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變得更牛是解決任何問題的關鍵!」
我聽到了,也許你也聽到了,有多個聲音在某處大喊:「雞湯!雞湯!這又是雞湯!」
我出生於3791年,一路成長,期間讀過聽過看過很多很多「雞湯」,我自己的經歷就是一大鍋雞湯。
對,我並不討厭「雞湯」。
最近看了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中學老師,總是對同學們講雞湯,說些什麼只要努力就能有好成績,倒數第一拼搏三年也能正數第一這樣的話。可想而知,學生對這位老師有點不屑一顧。
有一天,學生和這位老師終於發生了正面衝突。學生七嘴八舌地說老師:老師你喝雞湯喝傻了嗎?雞湯就是用來洗腦的,鹹魚翻身了還是鹹魚,醜小鴨能變天鵝是因為它爹就是天鵝等等。
這位老師沉默了一下,說了下面這麼一段話:
你們真的以為,我的雞湯是說給你們聽的嗎?
不,我是說給那些我在意的孩子聽的。他們一次沒考好,或陷入自卑的時候,我用雞湯安慰鼓勵他們一下,對他們總有幫助。
雞湯是沒有勺子。但是他們會成功,給他們一點信心,勺子,他們將來自己會找到。
至於你們,我當然知道雞湯對你們沒有用。但是,我不在意啊。耽誤你們這樣的人的時間有什麼關係呢?
醜小鴨的故事和你們沒有關係。因為你們就是那群鴨子。安徒生寫醜小鴨的故事,就是寫給你們的,你們這群鴨子少嘲笑人家兩句,別擋了真正天鵝的路就好了。
看罷大讚!這才是雞湯的原味。
今年大火的幾部電影《烈火英雄》《哪吒之魔童降世》《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哪一部沒有雞湯味?但你不喜歡嗎?
現在你打開朋友圈,哪一天沒有被雞湯文刷屏,你確定你沒被這些打動過觸動過?
現在雞湯不受人待見了。甚至在網絡上還有專門「反心靈雞湯」的文章,把很多所謂的「毒雞湯」批得體無完膚。以至於現在很多人只要一提到「雞湯」兩個字,就面露鄙夷之色,覺得不舒服。
那些雞湯厭惡者,實際上對所謂的「雞湯」並沒有一個清晰準確的定義。事實上,「雞湯」這個詞,根本就不配成為一個概念,根本不值得討論。
這些雞湯厭惡者,不僅不知道自己概念混亂 (事實上,叫腦子亂),更不知道自己犯下的邏輯錯誤究竟是什麼。他們整天說這也沒用、那也沒用……
卻完全無法回應這樣一個頭腦正常的人隨便就能問出來的簡單問題:「那你說說有用的究竟是什麼?」 他們當然啞口無言,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想過這個問題才具有真正的價值。
雞湯有一個很形象的定義:熱騰騰地給你端上來一碗好湯,但是沒給你勺子。
言下之意,道理是好道理,但沒給實現的方法。問題出在從來就不會有人給你勺子。說白了,你的閱歷和見識就是你喝各種雞湯的勺子。你得自己去找自己的勺子,品出自己的味。
其實,雞湯本身沒什麼問題,關鍵在於,這個雞湯,你有什麼樣的勺子能吸收到什麼東西。
不管是母雞湯還是烏雞湯,不管是加當歸還是加人參,雞湯對我們每個人就是剛需。你焦慮失眠就需要安撫養神的雞湯,你頭昏眼花就需要醒腦明目的雞湯。
那些在今天被人們稱為「雞湯」的東西,本質上只不過是心理學研究成果的「通俗版」,真的沒什麼不好。
那麼,有沒有「毒雞湯」呢?有啊!可是,「毒」不在「雞湯」裡,要麼是別人放進去的,要麼是自己放進去的,跟「雞湯」本身沒有關係。
只能「產生認同」不能「轉變思維」的,是毒雞湯。你看了一段文字一部影視劇,如果只是感覺太爽了太對了太精闢了,過了一陣你還是你,該幹嘛還是幹嘛,那就是毒雞湯。
只關心「轉變思維」而忽視「產生認同」的,也是毒雞湯。道理講的很深刻很專業,但晦澀難懂,即使是良藥,也沒幾個人想喝。
真正的雞湯,既要美味誘人,又要營養好喝。
為什麼懂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就好比喝了那麼多雞湯卻沒見大補的精氣神。
這種現象貌似普遍存在,但我們不能就此否定道理和雞湯的價值。有很多人和別人一樣天天去上學,讀一樣的課本,坐在一樣的教室裡, 聽一樣的老師講課,學習成績卻各不相同,而且還有相當數量的人根本就學不好甚至學不會。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嗎?解釋真的很簡單:大多數人不好好做作業啊!絕大多數學習好的孩子怎麼會完成不了作業呢?
雞湯本身不具有教化功能。這就好像為了增肌而吃東西一樣,吃得太少可能會因為血糖不足而暈倒,吃得太多會導致消化不良,吃得不夠多就不可能繼續增肌……可問題在於,若不去進行大量的運動,不去跑步,不去推槓鈴、做深蹲,不去做各種各樣令人難以忍受的動作, 那吃什麼都沒有用!
現在你明白了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喝了那麼多雞湯,懂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了吧,就是因為他們光吃喝「不運動」啊!他們不去思考甄別那些道理,不去運用踐行那些道理,那些雞湯只是穿腸而過,沒有內化在大腦裡。
那些道理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中小學課本上印著的字而已,早就還給別人了!或者,說得再乾脆一點,他們頂多只是「識字」而已,根本談不上「有文化」。
但是,為什麼還有很多人,的的確確「掙扎」過,卻最終和那些從未「掙扎」過的人有一樣的下場呢?解釋依然很簡單:「掙扎」得不夠。
任何道理都和我們平日裡使用的任何「工具」一樣,要在大量使用之後才能進入「熟練」階段,而後才能「運用自如」。
所謂「掙扎」,無非是把自己起初並不熟悉的「工具」(即,那些道理),通過反覆運用、反覆琢磨、反覆調整,變成自己能夠熟練運用的工具。
你一定見過那些工具運用不熟練的人,他們看上去很笨拙,做每個動作都像在掙扎,若那人受不了自己的笨拙,中途放棄了,那「工具」也就瞬間淪為廢物了。
讀到這裡的你應該明白了,我所說的「雞湯」和別人所說的「雞湯」可能根本不是一回事。
之前有人問:為什麼有的人成功學書籍看得比較多,不僅沒起到多少勵志的作用,反而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
我的回答是,這個問題相當於「為什麼吃了那麼多維生素還會生病?」
我覺得任何成功都是有一定的方法論可探尋的,任何生活感悟都是值得分享的,鼓勵身邊的朋友和親人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種美德。
讓所有人能夠多成長一些,就是我這個雞湯作者的最大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