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孟郊雖然被譽為苦吟詩人,悲情詩人。但是人家寫的一些詩,你不得不服太厲害太令人嘆服了。比如這首《古別離》,深刻的刻畫古代妻子送丈夫的深深不舍和叮囑。
不同於幾乎同一時代的白居易的《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或者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或者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都是送友人的詩篇,而對於妻送夫的詩篇相對不多了,但是孟郊這首詩卻寫得非常生動,非常經典。雖知者甚少,可以稱為小眾。
論到古代詩人,賈島和孟郊用簡單的文字卻組織出不凡的詩篇,宋代楊萬裡也是深諳此道。同樣是簡單的文字,我們看到他們用這些文字卻讓我們難忘項背。所以做詩做文章並不在於用多華麗的詞藻,而是看有沒有深度,有沒有入骨三分!
《古別離》
1.欲別牽郎衣,
妙在就妙在「牽郎衣」,在古代大家都明白,不可能像現代直接擁抱。這裡面有多重意思,「牽郎衣」是希望夫君能稍停一會,說出她的心裡話,她的憂慮。說自己的心裡話;另外,從這急切、嬌憨的動作中,也流露出妻子對丈夫的依戀親密之情。
當一個女子露出這種小女子神態,即使在當代也是令人頓生憐愛的,也是體現了一種非常不舍卻又不得不送的心態。
2.郞今到何處?
一邊牽著郎衣,一邊嬌憨地問:「郎今到何處」?關鍵是在一般情況下,這妻子也應該知道丈夫去何處了,這兒看似廢話,但是卻又是找話來說,也為下面做鋪墊了。可知她擔心的是丈夫擔心他去 「臨邛」,那才是她真正急於要說而又一直難於啟齒的話。「郎今到何處」,問得多餘,卻又問得巧妙。
3.不恨歸來遲,
作為妻子自然是支持丈夫出去,哪個女子不盼望丈夫早點回來或者在家中與自己舉案齊眉?但是她卻偏說「不恨」。這個「不恨」,隱含著女子痛苦的真情,「不恨」,不是反語,也不是矯情,而是真情,即使要承受思念之苦,也願意支持丈夫,也是表達彼此永遠相愛的真情,真誠地獻上一顆深情誠摯的心,同樣也是為了引出第四句。
4.莫向臨邛去。
臨邛:唐代郡縣名,蜀中商業重鎮,今四川邛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臨邛的富豪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故古代詩文多以臨邛為花花世界。女子是擔心自己郎君去覓新歡。可見「不恨歸來遲」。而且從引用典故來看,女子也應該是有一定文化修養的。
這個「莫向臨邛去」可以用多個語氣,一個是果斷的說,你不能去那,或者溫柔的說不可去那。不論哪種語氣都能代表女子對男子的深情厚意和依依不捨,這兒也可以看作女人的叮囑和提醒。也可以理解成:「你出去我不反對,只要做正事,我支持,哪怕我是要承受相思之苦,我也願意,但是你不能去花花世界或者另覓新歡。否則我會傷心的」
詩人用這種迴環婉曲、欲進先退、搖曳生情的筆觸,熟練而又細膩地刻畫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滿愛情生活的同時又隱含著憂慮不安的心理,並從這個矛盾之中顯示了她的堅貞誠摯、隱忍克制的品格。全詩言簡意豐,雋永深厚,耐人尋味。
那難以啟齒的希望和請求 「莫向臨邛去」。其用心之良苦,可謂「詩從肺腑出,出則愁肺腑」(蘇軾《讀孟東野詩》)。
現代的歌曲《路邊的野花不要採》也是妻子送丈夫出門的,但是更為直白直抒胸臆。同《古別離》兩兩對照,除了更能理解這首古詩的意境和不凡,你還會發現每個時代女子送別丈夫都是一樣的心態,不舍和「不放心」。
1.送你送到小村外,有句話兒要交代。
這是不舍,送到村外還是不捨得走。
2、雖然已經是百花開,路邊的野花 你不要採。
提醒你一下不要去風花雪月之地。不要讓我擔心憂慮。
3.記著我的情記著我的愛,記著有我天天在等待,我在等著你回來,千萬不要把我來忘懷。我在天天等著你,不要忘了我。
這歌曲同這古詩放在一起,是不是更能理解《古別離》?雖然時代不同,但是每個妻子送丈夫出行都會存在這樣的擔憂吧?都是一樣的心情吧?不舍的同時也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