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界「優衣庫」大東開8000家門店 溫州人能重新奪回鞋王麼

2020-12-18 騰訊網

8月25日,達芙妮國際發布2020年半年財報,同時宣布將徹底退出中高檔品牌的實體零售業務。

這個承載了很多女性青春記憶的,創造連續十四年銷量第一神話的品牌在疫情之下沒能扛住。

一片惋惜聲中,溫州品牌大東鞋業站到了C位——其在全國布局了逾8000門店,攬獲了3000多萬會員,安排了6萬個就業崗位。

曾經亦步亦趨學達芙妮的溫州商人,靠什麼異軍突起?溫州人還能重新奪回「鞋王」之稱麼?

沒有達芙妮就沒有大東

你有沒有進過「大東」的鞋店?

紅白相間的配色、醒目的「DUSTO」logo、經常出現的折扣標語,這些是一家典型「大東」門店的標配元素。

低價,是很多人聽到「大東」的第一印象。「大東」的線上旗艦店裡,點進首頁,便能看到「29元特惠」、「新品買一送一」的廣告,定價29元、39元、49元……的鞋子佔據了主流。

然而,就是這樣的「大東」,在鞋業整體低迷的背景下,以10.53億元的營業收入,入圍中國經營連鎖協會發布的《2019-2020中國時尚零售百強榜》。

「沒有達芙妮就沒有大東」,董林海開口的第一句話讓湧金君印象深刻。他的名片上印著「溫州大東鞋業總經理」。廿餘年來,他和姐夫陳光敏一起創業,分工合作。

在董林海看來,達芙妮最大的問題在於不理解網際網路時代,去中間化環節對於商業模式帶來的衝擊。

挨著達芙妮開店,學著達芙妮,一樣的大背景下,大東鞋業在全國的實體店已經擴展到了8000多家(疫情後7000餘家)。

在擴張的過程中,「大東模式」成了業界觀摩的新樣本。「我們其實有點像線下的平臺模式」,董林海簡單概括道。

成立「大東」之前,創始人之一的陳光敏在家裡做鞋業小作坊,董林海在外面做批發。當時,溫州一帶這樣的小作坊數不勝數。後來者想居上就不能走尋常路。陳光敏把爆款男鞋一改,為女性消費者打造了一雙套頭鞋。

生意越做越大,他們發現了問題——門店過來取貨,取貨時不付錢;門店拿走貨,他們不知道最終端的銷售情況,更不知道消費者需要什麼。這是批發模式的痛點。連襟倆決心從這裡破題。

1995年「大東」成立以後,和其他鞋業品牌一樣採取省級代理制

一雙成本價40元的PU革質女鞋,如果採用「公司—省級代理商—經銷商—消費者」的模式銷售,零售價能賣到300元。客單價看著是高了,但是「大東」的鞋沒有價格優勢。

2008年之後,「大東」嘗試換一種活法,走上了直銷模式

上世紀90年代末,奧康、康奈率先開設連鎖專賣店。2008年前後,奧康、紅蜻蜓、康奈、蜘蛛王、意爾康,溫州人的專賣店遍布全國各地。「大東」不得不再變。

2013年,「大東」把所有的分公司買下來,在銷售端實現了去中間環節,直接從工廠到批發商。這是一次有價值的嘗試。但在董林海看來,去中間化還是不夠徹底,「未來我們要直接從工廠到消費者。現在是在為未來的整個平臺模式打基礎。」

像賣海鮮一樣賣鞋

「大東」殺出重圍,有人說它是黑馬,也有人說它活不過三年。

大東研發中心

01

不看好「大東」模式的人認為「大東」賣得太便宜了。的確,董林海自己也說,店裡賣得最俏的是79元一雙的鞋子。

外人不知道,便宜的背後,是「大東」的成本控制,鞋底控制在8分錢。

圍城內嚴控成本,外部大膽試錯,「大東」與鞋界同行的差別在於零庫存

為了實現零庫存,」大東」推行的方式簡單直接——賣不完的產品,送也要送出去。

「我們每個新店開業都會有500雙鞋,以一元一雙的價格送出去。消費者穿了以後,發現我們的鞋子還不錯,他們以後還會來購買。在換季的時候,賣不出去的鞋子也買一送一。」在董林海看來,這是比請代言人更好的廣告。

很多溫州鞋商都有體會,好賣的鞋子不夠賣,不好賣的鞋子剩很多。」大東」跟賣海鮮一樣賣鞋。不想被物流耽擱,又建起了智能物流倉

「我們未來要通過智能物流,一倉配全國,就跟亞馬遜那樣。」 董林海透露。

根據艾媒諮詢數據,在2019「雙11」前夕最受關注的服飾鞋包品牌中,除了耐克、阿迪達斯、斯凱奇等知名海外休閒品牌以及快時尚品牌優衣庫之外,」大東」成為了榜單前五中唯一的國產品牌。

品牌在線上火爆後會不會和線下的實體門店打架?尤其是像」大東」這樣近乎全加盟的體系?

