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春天尤其冷。一場橫掃中東北非的風暴,將敘利亞拖入無盡戰爭,如今已是第十年。從抗議當局的內戰,到如今多國博弈,敘利亞的棋盤上究竟有些誰?又為何而戰?
戰爭初期,巴沙爾·阿薩德只有一個目標:保住政權。
俄羅斯是他的堅定支持者。對俄羅斯來說,力保敘利亞就是保住它在中東地區重要的盟友,也是保住它在地中海的唯一港口塔爾圖斯港。
站在阿薩德背後的還有伊朗。作為什葉派大國,伊朗既要想辦法遏制沙特等遜尼派力量,也要尋求擴張自己的地區影響力。
而在五花八門的反對派背後,主要是美國、土耳其和海灣國家。他們提供武器和資金支持。
如今,激戰進入第十個年頭,反對派大勢已去。曾一度搖搖欲墜的阿薩德政權已經收復國內大部分地盤。
在這場戰爭中,還有一個出其不意的角色,極端組織「伊斯蘭國」。2013年他們從伊拉克發跡,之後佔領敘利亞東北部大部分地區。不過隨著多國聯合開展打擊行動,其規模日漸式微。去年10月,首領巴格達迪被空襲擊斃。
打擊「伊斯蘭國」的隊伍中,不得不提庫德人。在敘利亞北部,長期居住著兩千多萬庫德人。他們的最大夢想,是建立一個以庫德民族為主體的獨立國家。面對入侵的「伊斯蘭國」武裝分子,他們的目標很簡單,趕走敵人,保住土地。美國向其大量提供武器,並認可他們打擊極端組織的努力。
鄰國土耳其的角色很微妙。他收留了大部分從北部邊境出逃的敘利亞難民,同時警惕地關注著敘北部的庫德人。土耳其境內同樣有大量庫德人,這些分離勢力始終是埃爾多安的心頭大患。
去年10月,美國宣布從敘利亞撤軍,土耳其迅速反應,空襲敘北部庫德人區,要求在此建立安全區。如今敘土再次圍繞伊德利卜收復之戰,短兵相接。
烽火十年,各方角力。敘利亞的春天,卻還是那麼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