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元年」已經來臨,上海和浙江率先實行了首次新高考,而北京的2017級新高一也將成為2020屆新高考的體驗者。新高考政策跟以往的高考政策最大的不同,是取消了文理分科,高考總成績由數學、語文、外語三個科目加上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選考的3個科目成績組成,而這3個科目就要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政治、地理、歷史、化學、物理、生物六個學科中進行選擇。
其實前面的3是固定的,就是語數外三科,主要就是後面的三科怎麼選的問題。開弓沒有回頭箭,高考改革勢在必行,這也使得學生們在高一就要開始選科並「定終身」。面臨突如其來的3+3模式,可選擇的方案驟增至20種甚至35種,對此你和你的孩子有所準備了嗎?你確實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嗎?考慮清楚孩子對什麼感興趣、該選什麼科目、適合什麼了嗎?既要考慮孩子的潛能,又要符合國家政策,還要迎合社會需求。這麼多維度多變量的分析對家長來說是沒有這個能力的,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在多方平臺上看到,眾多的高中生及家長對即將到來的高考改革不知所措。
2018年9月,「中國高校錄取特徵指數研究課題組」在河北省內走訪了25所學校,5000餘名高中生,進行了問卷調研。據數據統計百分之76.3%以上學生臨近填報才開始計劃志願,百分之68.5%以上學生會忽視志願清單規劃,絕大多數學生只有臨近填報時才會想起來再做準備,其實這時已經晚了。所以,我們必須將與志願填報相關的知識提前了解,做好充分的準備!誰對自己的實力定位得越準確、前期準備越充分,在志願填報的時候目標性就越強,就越不會出現偏差。
為幫助中國廣大學生科學填報志願成功選擇大學,中國高校錄取特徵指數研究課題組首席研究員-龐國良教授通過數學建模,大數據運算,精準的進行了考生,專業,院校的最優匹配。進而成功開發了志願填報工具。此工具成功的讓志願填報由感性到理性,由複雜到簡單。特別是被錄取概率分布模型及高中生心理潛能評價模型的建立,這些成果讓高中升學規划具備了強大的理論基礎。
近些年來,龐國良教授推出『』高中生升學規劃」講座,提出人生規劃從大學選專業開始,學校的選擇只有好壞之分,而專業的選擇將是對錯之別的觀點。此觀點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目前正在全國重點高中進行巡迴講座。廣大學生、家長獲得了最新高中升學規劃理念教育。
龐國良老師認為,要認清自我,確定目標,提前布局,科學規劃,完成人生的階段目標,才能為美好人生打下基礎。龐國良老師在多年的志願輔導產品開發和志願指導大家經驗基礎上,從實際指導志願的有效性出發,在精確的數據支持下,進行大量的數據分析,對志願選報更加具有參考意義。當高考不再文理分科,當高考要求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高的時候,學生自己對學業規劃的任務就越來越明確。確定目標方向後,只要腳踏實地的努力學習,一定會迎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