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小夥自主創業 「家庭農場」託起致富夢

2021-01-14 眉山頻道

 

    近日,記者在青神縣漢陽鎮該縣首家家庭農場——綠園農場看到,該縣初次種植的黃秋葵迎來了採摘期,成片綠油油的黃秋葵長勢喜人,村民們正在80後農場業主呂平和技術員的指導下,剪下一枚枚嫩果,共享豐收的喜悅。

    80後小夥 自主創業當農場主

    出生於1983年的漢陽小夥呂平,一直從事著蘿蔔、辣椒等大眾蔬菜的種植。前年的一場霜凍將其近200畝辣椒凍死,這樣的打擊讓呂平嘗盡了創業的艱辛。但是,這絲毫沒有動搖他的信心和決心。他在思考,如何在同等種植風險下提高經濟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收益。

    這時,該縣農業局給了呂平一個信息——種植一種名為黃秋葵的高端蔬菜。在得知這個信息後,他於去年8月同縣農業局相關人員一道遠赴浙江江山市考察黃秋葵的種植。通過對青神的氣候、光照、降雨量以及土壤等情況的分析,認為該縣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黃秋葵的種植。於是,他便在縣農業局的指導下流轉了200畝土地,並發動村民種植黃秋葵。為此,今年4月15日,他在縣工商局註冊成立了青神縣第一家家庭農場——綠園農場。

    「目前正是黃秋葵的鮮果採摘季節,我已經聯繫好了成都的多家超市、賓館進行銷售,初步定價在每斤11—13元。」呂平向記者介紹道。同時,他還專門聯繫了酒店大廚將黃秋葵做成不同口味的家常菜餚,並製作了精美的宣傳手冊進行推廣。「以前,只有在高級賓館、飯店才能見到黃秋葵,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認識黃秋葵,讓這一高端蔬菜走上大眾的餐桌。」呂平說。

    如今,呂平一家人都在幫忙打理他的家庭農場。他還專門從浙江高薪聘請了技術人員,在種植、採摘以及加工等方面進行技術指導。目前,凍庫和加工坊即將完工,下一步將配置加工設備,對黃秋葵進行從果到花再到枝葉的深加工。

    家庭農場 拓寬農民致富路

    像呂平這樣的家庭農場,該縣已註冊了4家。「家庭農場」的概念出現在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這一概念的出現使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得以確認。「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並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的出現,將有效節省和解放農村勞動力,能夠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勞動力流動與轉移,從而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步伐。」該縣農業局負責人介紹說。

    當然,在向家庭農場轉化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諸如資金、勞動力等問題,就拿呂平的綠園家庭農場來說,除了有20畝是由他及家人進行種植外,有近200畝的土地是採取農戶代耕方式。種子和技術由呂平提供,果實收購確定保底價,隨行就市收購。這樣既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又解決了種植戶的後顧之憂。

    據了解,本著鼓勵和支持以及循序漸進的原則,今年該縣將逐步發展更多的業主成立家庭農場,使全縣達到12家以上。而家庭農場這一新型農業經營模式,必將拓寬農民的致富路。

吳紅莉 饒金勇 見習記者 嚴丹玫

 

