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鏡下的神秘小蟲
玻璃鉤蝦結構圖
本報對「海中神秘蟲咬人」進行了連續報導後,不少熱心市民向本報提供線索,同時還有很多市民下海抓蟲,8月 25日,熱心市民姜女士無意中從海中抓住了一個神秘小蟲。27日,記者與姜女士一起將小蟲標本送到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根據專家的判斷,這種神秘小蟲系鉤蝦的一種,一般喜歡附著在鯊魚網附近以及海藻上。
>>>市民姜女士本報對「海中神秘蟲」進行了連續報導後,不少市民給本報熱線打電話稱,準備趁著雙休日到海水浴場義務幫忙抓小蟲。
25日,市民張先生告訴記者,前幾天他在一浴遊泳,遊到防鯊網附近時發現原本綠色的防鯊網,竟然變成了褐色。當時他並未在意,便一下子坐在了上面,結果立即感覺到一堆小蟲子在屁股上動,張先生用手一摸只見手上全是小蟲,嚇得他趕緊朝著岸邊使勁遊去。張先生說,等他跑到更衣室衝洗時已被小蟲咬得滿身都是紅疙瘩,「這次太緊張了,根本沒想到抓些小蟲給專家研究,我準備周六 (25日 )再去探探。」27日,張先生說,25日他去一浴遊泳時再次遊到防鯊網附近,但沒發現大群小蟲。
「我可抓到神秘小蟲了!」 27日,市民姜女士興奮地給本報打電話反映道。據姜女士介紹,最近一段時間,她在一浴遊泳時也經常被這種神秘小蟲「襲擊」。25日早晨,她像往常一樣到一浴遊泳,遊到防鯊網附近時準備休息,突然感覺手臂上被猛刺了一下,她馬上條件反射似的用手拍到了被刺的位置,沒想到竟然抓到了「襲擊」她的小蟲。
姜女士用手指抓著小蟲想再仔細觀察一下,卻又被小蟲刺了一下,「我當時就意識到這是個好機會,一定要把這個『咬人』的小蟲帶回去讓專家看看。」由於事先沒有任何準備,姜女士只好將小蟲系在了衣角的一側,小心翼翼地遊回了岸邊。
由於正逢雙休日,姜女士便將神秘小蟲帶回家中,並立即將它放進了高度白酒中浸泡。 27日早晨,姜女士與本報記者取得了聯繫,並與記者一起將標本送到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專家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標本館裡,記者找到了一直關注此事的任先秋研究員與王永良研究員,兩位專家在看到標本後立即通過解剖鏡對標本進行了仔細觀查。最終,任研究員根據標本的構造判斷出,市民所抓的咬人小蟲應屬於甲殼類動物,端足目、鉤蝦亞目中的玻璃鉤蝦 (英文:H y a le sp),是蝦類中的一種微小蝦種。目前世界上一共發現了近 400種鉤蝦,但由於該標本在被帶上岸的途中受到擠壓造成頭部嚴重變形,因此,雖然確定為鉤蝦,但是並不能確定屬於鉤蝦中的哪一種。
任研究員說,鉤蝦有兩長兩短四根須,並且背部有硬殼。隨後,任研究員拿出玻璃鉤蝦的結構圖讓記者進行對比,記者看到上面的鉤蝦圖形與解剖鏡下的小蟲果然很像。任研究員告訴記者,玻璃鉤蝦一般喜歡聚集在防鯊網附近以及海藻上,一般以吃海藻中的碎屑維持生命。
>>>難解之謎據任研究員介紹,他們以前從未聽說過有「咬人」的鉤蝦,雖然可以判斷市民所抓的神秘小蟲為玻璃鉤蝦,但是,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得知它究竟為何「咬人」。
專家解釋稱,目前也沒有有效的防禦方法,但由於這種鉤蝦主要附著在防鯊網附近及海藻上,因此專家提醒廣大市民及外地遊客,遊泳時儘量遠離防鯊網和海藻,以免受其「襲擊」。
>>>多毛類專家任研究員告訴記者,根據其他海洋類專家的匯總意見,海洋多毛類專家表示,海洋中一種等足類,名叫水蝨 (白色 )的生物也會咬人,並且它在海中生活時還經常「攻擊」魚類,會咬破魚鱗從而寄生在魚的身體中。
除此之外,一種多毛類名叫海蛆的生物也在懷疑之列,因為它是一種海中漂浮性生物,身上長有類似毛毛蟲身上的刺,因此可以輕易地刺到人的皮膚中,導致疼痛或癢的症狀。
由於目前標本只有一個,並且沒有更多的標本資料證實,專家還不能最終斷定該神秘小蟲就是玻璃鉤蝦。希望通過市民的幫助,搜集到更多的標本,從而讓專家進一步認定該鑑定結果。
>>>已解之謎任研究員告訴記者,之前媒體也曾經報導過,海面上出現了大量的海藻類生物,名叫滸苔,如果神秘小蟲果真是玻璃鉤蝦,那麼一定與滸苔的大面積出現有關。因為玻璃鉤蝦一般生活在有海藻的地方,並以海藻為食。由於目前結果還不太確定,因此,還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
文 /圖實習生劉曉慧欒曉璇本報記者李雯
■相關連結被蟲咬後身上出現小紅疙瘩怎麼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有關專家介紹,被蟲咬後身上會出現小紅疙瘩,這種反應稱為「蟲咬性皮炎」又稱「丘疹性蕁麻疹」,是指被昆蟲、節肢動物等叮咬或因接觸昆蟲的毒毛而引起的皮膚炎性反應,多發於暴露部位和腰周。治療「蟲咬性皮炎」的幾種民間治療偏方:
方劑 1:初期在傷口處塗抹明礬,有顯著效果。方劑 2:芙蓉葉、野菊花葉各 60克;制用法:搗碎,用麻油調,敷患處。方劑 3:出現嚴重過敏反應時用連翹、蒲公英各 12克,半枝蓮、馬齒莧各 15克,丹皮、野菊花、牛蒡子、生甘草、梔子各 10克;制用法:水煎服。
如果傷口不太嚴重的話,也可從藥店購買無極膏進行塗抹,也有較為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