有病。但事實上,我們大人眼裡有關孩子的種種「毛病」,比如「人來瘋」,比如「暴脾氣」,比如喜歡撒嬌耍賴,比如某些注意力不集中……大多不過是孩子必經的「成長的煩惱」。
「很多孩子,他們並沒有受到『疾病』的困擾,而只是受到『童年』的困擾,受到『青春』的困擾。」
就好像「可怕的兩歲」和「青春期叛逆」,身為家長,我們必須尊重理解孩子的生長規律,沒必要過於焦慮和害怕,只要耐心等待他們長大,就好。
大仲馬曾在書中寫道:「人類的一切智慧包含在四個字裡面:等待,和希望。」
時間,往往是成長最好的良藥。
每個娃都是不同的。
在費心費力地養育了三個娃之後,我拍著胸口負責任地告訴你們:就連同一個爸媽生出來的娃,他們之間的差距,都會像南北極和熱帶一樣明顯!
這樣的差距,也不是一起上上興趣班和補習班就能拉近的!
比如我家老大,五六歲就會做兩位數加減法(你們不要笑,這在美國已經算很牛了好麼),能記住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名字和首都,可是你要讓他給你講個故事,他馬上面紅耳赤抓耳撓腮坐立不安不知所措了;
而我們家老二,一年級做數學還需要掰著手指頭數呢,可是有一次上廁所,坐在馬桶上短短五分鐘時間裡,她不光即興編了一個有頭有尾關於上廁所的故事,還和我嚴肅地討論了理想和人生,舉例證明了「為什麼我們需要珍惜生命」……
等我們的廁所文學家終於走出來的時候,隔壁「包廂」裡的外國老奶奶,目瞪口呆地對我說:「She is such a talker!」(她真能說啊!)
其實這兩個孩子,因為年齡差距只有不到兩歲,我為了省事,一直是把他們放在一起養育的——他們一起上所有的興趣班,一起玩一樣的玩具,看一樣的電視節目,甚至連看的書都是一個系列的!
可是他們擅長的東西和欠缺的東西,永遠都不一樣!
為什麼很多父母都會焦慮?
因為大家孩子生得太少,不知道孩子大不同的道理。
他們總是忍不住先拿自己的孩子,去和擅長數學的孩子比數學,然後,再拿同一個孩子,去和擅長講故事的孩子去比講故事。但是他們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孩子,明明比擅長講故事的孩子數學好,比擅長數學的孩子,更會講故事啊。
所以,跟別人家的娃比來比去,完全就是吃飽了撐的找罪受。
有用放大鏡挑自己孩子毛病的時間,不如先來找找孩子的優點;
有各種擔憂焦慮,生怕自己孩子比不過「別人家的娃」的空閒,不如用來享受育兒的過程;
有逼著孩子成為「超級全能孩子」的精力,不如順其自然,幫助孩子自由地成長,在他們擅長的領域有所作為。
曾任史丹福大學新生學院院長的Julie Lythcott-Haims說:
「我有兩個孩子,我曾經把自己的孩子當成盆栽的小樹,覺得要小心地『修剪』他們,把他們按照我的意願,修剪成完美的樣子,完美到足以把他們送進最好的大學……但是,當我在工作中接觸了成千上萬的別人的孩子之後,我意識到,我的孩子並不是盆栽,他們是野花——品種未知。」
「我的任務,是讓他們變得強大,比如,教他們做家務,幫助他們學會適應周圍的環境;」
「我的任務,是愛他們,這樣才能讓他們懂得如何去愛別人,和如何接受愛;」
「我的任務,不是讓他們統統變成我要的樣子,而是——支持他們,做輝煌的自己。」
您可以在後臺輸入關鍵詞「特雷西」見「爸爸真棒」主筆特雷西的更多文章。
特雷西是「爸爸真棒」 聯合創始人,原上海「白骨精」,現在美國邊帶三個娃兒邊近距離觀察美國教育,復旦新聞系畢業的她對中美教育的比對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見解。
清華爸+復旦媽打造的原創教育平臺
聚焦國際化教育和學習力研究
點擊菜單欄,閱讀我們為您精選的專欄文章;
或回復以下關鍵詞找到您需要的:
國際教育 | 學習力 | 在美國 | 他山石 | 爸爸說
優學習 | 好習慣 | 特會玩 | 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