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交大的校友廳與校徽
唐山交大校徽
唐山交大校友廳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李國明)上世紀60年代,我負責維修火車站至唐山交大(時稱唐山鐵道學院)的電話線,每次巡查線路時總會從校內的校友廳(如圖)前走過。時間久了,我對這棟建築有了一些認知。
該校友廳建於1935年,由本校的李汶教授設計、全校的教職員和校友捐款修建。前凸式的中廳,弧線形的屋頂,顯現出中西兼俱的建築風格。廳前荷池藤架,廳後苗圃綠茵,四周鳥語花香,環境格外幽靜怡人。難怪離校幾十年後的校友們,依然深深地懷念著它。
寫有「唐山交大」四個篆體字的校徽(如圖)裝飾在校友廳門口的正上方。當年,一位在校的學生告訴我,校徽也是李汶教授設計的,整個圖案的含義為:正中大大的「T」字形,既代表工業學科常用的「丁字尺」,又是該校英文校名的字頭;左下方的青松,寓意「百年樹人,為國育才」的辦學宗旨;右下方的經緯測量儀,是土木工程專科必備的器具;上方的兩根鋼軌和一把洋鎬,表示學校長期從事鐵路工程系的教學。一枚小小的校徽,竟包涵如此豐富的內容,令人稱道。
可是,後來一位「老交大」對我講:「校徽中的『鎬』並非廣義的『洋鎬』,而是專指採煤的『礦鎬』。因為學校早期曾開設『路科』和『礦科』兩個專業,所以校徽上分別用『鐵道』和『礦鎬』來表示,其中的『礦科』還是開平煤礦出資設立的。早年該校的校名即稱『路礦學堂』。」
多年之後,「老交大」的話找到了印證。《西南交通大學(唐山交通大學)校史大事記》(1986年出版)有如下記述,「1906年3月19日,路局(指『關內外鐵路局』)呈報清政府鐵路督辦稱:開平礦務局懇請學堂(即『唐山鐵路學堂』,唐山交大最初的校名)除路科外增辦礦科。」「3月27日,(清政府鐵路)督辦批准增辦礦科的請求,並確定學堂名稱為唐山路礦學堂。」「5月30日,路局總辦周長令、吳家修與開平礦務局總辦那森訂立合同十六條。確定學堂建築與經常費用由鐵路與礦務局分別按所招學生人數比例分攤,按十四成核算,鐵路十成,礦務局四成……預計建校經費為銀117055兩。」這一年學堂為開平煤礦招收了「採礦工程系」學生40名。
後來,唐山路礦學堂一度改稱唐山鐵路學校,並停止了「礦科」招生。1931年至1951年間,學校又重新設置了「礦冶工程系」或「採礦工程系」,畢業學生先後達350多人。至二三十年之前,在開灤煤礦及全國煤炭行業中的職工隊伍裡,仍有許多該校的畢業生。
1972年,唐山交通大學遷址四川峨眉,更名為西南交通大學。誰料,1976年的大地震使舊校園內的建築全部毀於一旦。從此,校友廳不見了,校徽也不見了,但相關的往事與印象,我卻久久地難以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