「不會打架。如果哪天你在我們門店買鞋,可能會出現款式或數量不夠的情況,這時導購可以在線上幫你挑選下單。那你本次和未來的線上消費都會記在這位導購名下。」

在溫州商人看來,風口上流行的直播、帶貨都可以嘗試,但要想辦法轉化為私域流量

鞋界「拼多多」能成新溫州鞋王麼?

2020年,因奧康國際得名"溫州鞋王"的王振滔成了叱吒資本市場的股神,其作為實際控制人的上市公司康華生物連收20個漲停板。

王振滔的跨界,別有苦衷。與康華生物氣勢如虹的股價形成對比的,是奧康國際淨利4年下滑。主業式微,資本緊縮,股價低迷,奧康這幾年處於歷史上的至暗時刻。

不僅是奧康,」大東」的那些溫州前輩日子大都不好過。此時,被外界稱為「鞋界拼多多」的」大東」能否扛起「溫州鞋王」,重振溫州鞋業的江山?

」大東」是有雄心的。

「我們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董林海說,「大東」走的是成本領先戰略,也因此,「大東」從一開始就把市場定位在三到六線城市,比如它在河南就有近600家門店。

2016年開始,」大東」開始在世界範圍內註冊商標。目前,在越南,已經有5家」大東」的門店。

在」大東」的整個產業鏈條中,國際市場和國內也是緊密聯繫的。

在國家強調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大東」的發展與國家雙循環的戰略相契合。

「在對的時間做了對的事。」董林海透露,在未來的發展中,」大東」會探索新的打法進軍一二線城市,更多的精力會放在深耕四五六線城市乃至縣城。」大東」還會下沉,下沉到城鎮,去面向金字塔基的消費者。

