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崗村蝦公山森林公園改造效果圖 記者 藍業佐 攝
沿著蜿蜒曲折的石徑盤旋而上,只見漫山的林木鬱鬱蔥蔥。從山頂往下看,東江宛如一條綠帶,水映峰天、舟楫遊弋,極目遠眺還能隱約發現著名的羅浮山——這是記者近日在企石鎮鐵崗村蝦公山森林公園看到的秀麗風光。
鐵崗村位於企石鎮東面,與博羅縣一江相隔,與橋頭鎮相鄰。「我們村不僅毗鄰東江,而且還有一座蝦公山,同時兼具山和水,這在東莞範圍來說還是比較少見的。」說起村裡的生態資源,鐵崗村黨工委副書記劉健倫頗為自豪。他表示,蝦公山地貌獨特,生態環境良好,人文景觀豐富,遠近聞名的上廟觀音閣坐落其中,「仙人腳印」「仙人床」等民間傳說引人入勝,極具旅遊開發價值。
劉健倫介紹,目前正重新規劃建設蝦公山森林公園,將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有序開發,完善園內基礎設施,打造四季花海,並配套特色民宿、農家樂、美食小吃街、茶莊等項目,將公園打造成「休閒、生態、健康、養生」的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
四季賞花
打造500畝花海和1.2公裡花廊
近日,記者來到上廟景區,只見周圍古木參天,廟前明漪湖安靜恬然,廟旁江水滔滔東去,這是鐵崗村蝦公山森林公園入口處的一個景點。從入口處往上攀登,依次可到攬翠亭、沐日亭、牙鷹嘴等景點。據了解,蝦公山主峰海拔127米,是企石轄區最高的山嶺,佔地約120公頃。由於它雄峙東江邊,狀似大蝦,故名蝦公山。
目前,蝦公山森林公園已成為鐵崗村實施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支撐點和發力點,該村希望通過將其打造成一個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進一步改善全村人居環境,並吸引更多遊客和人氣,帶旺整個村發展。
「原來的樹木觀賞性較差,既影響水土,又容易長蟲子。現在打算把山上的一些樹木砍掉,重新換上觀賞性較強的樹種,既有綠葉也有花朵,讓公園常年見綠、四季有花。」劉健倫介紹,更換面積大約500畝,將打造一個美輪美奐的花的海洋,吸引更多遊客。
「去年底種植的1000多棵新樹苗都開了花,黃色的花朵很好看,可惜的是你們沒趕上,剛好過了花期,都謝了。」在半山腰上,劉健倫指著一排排新種植的黃花風鈴木,不無遺憾地跟記者說。
不僅有花海,而且還有花廊。劉健倫表示,未來還將在蝦公山森林公園靠近東江的位置,設置一條1.2公裡的花廊,營造浪漫、夢幻的氛圍和環境。
配套民宿
既留住鄉村韻味又留住遊客
在登山過程中,記者不時遇到慕名而來的遊客。豆建華與同伴來自石排,他們表示,附近沒有什麼山可登,蝦公山森林公園環境優勢突出,有空的時候都會到這裡遊玩和鍛鍊。他們希望鐵崗村能在公園增加更多配套設施,方便遊客遊玩。
記者了解到,蝦公山森林公園的一系列配套休閒娛樂項目已被提上日程。據介紹,鐵崗村的豆腐丸、粉果、蘿蔔餃、紅團等小吃比較有名,該村計劃成立美食協會,在公園出入口打造美食小吃街。同時,將在公園開闢生態農家樂園,集農業示範、科普宣傳、休閒娛樂等功能於一體。此外,還將開設茶莊,讓遊客可看、可賞、可吃、可學、可玩、可樂。
「遊客來到鐵崗村,我們要想辦法讓他們留下來。」劉健倫說,未來將讓村民搬出舊村,騰挪出住宅,改造成別具特色的民宿,既留住鄉村韻味,又留住遊客,還能帶動村民創業就業,增加村民收入,一舉多得。
但是,目前整個鐵崗有810戶2650名村民,讓他們搬出來後,如何安置?劉健倫表示,已在規劃建設鐵崗農民公寓。該項目選址鐵崗村草湖,總投資1.2億元,目前正辦理相關手續,預計今年6-9月動工建設。劉健倫表示,項目建成後,能夠把舊村騰出來,改善盤活和優化發展資源,並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提升生活品質。
相關連結
12個村創建美麗幸福村居全部通過驗收
去年以來,企石鎮結合城市品質提升,統籌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推動村(社區)整體品質顯著提升,目前12個村創建美麗幸福村居已全部通過驗收。
接下來,企石鎮將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立健全精細化長效管理機制,全方位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衛生水平。以東引運河為主軸線,爭取將鐵崗、江邊、上洞、舊圍打造成為特色連片示範區,打造企石美麗鄉村旅遊品牌。重點推進東清湖溼地公園建設和東江南岸、東引運河兩岸的景觀整治工程,讓企石人民既看得見青山,又望得見綠水,還記得住鄉愁。
記者手記
改善人居環境要因地制宜
改善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當下,全市各村(社區)正積極展開行動,加快環境整治,讓村容村貌靚起來。如何花小錢辦大事,把環境整治辦實辦好?鐵崗村的做法,無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經驗。
記者了解到,鐵崗村在一些項目上先易後難,先行示範,經過一段時間試驗,證明確實有效果或者合適該村後,才正式鋪開。比如,該村先挑選幾個品種的樹苗小範圍種植,看哪些適合在該村生長,然後才開始大規模種植。可以看到,這種做法能夠確保將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讓環境整治更加順利和有效。
可見,各村(社區)在環境整治中不能一哄而上、依樣畫瓢。要結合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產業發展、村民實際需要等,堅持從實際出發,科學規劃、因地制宜,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徑,讓人居環境整治事半功倍,打造美麗鄉村的品牌和特色,實現鄉村振興。
(記者 李健武 通訊員 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