相關焦點

  • 梅花鹿養殖託起群眾致富夢
    看到張阿龍的梅花鹿家庭養殖場辦的有聲有色,他覺得養鹿這事能幹,於是在張阿龍的幫助下也開始養起了梅花鹿。「張阿龍告訴我梅花鹿養殖技術簡單,餵養的飼料是玉米杆和苜蓿,於是我種了5、6畝玉米,平時把梅花鹿照顧好就行了。」如今,在張昌生的努力下,養殖量從剛開始的3頭,逐漸增長到了十幾頭,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了,每次說起梅花鹿,他總是笑得合不攏嘴。「我現在一共養了17頭鹿,平均一年收入也有5、6萬元。
  • 河南鎮平馬莊:小小雙孢菇,託起致富夢
    河南鎮平馬莊:小小雙孢菇,託起致富夢 2020-12-22 1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靜寧:林果產業託起百姓「致富夢」
    靜寧:林果產業託起百姓「致富夢」  平涼日報記者 楊曼藝  12月8日,靜寧縣紅六福果業有限公司19噸蘋果出口澳大利亞。  在靜寧縣,有9家這樣自主經營和出口權的龍頭企業,扶持建設靜寧蘋果「海外倉」和全球營銷網絡,鞏固保持東南亞、俄羅斯等15個國家和地區,加深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貿易往來,大力開拓了沙特等中東地區和歐洲高端市場,累計實現果品出口7.2萬噸,創匯7565萬美元,促進了靜寧蘋果由國內逐步向國外邁進。
  • 【鄉村振興 巾幗先行】就業培訓託起致富夢——古浪縣勞務品牌培訓...
    【鄉村振興 巾幗先行】就業培訓託起致富夢——古浪縣勞務品牌培訓工作持續進行 2020-10-07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蔬菜聯合體 託起靈武菜農「致富夢」
    近年來,在國家各項惠農強農政策及農業部門的支持下,靈武市各類蔬菜產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新型經營主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帶動促進了全市蔬菜產業蓬勃發展。但這些合作社、家庭農場都是單打獨鬥,信息共享不充分,沒有形成產業發展互利互惠的優勢和規模效應。
  • 雲南會澤縣寶雲街道 特色產業託起貧困群眾「致富夢」
    原標題:雲南會澤縣寶雲街道 特色產業託起貧困群眾「致富夢」   雲南省會澤縣寶雲街道立足良好氣候、水源等資源優勢,大力培育發展特色種植和養殖
  • 敦煌:創業貸款成就青年「致富夢」
    敦煌:創業貸款成就青年「致富夢」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孫海峰 通訊員 張曉亮敦煌市積極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政策,讓有創業夢想的自主創業人員實現了創業「致富夢」。截至7月底,全市共為378名符合條件的申請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5327萬元,吸納帶動就業1018人。黃強是一名退役軍人,2014年回到家鄉後在敦煌市沙州夜市附近開了一家青年客棧。藉助沙州夜市,黃強的客棧生意很紅火。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他的客棧客源斷檔了。黃強想利用斷檔期對客棧改造升級,卻苦於沒有周轉資金。
  • 80後女子返鄉創業,一年做2萬斤手工小點心,成就致富夢
    安康寧陝縣江口鎮,80後馬莉辭掉大城市工作,回家鄉秦嶺小鎮做手工點心已整整11年,當初誰都不看好的小點心,成就了馬莉的致富夢,一年做2萬斤點心,純收入超10萬元。馬莉做的是當地的傳統清真點心,皮酥、餡足,口感軟酥香甜。
  • 一碗拉麵託起18.7萬青海人的致富夢
    「我們一家三口先到了甘肅,那時候兒子上一年級,三年後輾轉到溫州,開起了自己的拉麵店,那時候兒子上四年級,在溫州讀完小學後,兒子回到西寧讀初中,高中考到了西寧市重點中學,四年前,兒子考上了青海大學學習會計專業。當兒子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起,我覺得,一生的奔波是值得的。」馬福山說,兒子的理想,就是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 小小「毛木耳」圓了兗州80後農民夫妻的「致富夢」
