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新華社貴陽12月21日電(記者 肖豔)「慢一點,要側著身下去,一會兒手術室醫生打電話來我再通知你……」在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骨科的病房裡,葉青正扶著一位要做手術的病人躺到病床上,她早已從大家口中的「英雄」回歸到「護士葉青」。
↑12月17日,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護士葉青在骨科病房內工作。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一)
「關艙那天是3月8號,我們送最後一批病人出院,當時應該每個人的心情都很複雜,我一直強忍著自己的情緒,但是最後一個病人上車的瞬間,我的情緒突然就爆發了。」看著當時自己隔著面屏擦眼淚的照片,葉青說,分別的眼淚是喜悅,是感激,更是祝福。
年初的武漢,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葉青更是每天都在關注武漢的動態,看到前方醫護人員緊缺,葉青和其他同事紛紛向醫院黨委提交「請戰書」。
↑拼版照片左圖:3月8日,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正式休艙,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貴州)隊員葉青與康復患者分別時落淚(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右圖:12月17日在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拍攝的護士葉青(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新華社發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去,但是我覺得我應該去,這是我應該做的事,有需要我就去。」2月9日,葉青作為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貴州)隊員,隨隊乘坐高鐵前往武漢,當天,救援隊隊員是列車全部的乘客。「當時感覺整個氣氛都很壓抑,但是我們去支援的決心從來沒有動搖過。」
2月13日,葉青和同事們一起進入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收治病人,當天就收入院377名病人。「那個場景對於我來說一生都很震撼。當天部分病人情緒也很糟糕,有些牴觸,但到後面就完全信任我們,還主動關心我們。」
正月的武漢下了雪,方艙醫院剛開始設備設施還不太完善,不能開空調。一天夜班時,一位患者抱著一件羽絨服遞給葉青說:「姑娘辛苦了,這件羽絨服是新的,沒有穿過,快拿去穿上,別感冒了。」葉青眼眶瞬間就溼潤了,「我趕緊謝絕好意,我們的防護服上病毒更多。天氣很冷,心裡覺得特別溫暖,工作很累,但心裡很甜。」
↑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貴州)隊員葉青在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內工作(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二)
在前方奮戰一個多月,葉青和「戰友」們平安回到貴州,隔離期結束後,大家又很快回到原本的工作中。「我們科室一共去了三個人,最大的變化就是剛開始大家會喊我們英雄,其實我們挺不好意思的,還感受到各方面的善意,職業認同感激增。」
「去武漢後腦勺的頭髮剃掉了,回來還沒長出來,短髮有時候會露出來。」葉青說,病房裡一個小患者有一天問:「青姐,你是不是去武漢了?」我說是啊,你怎麼知道。他說看你那頭髮我就知道了,你這麼勇敢這麼偉大,向你學習。病房其他病人聽到後,都表揚和稱讚,而且從大家的眼神和言語裡,都能感受到發自內心的敬佩。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護士葉青在骨科病房內(拼版照片,12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返崗前葉青還回了趟老家,和朋友去吃燒烤,聊天的時候聊到去武漢支援的事情,燒烤店老闆聽到了,就主動提出要給他們免單,還說一年內帶著家人去吃都不收錢。
「回來以後還有很多國家的政策對我們都有傾斜,這確實是自己第一次感受到這種殊榮,覺得很開心,但也覺得是對自己的鞭策,要更努力做好工作。」葉青說。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護士葉青(右一)結束武漢抗疫工作後回到貴陽和家人合影留念(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三)
「大家都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護理是可以真正走近病人的。」在科室除了日常的治療護理工作,葉青還承擔部分護理教學工作。經常會有實習生說護理工作很忙,葉青都會說,護理中做的每一項事情都是促進病人康復,職責所系,做到該做的,病人就會越來越信任。
已經有十餘年的工作經驗,這次長時間和病人共同經歷疾病煎熬的考驗,葉青比以前更有耐心。「特別理解病人,有什麼問題我都會耐心講,我曾經嘗試過用真心去付出,病人同樣真心對待我,所以我相信真心相對、相互信任,護患關係會越來越好,也有利於病人康復。」
談起以後的發展,葉青仍有緊迫感。「病毒會不斷變異,不管是新冠病毒,還是其他的病毒,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優化理論知識,不斷去提升自己。」
↑12月17日,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護士葉青(左)在骨科病房工作。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葉青舉例說,在方艙醫院剛開始很多病人有牴觸情緒,需要耐心疏導,這時候就很需要心理護理。心理護理聽起來簡單,但是真正落實的時候,必須以心換心站在病人角度去思考,才能找到心靈上的共鳴,慢慢建立信任關係,病人才會更好地配合治療。
在葉青的人生規劃裡,她加上了考研這一項,希望通過深造以後能更好地服務於臨床。「作為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貴州隊的隊員,我們是儲備力量,平時也在加強學習、培訓,隨時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