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女鞋品牌市場中,百麗和達芙妮被並稱為一代鞋王。特別是達芙妮最輝煌的時候,中國市場中每5雙女鞋就有1雙來自達芙妮。它的成功經營模式屢創佳績,成為了眾多中小企業模仿的典範。
達芙妮的前景也一度被人們無限看好。可意外的是當整個女鞋品牌市場迎來寒冬之時,它也沒能擋住頹勢被冠上「關閉門店」、「虧損」、「衰敗」等字眼。從2015年關閉幾百家店傳出首次虧損到如今2018年全年業績報告,達芙妮似乎深陷泥潭裡拔不出來了。
最近達芙妮也發出了2018年財報,結果不容樂觀。它的虧損從9780萬增加到了7.87億港元,市值也從鼎盛時期的170億縮水到只剩4億,蒸發了百億之多。曾幾何時,達芙妮高達65%的業績讓同為鞋王的百麗都羨慕不已,奈何今日會沒落至此呢?
達芙妮成長於1990年,是做代工起家的永恩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抓住中國鞋類市場發展先機創立的自有品牌。在整體市場向上的背景下,達芙妮率先開起了全國自營專賣連鎖門店再加上企業管理得當,很快就在市場站穩了腳跟。
一炮而紅的達芙妮成功地成為了中國內地女鞋第一品牌,並於1995年在香港上市。借著平價策略和街邊店模式,達芙妮實現了高速發展,每年開出了千家店。因此它也一度被譽為女鞋界的「寶馬」,中國女鞋之王。
在一騎絕塵的優勢下,達芙妮的日子過得相當順遂。可殊不知就是這種溫水煮青蛙的舒適日子最容易讓人失去警惕性,度過2012年的巔峰時刻,達芙妮進入了寒冬預警期。從2013年業績開始下滑後,達芙妮總是會將天氣原因列入影響業績的原因之中。
其實不管是哪一個行業總會遇到寒冬時節,企業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寒冬來臨,但一年四季又怎麼會沒有寒冬。想要立於不敗之地,企業能夠做的就是在寒冬來臨之前做好防潮防凍工作,而不是把時局好壞當做經營難易的藉口。
可惜達芙妮在應對寒冬來襲時並沒有做好防範工作,在一系列的失誤操作之下更顯頹勢。
1.轉戰電商失敗
達芙妮在2006年就進入電商,算是鞋業品牌中較早入場的,可遺憾的是它最終沒有選對戰略決策。2011年達芙妮關閉了在京東、樂淘等平臺上的銷售渠道,全力支持自己投資的耀點100。結果耀點100沒能夠成功擠進電商市場,受其連累,達芙妮錯過了最佳的電商紅利期。
2.價格戰拉低品牌價值
隨著整個鞋業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鞋企也紛紛崛起。其中溫州鞋企給達芙妮帶來的衝擊是最大的,它利用完整的供應鏈和強大的生產造新能力降低了成本,直逼達芙妮。為了不被後來居上的大東、卓詩尼等溫州鞋企趕上,達芙妮不得不採取降價模式促進銷量。
在多次的降價過程中,達芙妮的品牌價值也直線下降。
3.產品老化,消費者流失
也許是太專注於與其他鞋企競爭市場,緩解業績下滑現象。達芙妮如今的鞋子已出現款式老化、性價比不高等現象,在這樣的狀態下,達芙妮被消費者拋棄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就不足為奇了。
作為馳騁鞋業將近30年的女鞋之王,達芙妮曾經可以說是無人能超越的存在。可現如今它卻陷入了年年虧損,短短三四年關閉將近四千家門店的困境。而曾經與它實力懸殊的大東卻在鞋業整體蕭條的背景下逆流而上,開出5000家門店將白菜價的女鞋一年賣出50億,成功超越達芙妮成為女鞋界的新寵兒。
可見達芙妮的衰敗和大東女鞋的崛起都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視不如你的對手。還要時刻保持創新能力和警惕心,做好迎接每一個寒冬的到來並安穩度過它。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