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如懿傳》,不像《甄嬛傳》這麼多好評?速看理智分析劇情
簡而言之,輝發那拉氏皇后這個本該很剛烈的角色,成為了一個小編平生僅見的最沒有主觀能動性的主角,給我的感覺就是,整部戲都是別人槍抵在她腰眼子上逼她演的,她自己只想宅在家裡當個能一周不洗頭的刷劇宅女。發脾氣是指天指地這個可能是和演員學的,特別浮誇,(蔡少芬演的皇后,典型老演員的表演)。個人覺得霍建華一個臺灣偶像劇出身的年輕演員能演成這樣,還是挺厲害的。比科班出身的陳建斌(甄嬛傳雍正)演得好。昨天補了好幾集感覺劇情才有點意思了,中間亂糟糟的都是啥。
被霍乾隆氣到爆炸,氣到睡不著,真是刷新了我對渣男的認知啊。我追到現在心裡一直疑問,這片子不能好好剪一剪嗎,把什麼無關緊要的生孩子都刪了,幾個老娘們德波德波講壞話的場景也精簡一下,剪個三十來集差不多了。如果不拿一些演歷史人物的老戲骨:唐國強(毛公諸葛亮等)于和偉(曹操)與之相較,還是演技在線的。仔細看,別錯過小細節,當時雙方本來就都不想送女兒僵持不下,太后才不會為了那點權勢就把女兒送出去,對她而言女兒幸福才是最大的事,她跟皇帝結梁子有一部分原因也是皇帝把她大女兒送去和親了,然後女婿死了還不讓公主回來要把她嫁給她的殺父仇人。
後來增加勢力這個說法也是如意為了幫太后解決難題說出來的,所以後期太后對她態度有轉變,但是皇后更加討厭如意了。太后跟皇帝不是親母子,她如果再不掌握點權力的話,其實日子是沒那麼好過的,而且她主要都是為了她的女兒能有個幸福的一生。我早就覺得榴槤子寫的這個皇帝性格像嘉靖了。不過我覺得如果選張廢后當女主的話,她下線太早,很多嘉靖後宮的精彩事件,礙於時間線就呈現不出來了。
嘉靖的第三任妻子方皇后更適合當女主,這位是正史記載的嘉靖真愛,野史卻說她被嘉靖害死。隆慶帝的生母杜康妃無寵,過得悽慘,和衛嬿婉人設對不上號,更像蘇綠筠。生了莊敬太子的王貴妃倒可以安排成反派BOSS。這個是劇給改成青梅竹馬了小說是按照劇甄嬛傳那個設定:青櫻是三阿哥不要硬塞給弘曆的,他倆在書中是先婚後愛的。嘉靖帝十五歲登基,六十歲駕崩,陳寶國演的是晚年的嘉靖。其實我還挺想看有影視劇寫年輕時期的嘉靖帝的嘉靖帝十五歲登基,六十歲駕崩,陳寶國演的是晚年的嘉靖。
其實我還挺想看有影視劇寫年輕時期的嘉靖帝的。按照正常理解是,乾隆前期應該是個勤奮圖治的少年君子吧,而且應該是跟如懿兩情不渝吧,後期隨著國富民強乾隆漸漸變得剛愎自用且因自負變得好色,後期因為漸漸年華老去在死亡陰影下越來越自私多疑,這才讓如懿覺得眼前人面目全非,這才帝後離心吧。實際上婚姻圍城帝後離心這麼個故事本應該好看的,輝發那拉氏皇后本來也是個蠻有傳奇色彩的皇后,她算是第一個以斷髮這麼激烈的方式走下皇后之位的女人,雖然我們不知道她到底為什麼用了這麼玉石俱焚的方式來抗拒,但是如果演繹出來這應該是個敢愛敢恨至少性情剛烈的女人。
可問題是,前期乾隆就已經是個剛愎自用自私多疑的人了而且他也一直流連在幾個女人間不見得多在意如懿。我也不是很清楚為什麼一定要改成劇裡的青梅竹馬,明明書裡那種和劇甄嬛傳銜接得更好。看不出如懿的剛烈,只看到她的漠然木訥和突然的爆發。觀眾非常的莫名其妙,還有夾雜在其中的各種亂七八糟宮鬥。如懿和皇帝,開始愛的感覺就很少,後來漸漸離心,問題是離心的過程沒拍,因為要宮鬥。
比如選公主和親那段,她跟皇后之間的戰爭,如果她沒點權力手段在手的話,送去和親的就會是她的女兒。首先,皇帝不喜歡十二阿哥,在劇中也明確地說過,十二阿哥天生就不聰明,再加上如懿,而導致皇帝不喜歡他,其次這個皇帝是一個極其要面子的人,在自己嬪妃那裡都是死要面子,更何況這個情形所有嬪妃都在場,還有其他民族的人,為了保持天子形象,當然是平靜的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