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眾多行業都受到了巨大衝擊,一些行業受制於製造成本等因素,不得不開始提價,比如上半年最出名的海底撈提價事件。而提價的多半是,餐飲類行業,畢竟餐飲行業淨虧損大,確實有些入不敷出。
但是具有巨大庫存的消費類行業,比如服飾類行業,一般都是開始打折促銷活動,快速去除因為疫情原因而積累的庫存,迅速收攏現金流,好維持企業的正常經營以及為下一輪更加激烈的競爭做準備。而這種時候一般情況上,拖欠物料等款項也是常有的事情。
今年四月份迅銷集團(優衣庫母公司)曾經發布公告,表示不會因為疫情原因拖欠供貨商款項。此舉雖然照顧了供應鏈的利益,但是卻為優衣庫增加了不少資金成本。
而在疫情影響之下,各類生產要素成本都有所上漲,過去優衣庫憑藉日系企業的精工細作式的管理,以及面向全球的數千家門店,可以較好的平衡供應鏈成本。然而在如今全球消費下滑的今天,優衣庫也面臨成本增加,毛利潤下降等問題,反映在消費終端上自然是價格上漲。
其它服裝品牌集體打折,去庫存之下,優衣庫的反向操作,加價之下還能俘虜消費者嗎?
其實早在16年,優衣庫就有一次集體提價行為,在14-15年,由於匯率影響,日元的貶值造成了優衣庫進口原材料成本增加,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優衣庫選擇了加價,14年7月,優衣庫秋冬系列平均提價5%,15年優衣庫平均提價10%。然而16年的財報卻給了優衣庫一記迎頭重擊,當年財報現實優衣庫盈利下滑了22%。面對利潤大量下滑的情況,優衣庫又不得不降價,最大單價產品下降了近30%。
前一段時間,優衣庫母公司迅銷的三季報出爐,數據現實優衣庫前三季度利潤903億日元,同比下滑44%,收入同比跌幅12%。雖然沒有出現虧損,但是已經是其17年以來首次的年度業績下滑。
當然和達芙妮等時尚品牌退出中國市場,或者關店,裁員相比,優衣庫還是非常"穩的一批"。即使在疫情的陰雲之下,優衣庫已然靠著口罩和中國地區的消費實現了正向盈利。
而認識到了中國市場強勁的消費之後,優衣庫又加大馬力,開始在中國市場的擴張,截止8月,優衣庫中國門店超過767家,甚至超過了日本本土的764家。疫情之下,中國作為消費恢復最快的市場,關鍵時刻成為了優衣庫的雪中之炭。
回望優衣庫起家之時,正是日本九十年代經濟雪崩式下滑期,優衣庫用高性價比和不錯的品質來吸引消費者,成為了受消費者青睞的品牌,而優衣庫的性價比策略,無論是對日本消費者,還是中國消費者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如果優衣庫以"漲價"來回饋中國消費者的話,恐怕就不一定是16年的降價"道歉"就能挽回了
實際上,優衣庫一邊加大押注中華地區市場,一邊也遭到了很多消費者的"吐槽"。紛紛表示優衣庫在安靜的提價,不僅在店內難覓500元以下的羽絨服,折扣活動也不如以前。反觀其它品牌則是在打折促銷衝銷量去庫存。
優衣庫在中國依然需要如履薄冰,加價戰略是否可行,需要打一個問號,但是如果傷害中國消費者,恐怕勸退要比圈粉來的快,畢竟中國從來不缺性價比"快時尚"品牌。
本文由陸超生財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