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網訊 (記者 張又千) 瓠[hù]子,有消腫解暑之效。夏日炎炎,一碗清爽的瓠子湯,是很多百姓餐桌上必備的湯菜。可近日,一條「一鍋瓠子湯把一家三口毒倒」的新聞,可把不少網友嚇得不輕。「發苦的瓠子竟然有毒?」「夏天不就是要吃苦才能清熱瀉火嗎?」,一時間,網友們紛紛發出質疑。記者就此做了調查採訪。
事件頻發:原來苦瓠子害了不止一人
有網媒報導,7月初,揚州姜老太太的老伴在菜市場買了瓠子燉雞湯,吃的時候發現瓠子有點苦,沒捨得扔就硬著頭皮將一鍋雞湯喝了下去。此後,一家三口先後出現上吐下瀉的症狀,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在搶救過程中,三人多次嘔吐腹瀉伴有出血,還因為中毒導致了肝損傷。因情況嚴重,長達6個小時的急救後才讓3人暫時脫離生命危險。
醫院的化驗結果表示,姜老太太一家3口的嘔吐物、排洩物中均含有鹼糖甙生物毒素,而這種毒素源自苦瓠子。正是這種毒素造成3人中毒,並險些要了他們的性命。
無獨有偶,8月初又有一條新聞被朋友圈轉發--主婦林女士用瓠子炒菜,發現味道苦。本來想把苦瓠子扔掉,但想到電視上的養生專家經常說,夏天就要吃點苦,苦味食物清熱瀉火,利尿排毒。菜上桌之後,孩子先吃了幾口便喊太苦。隨後稱自己頭有點昏,胃裡也不舒服。林女士上網一查,嚇了一跳--原來吃苦瓠子之類食物中毒的事件屢屢發生,輕則腹痛難忍,上吐下瀉,重則需要入院搶救。諮詢了醫生朋友後,林女士發現孩子應該是食物中毒的反應,趕緊給孩子做了催吐。孩子吐了兩三次後,這才感覺慢慢舒服了一些。
網友糾結:難道有苦味的東西都不能吃了?
家住府苑小區的市民劉女士告訴記者,因為她是鹽城人從小便習慣吃瓠子。可前幾日,她也差點被一個苦瓠子害慘了。「那天買的瓠子有點發苦,吃時就有點反胃,我以為苦味的東西比較『寒涼』,胃裡不舒服一會就好了,沒想到腹痛腹瀉了一整天,可受不少罪了。」劉女士想起來還有點心有餘悸。
「毒瓠子沒有吃過,倒吃過苦瓜的『苦』了。因為聽說『夏天必須吃苦』,我就天天勤奮吃苦瓜,結果造成慢性腹瀉。後來醫生讓我停掉苦瓜,過了幾天腹瀉真就好了。導致現在我是『沾苦色變』。」宿遷網網友「濤濤」表示。
看到這樣的新聞,不少網友提出質疑:「絲瓜和黃瓜的尾部,也經常是有苦味的。甚至有的甜瓜和哈密瓜也會發苦,難道它們都是有毒的嗎?簡直是定時炸彈啊,這還讓不讓人好好吃東西啦,糾結!」
在採訪中,有市民明確表示苦瓠子不能食用,也有市民表示以前曾吃過苦瓠子,但也沒有發生啥意外。「苦瓠子和能吃的瓠子從外形上很難辨別,都長差不多。市民在食用瓠子前,最好用舌頭舔一下去皮的瓠子肉,有苦味即有毒,不可食用;炒熟的瓠子如發現有苦味,應連同鍋裡的其他食物一起丟掉,不要再吃了。」在一家大型飯店擔任廚師長的張楠告訴記者。
營養師提醒:瓠子新鮮最重要,否則易食物中毒
「同樣一個品種,也有可能結出苦味的瓠子。但對於瓠子來說,新鮮是極為重要的。」國際二級營養師李宏亮告訴記者。瓠子最重要是要吃新鮮,買回來的瓠子放置兩三天後便有可能變苦。值得注意的是,做熟的瓠子最好當時食用,千萬不要做好後隔幾個小時再吃。「尤其不要吃隔夜的瓠子,一旦食用隔夜的瓠子極有可能引發神經中毒,症狀是頸椎變硬、頭歪、神經紊亂,同時可伴隨上吐下瀉的急性腸胃炎。」
在各種味道當中,人體對苦味的敏感度最高,苦味的東西都是大寒。通常濃度為幾十萬分之一甚至更低的苦味物質,就能嘗出明顯的苦味,鹹味百分之零點幾的濃度才能感知到,這個差異,說明了安全性的差異。有人以為苦味「清熱解毒」欣然吃苦,甚至無視身體的警示,故意品嘗不認識的苦味野菜、苦味果仁,致使苦味食物中毒事件屢屢發生。所以一定要意識到,苦味通常是是身體對有毒物質的警示,不可忽視。
「一定要注意身體的報警反應。如有噁心、頭暈、虛弱等感覺,要趕緊催吐。這些反應很可能提示食物中含有致病菌、微生物毒素、天然有毒成分或有害汙染物質。噁心嘔吐是身體的自保功能,千萬不要忍著。耽誤了時間,毒物吸收的數量就會更多,最好第一時間就把有害的東西從胃裡清除,再去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