門店多、鞋便宜,」大東」異軍突起,在後疫情時代,近萬家加盟店的龐大體量如何繼續奔跑也是非常考驗經營者智慧的。

湧金君發現,儘管」大東」不介意被稱為鞋界拼多多,事實上它想做的是鞋界的「優衣庫/Zara」

「大東」已切入童鞋、男鞋領域,未來或許會以集成店的形式在一二線城市拓展版圖。

「溫州製造的質量很好了。一雙鞋買回去,是穿不破的。」在董林海看來,只有把鞋子跟時尚掛鈎,才有可能把夕陽產業變為朝陽產業。

路是鞋走出來的。未來,這個溫州品牌能走出新天地嗎?你看好這樣的模式嗎?歡迎留言。

THE END-

監製丨劉剛 劉樂平

編輯丨王玉賓 來逸晨

出品丨浙江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

相關焦點

  • 「79一雙」的大東,如何成為溫州鞋王?
    近幾年,百麗退市、富貴鳥破產、達芙妮關店……中國鞋企的頭上仿佛籠罩著一朵烏雲。在鞋業一片蕭條中,一家來自浙江溫州的鞋企卻逆勢上揚。2018年時,大東已經默默開出了8000多家店,一年賣出了1億雙鞋。它的創始人還喊出了十年實現1000億營收的目標。由於價格便宜,以「79一雙」出名,專耕二三線及以下市場,它被稱為鞋屆「拼多多」。
  • 旗下門店超8000家,一年賣女鞋超1億雙,大東女鞋咋玩的?
    然後,在整體鞋行業遭遇寒冬時,卻有這樣一家企業,一年賣出了1億雙女鞋,不斷增加門店,現已在全國擁有了8000家店,年銷售額超過50億元,這家企業便是大東。也許有人會問,這麼低的價格,鞋的質量能保證嗎?回答是肯定的,價格雖低,但大東女鞋的質量還是不錯的。同質化產品的選擇,消費者當然願意花最少的錢來購買商品,所以大東女鞋的銷量很樂觀。
  • 衰敗的鞋王:市值蒸發百億,被大東超越,淪落到無人問津
    曾經在女鞋品牌市場中,百麗和達芙妮被並稱為一代鞋王。特別是達芙妮最輝煌的時候,中國市場中每5雙女鞋就有1雙來自達芙妮。它的成功經營模式屢創佳績,成為了眾多中小企業模仿的典範。達芙妮的前景也一度被人們無限看好。可意外的是當整個女鞋品牌市場迎來寒冬之時,它也沒能擋住頹勢被冠上「關閉門店」、「虧損」、「衰敗」等字眼。
  • 大東鞋業悄悄開了1萬家店,1年賣1億雙,憑什麼?
    提起女鞋之王,你會想到誰?一代鞋王百麗?不過這個千億市值的公司早已低價賣身並在港股退市,此前百億級年度營收,也不過是做了「代理」這個中間生意。中國鞋業第一股星期六鞋業?1年內虧掉了過去7年賺的總利潤,而今的星期六不得不逐漸剝離女鞋業務,淪為一個殼公司。號稱一年賣出5000萬雙的達芙妮?
  • 鞋廠學徒到溫州女鞋之王!全國門店9000多家,一年賣出一億雙鞋
    鞋作為身體服裝的一部分,所有人都很在乎鞋的各種標準,當然美觀更是不可忽視,鞋的地位甚至超越其他服飾的地位,所以誰能把握住鞋的機會,可以說就成功了一半,陳光敏就是中國鞋界的一匹黑馬,他也曾做過各種職業,豐富的工作經歷,也是成就了以後的成功。
  • 廣州首店!優衣庫姐妹品牌GU來了
    Winshang引言GU開出廣州首家同時也是華南地區第一家門店。01 廣州首家,也是華南首家作為廣州首家同時也是華南地區第一家門店,GU選擇了廣州天河商圈最繁華最核心的地段。記者注意到,10點剛開業,GU店門口就已經排滿了長長的隊伍,據悉開店前的排隊數據已經達到500人以上。而到了當天晚上9點,門口依然排起長龍,店內也是人山人海。這家GU門店佔地面積約1095平方米,涵蓋了女裝、男裝、童裝,以及鞋履配飾系列等多種品類。
  • 中國「地下鞋王」:賣鞋就像賣白菜,活成莆田鞋最可怕的對手?
    然而,有一家神奇的鞋店:每家門店只有三四十平米,裝修紅白相間,在達芙妮關店3860家之時,它卻在全國擁有8000多家門店,而且生意極好,2013年至2016年,4年銷售額翻了12倍,銷售額超過50億。在這一片蕭條中,這家店靠著賣鞋堪比賣白菜,年入50億。這個人就是「地下鞋王」大東的創始人陳光敏。
  • 從年增1500家店到日關三店 「鞋王」百麗謀「賣身」折射女鞋困境
    當年從香港油麻地開起來的小鞋店,高喊著「凡是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百麗」的口號,百麗一度成為中國內地的「鞋王」,截至2016年8月31日,旗下門店達到20738家。
  • 鞋業小作坊成「新女鞋之王」,8000家連鎖店年入50億
    隨著「一代鞋王」百麗宣布退市、「國民女鞋」達芙妮關閉3000多家門店、千百度轉盈為虧,傳統鞋業要凋落的氣氛瀰漫著整個市場,各家鞋企惴惴不安。然而,還有一家鞋企,貌似天天都處於破產倒閉的邊緣,店內「清倉甩賣、全場5折」、「79元2雙」之類的折扣標語似乎從來沒摘下過,卻不僅沒有倒閉,還在2013年至2016年4年間銷售額翻了12倍,創下了年銷售50億元的佳績,在全國默默開了8000多家店,成為事實上的新女鞋之王。這家鞋企,名叫大東。