    毛木耳口感比較脆、爽口,一般家庭裡食用的不多,主要用於餐飲業、食品加工及醫藥行業。」談起毛木耳的種植周期及銷路,祝興葉胸有成竹「冬天裝袋發酵,入春能出木耳,一直到中秋節前後能收七茬。主要銷往福建、河南、浙江等省,最近幾年銷路一直不錯。」另一邊,祝興葉的妻子潘教粉則忙著給工人們準備一天的夥食。
  • 杭州首個「家庭農場」在蕭山區誕生
    日前,工商江東新城分局的工作人員,專門趕到河莊街道榮業種養場,把一張名為「杭州蕭山河莊睿博家庭農場」的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頒發給一個名叫周陽的80後小夥,至此,杭州首個家庭農場正式亮照經營了。
  • 「我的脫貧故事」小山溝裡,我靠養殖託起致富夢丨鳳岡縣永安鎮永安...
    但在這裡,我卻靠養豬託起了致富夢。困境重生  尋出致富路  過去我的的家庭十分困難,所以只能外出務工。但是由於身患三級肢體殘疾,不能和常人一樣行走,工資也比其他人少了很多。2017年6月,因父親意外去世,正在外務工的我不得不返回家鄉。
  • 亮源橋村:南竹託起致富夢
    胡志成介紹,一根南竹提振了大夥的增收信心,託起了貧困戶的致富夢。 貧困戶王烽幫養殖公司養豬近500頭,今年上半年純收入已達11萬元;殘疾貧困戶胡桂乃身殘志堅,做涵管每年能掙3萬餘元……村裡脫貧增收的氛圍日漸濃厚,近兩年,村裡多了10多輛運輸南竹的拖拉機,還辦起12個養殖場。目前,全村僅3戶貧困戶未脫貧。
  • 80後小夥從串角到「農場主」
    湖南日報記者 段雲行 賀威 通訊員 王威群 龔闖  7月2日,雙峰縣梓門橋鎮中江村大雨初歇,80後小夥彭銳在自己的農場忙得不亦樂乎。  「養雞的棚子剛修好,去年養的2000多隻雞苗,到現在長到了三四兩一隻。」彭銳說。這個在橫店當過業餘演員的小夥子,說話斯斯文文,形象還頗具偶像劇主角的韻味。
  • 水蛭養殖:80後小夥子的致富夢
    最近,家住平湖市新倉鎮中華村的80後小夥孫微格外忙碌,因為他所養殖的水蛭正處在育苗期。每天一早,吃過早飯、套上雨靴後,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養殖場裡,仔細地查看水池溫度,觀察水蛭產卵情況,將褐色桌球大小的水蛭卵小心翼翼地轉移至育苗池。  說起水蛭,很多人都會感到噁心或恐怖,但在孫微眼中卻是寶貝。
  • 農村80後小夥回家創業,投資大棚種植草莓,一畝地淨賺五六萬
    在山西就有這麼一位80後農村小夥,他通過農業創業,在當地一下子出了名。他做的是什麼項目呢?一起來看看吧。和大多數農村青年一樣,這位小夥以前也在大城市打工,後來女兒出生後,每次聚少離多,他就有了回老家創業的打算。最後和家人商量後,他在自家農田裡建起了兩座溫室大棚,大棚裡種植的是當地少有的一種水果。它就是草莓。
  • 海南白沙「80後」小夥返鄉創業 帶領黎族鄉親圓「咖啡夢」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白沙農場的農戶和當地黎族同胞就利用隕石坑內的邊腳地種植咖啡。經過30多年的發展,白沙咖啡種植戶已發展到三個鄉鎮100多家。然而,因地理位置較為偏遠、信息不暢通等原因,咖啡農戶當時只能將白沙咖啡低價賣給收購商。
  • 80後福清哥打造500畝家庭農場 養蝦放牧栽果樹
    福州新聞網(微博)1月19日訊 鄭平是一個「80後」,他的故事與很多年輕的「福清哥」不一樣,他對農業情有獨鍾,通過努力成為一個500畝家庭農場的主人。溫棚對蝦每年「蹦」出300萬元1月13日,福州晚報(微博)記者來到位於福清市漁溪鎮下裡村的福清信務家庭農場,印入眼帘的是一大片塑料大棚。農場主鄭平是個「80後」,當地人。他說大棚裡養殖的是南美白對蝦,還帶記者進去參觀。
  • 雲南文山首個家庭農場成立 80後大學生變身農場主
    雲南文山首個家庭農場成立 80後大學生變身農場主   文山市首個家庭農場——古那衝生態農場日前註冊成立。據悉,該農場是繼中央一號文件提及「家庭農場」概念以來,文山市首個經工商部門註冊登記成立的家庭農場。「我的事業發展離不開農村。」就是這樣一句看似很客套的話,卻時刻指引著農場的主人——一位曾經的大學生村官袁林松。
  • 軍轉幹部張德剛回鄉創業辦家庭農場 帶領鄉親共同致富
    2005年12月響應國家和軍隊號召,選擇自主擇業轉業回地方。當年的熱血青年投身於祖國的國防建設事業,如今的他選擇自主擇業,由一名解放軍正營職軍官轉變成一位典型的新型職業農民,他帶著妻子(李玲,空軍某部服役,服役期間被授予空軍上校軍銜,2008年自主擇業)放棄城市裡優越的生活,回鄉帶領父老鄉親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他創業的感人故事感動了家鄉的父老鄉親,也感動了原部隊所有的首長和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