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無題》這首詩,很多人會想到唐朝詩人李商隱,李商隱作了一首情詩,題就叫《無題》,這首詩是在李商隱極度相思的心境下寫的,是真正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全詩沒有絲毫的造作,整首詩將痛苦、失望、纏綿、執著的感情,體現的淋漓盡致,讓後人讀來,不由得愴然淚下。
來回顧下李商隱的《無題》,體會下詩人當時的悲傷吧,想必很多人對這首詩,已經耳熟能詳了: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然而,寫《無題》並不是李商隱的專利,千百年後,一位叫餘秀華的現代民間詩人,也寫了一首《無題》,也是言情,與李商隱一樣,餘秀華的這首《無題》,通篇也沒有出現一個「情」字,卻也道盡了「情」。與李商隱的《無題》不一樣,李商隱的《無題》是古詩,而餘秀華的《無題》,是一首現代詩。
來看看餘秀華的《無題》,看看這首詩的水平到底如何?
餘秀華的這首《無題》,從整體上看,寫得是一個「暗戀者」的情感狀態,分開來看,這首詩很明顯寫了四種狀態,很多人認為,第三段:「我心有佛塔……我心有你,你從來不知道」是屬於朦朧詩的範疇。當然,也有人認為,整首都是朦朧詩。
第一段中,最美的一句是「如一顆星星守望另外一顆」,這句詩,將讀者的視野,擴展到無限大,一顆星星守望另一個外一顆,這種守望,想必是永恆的。這一段是感情的開始。
第二段中,仿佛寫得是內心對這段感情無從安置的矛盾,丫鬟的怯懦、王后的心腸是相對立的,劫匪般的英勇、高樓小姐般的害羞,也是相對立的。
但是,這一段中有一句話讀起來很拗口,「我也能劫匪的英勇」。「我也能英勇」並沒錯,但是用「我也能劫匪的英勇」,有些許不恰當,網友認為應該改成「我也能有劫匪的英勇」或者「我也能劫匪般英勇」。
第三段中,給出了第二段的抉擇答案,最後還是選擇隱藏起來,佛塔和袈裟,都是禮佛的象徵。「我心中有你,你從來不知道」便表明了這段感情,是暗戀。
第四段中,最精彩的是「開了又敗」和「一果不存」,第三段講了「佛」,「佛」來解釋感情,是緣分,是前世註定的因果。巧妙的是,「開了又敗」和「一果不存」這兩者是有因果關係的,「花」開了又敗,便會結果,然而結了果又怎麼樣,假若「你不看,就一果不存」。第四段是點睛之筆,是韻味悠長的收尾,是對暗戀結果註定悲劇收場的一種嘆息,將天底下暗戀者的苦,一語道破,一言道盡。
整體而言,這首詩雖然有一些小瑕疵,但是能用淺顯易懂,沒有造作的文字,寫出了該有的意境,該有的感情,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