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程 張詩琦)時值中南大70周年校慶,為進一步走近校友,傳遞母校牽念,聆聽校友心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史館「探秘校史小分隊」,以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為依託,開展校友尋訪活動。本次活動旨在加強母校與校友的聯繫與溝通,宣傳母校的建設與發展成就,探索中原大學時期歷史,獻禮中南大70周年校慶。
7月12日下午,校史館「探秘校史小分隊」指導老師江俐、隊長尹帥等一行六人前往位於華中師範大學的中原大學校友胡原家裡。胡原已是92歲高齡,他是中原大學時期學生,畢業後由於辦學需要,留校辦大學,在教育學院院辦任職。後又考取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最後在華中師範大學任教。
胡原在給實踐隊成員講述歷史
訪談伊始胡老顯得特別激動,陷入了對往事深深的回憶之中。他首先向隊員們詳細介紹了自己在中原大學的經歷,講述了淮海戰役時期自己穿越國民黨的軍事封鎖線,進入河南商丘,然後又從商丘去往開封的經歷。這一路坎坷萬分,他胡原想方設法拿錢買通國民黨士兵才得以通過了國民黨的封鎖線,進入既不是國民黨統治也不是共產黨統治的「真空地帶」。剛進入「真空地帶」,就有土匪從後面開槍射擊,讓他們停下搜查,土匪看他們車上都是些棉被等不值錢的東西,就放過了他們,這才得以到達解放區。
和胡原一起的同學當時還想去華北大學,得知中原大學也是一所抗大式的學校後就留在了中原大學繼續學習。之後武漢解放,學校南遷,就有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現在的首義校區。
訪談中,胡老滿懷深情地回憶了他在中原大學的學習生活,用質樸平實的語言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據他回憶,他們當時上大學時,條件艱苦,穿粗布衣,每頓飯吃窩窩頭。他們所在的21隊是和23隊一起上大課,上的是社會發展史、黨史和一些哲學類專題課程。「大家課後啊都會積極討論上課感受,主要是漫談一些體會和收穫,還會出一些牆報。當時大家還每月召開一次民主生活會,進行自我檢討、相互交換意見。」時隔多年,胡原在講述這些往事時依然是滿臉微笑。縱使條件萬般艱苦,但是大家心態樂觀,課外時間也會舉辦一些文娛活動,苦中作樂。
胡老還向小分隊成員提到了一些中原大學時期難忘的人和事,「那時候的集體生活非常愉快,大家之間都非常和諧,很少有不團結的現象。」他提到,我國著名的音樂指揮家鄭小瑛就是當時中原大學文藝學院文工團的團員。此外,他還提到了同他一樣在中原大學學習過的、後來當過財經學院的副書記的郝俠君以及林彪、鄧子恢等去中原大學的情景。這段艱苦的求學時光給這些學子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也成了他們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就像胡老所說,「艱苦是真的艱苦,愉快也是真的愉快!」相信在與他一同求學的每一位學子的心中,這都是一段很艱苦也很愉悅的時光。
胡老最後還講到:「你們的現在是以前的我,現在的我就是以後的你們。」創新觀念、換位觀念、反向觀念這三大觀念是胡老對莘莘學子們的殷切期望:創新觀念,工作和學習都應該具備創新思維,創新不蠻幹;換位思考,在處理人際關係時,需要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反向思維,對一件事要從正反兩個角度進行思考,避免片面性。他希望中南大學子能夠堅定創新觀念,對人對事具有換位觀念,同時也要具有反向觀念,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做到待人真誠寬容,實現人生輝煌。
在訪談的最後,胡老還提到了關於社會建設的一些觀點,比如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不應該完全消滅非公有,非公有制應該是一種揚棄;國家建設需要依靠硬實力和軟實力以及當前科研工作應該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等觀點。這些都展現了一個教育工作者對社會發展的關注與期盼。
探秘校史小分隊與胡原合影留念
在中南大七十周年校慶即將到來之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史館「探秘校史小分隊」開展此次的校友尋訪活動,不僅加強了校友與母校之間的聯繫與溝通,也進一步宣揚了中南大多年來的建設與發展成就,更完善了學校中原大學時期的歷史圖景,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歷史奠基。
閱 讀
◇ 畢業路訪 | 「我為母校蓋棟樓」
◇ 小宣手帳 | 一張圖搞懂暑期社會實踐!
◇ 不熟悉網絡才會被騙?騙的就是你們年輕人!
◇ 如果你每天吸的是脂,或許我還可以忍
◇ 「網紅店大排長龍,真相居然是……」
◇ 關於「滴滴打傘」模式的可行性研究——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為例
◇ 天太熱不如去博物館冷靜冷靜
◇ 冷飲|拯救你在武漢的夏天(首義篇)
◇ 汶川十年:不思量,自難忘
◇ 畢業季 | 離去,是為了更好地歸來
編輯 | 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