  • 把鞋當白菜賣,一年賣1億雙,「新一代鞋王」怎麼做到逆勢而上的?
    一片蕭條之中,卻有一家叫大東的鞋企逆勢而上。目前它已經在全國開店約 9000 家店,年銷量達 1 億雙,並計劃在 2030 年實現銷售額 1000 億的目標,被媒體評為新一代的溫州鞋王。
  • 逆勢增長的女鞋品牌,狂開8000家門店,年銷售50億「零庫存」!
    有一些品牌因為不斷的虧損最終被市場淘汰,例如之前很火的百麗,還有一度很受歡迎的達芙妮,也不得不關閉數千家門店以求生存。然而,就在整個實體經濟行業都在想方設法的維持生存,喊著「活下去」的口號的同時,有一個女鞋品牌卻已經悄然的將門店開遍各地,銷量也日益增長,它就是平價女鞋——大東!
  • 優衣庫姐妹品牌GU廣州首店開業,能否再創新的「商業神話」?
    而一樓的位置便是其姐妹品牌優衣庫的廣州旗艦店,早在2014年便以華南旗艦店的身份進駐,是面積超過6000平米的4層大店。 作為廣州首家同時也是華南地區第一家門店,GU選擇了廣州天河商圈最繁華最核心的地段。
  • 中國「地下鞋王」誕生!賣鞋賣出「白菜價」,卻一年進帳50億!
    在這一年,曾經的鞋王百麗「賣身」退市,與之並肩的達芙妮則是全年虧損超6億,閉店上千家。即便是時至今日,這場屬於鞋業的寒冬仍未過去。然而,也就是在行業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卻有一家企業逆勢崛起,一年賣出3000萬雙鞋,年銷售額超過50億元。就在其他品牌賣店保身的時候,它卻成功開出8000家門店,以黑馬之姿衝出重圍,它就是大東。
  • 大東成都工廠一年供貨2000萬雙 四川鞋業生產和銷售模式急需轉型
    不過,人們不知道的是,全國近8000家大東門店裡的女鞋絕大部分來自於成都工廠。在這裡,一年有2000多萬雙女鞋飛向全國各地的大東門店。  6月8日,是「2017四川鞋業十大影響力品牌」系列評選活動正式啟動的第四天,在影響力企業榜單上,大東的成都分公司成都市康鳳鞋業有限公司票數升到了第二位,直逼榜首。
  • 鞋界拼多多的賺錢秘籍:99元3雙,北上廣深開店
    根據官網信息和以往報導,多走路是深圳月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旗下鞋履品牌,它在2016年底開出首家門店後,4年內又在全國90多個城市開出400家直營門店——這個開店速度並不慢,以主打時尚生活的鞋類品牌Skechers(斯凱奇)為例,入華10餘年,開出2600多家門店,「多走路」的門店數接近其六分之一。如果你沒有聽過這個品牌,只有兩種可能:你不怎麼逛街,要麼,你是住在大城市中心的時髦年輕人。
  • 一雙鞋79元,8000家門店,被達芙妮、意爾康視作「最可怕的對手」!
    這是一家神奇的鞋企——三四十平方米的門店,紅白相間的裝修,「79元2雙」「清倉甩賣全場5折」的折扣標語好像就沒摘下來過。令人驚訝的是,這樣一家看起來土裡土氣的品牌,在全國擁有8000多家門店!大東是如何橫掃低價鞋業市場的?記者和陳光敏面對面坐著的這一刻,也許最接近真實的答案。此前,這個一向低調的大東創始人,幾乎從不出現在臺前。
  • NITORI南通中南城店開業 2018年國內擬開4家門店
    4月20日,日本第一家居品牌—NITORI(需求面積:1000-2000平方米)(尼達利)南通中南城店正式開業。據了解,NITORI位於中南城B座B1層,面積約為1900平方米,陳列有8000款明星爆款商品。
  • 滿街都是「大東女鞋」,這個網際網路+傳統企業是如何突圍的? ...
    在這一年,一代鞋王百麗「賣身」,並在港股退市;號稱「中國鞋業第一股」的星期六則1年虧掉7年利潤;而那個「女人永遠少一雙鞋子」的達芙妮,2017年則關閉了1009家門店,淨虧損高達6億多人民幣。有業內人士稱,鞋行業所要面臨的挑戰要比這複雜,三大女鞋企業「滑鐵盧」式的的成績只是行業局勢發展的冰山一角。
  • 反向開大的優衣庫,漲價為何,你能接受嗎?
    今年四月份迅銷集團(優衣庫母公司)曾經發布公告,表示不會因為疫情原因拖欠供貨商款項。此舉雖然照顧了供應鏈的利益,但是卻為優衣庫增加了不少資金成本。 而在疫情影響之下,各類生產要素成本都有所上漲,過去優衣庫憑藉日系企業的精工細作式的管理,以及面向全球的數千家門店,可以較好的平衡供應鏈成本。
  • 直擊優衣庫JUMP和漫威UT售賣現場 4天連開16店還不夠
    這些人在日本漫畫的 「熱血、友誼、夢想」 中成長,如今終能為自己的童年買單。作為一名漫畫骨灰級發燒友,已在三裡屯優衣庫店買了6件UT的王先生表示:「《周刊少年 JUMP》承包了自己的童年,像UT這樣便宜的正版衣服多買幾件也無妨。」聯合日本發行量最高的連載漫畫雜誌《周刊少年 JUMP》,優衣庫瞄準的正是廣大消費者對童年的記憶,做的一次懷舊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