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民俗文化館(東方明珠)前留影
為了拓寬視野,增長知識,從而促進學校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11月22日——28日,臨沂杏園小學師生代表一行26人,遠赴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小學,進行為期一周的交流學習活動。孩子們除了準備好介紹山東、介紹大美臨沂外,有的還準備了具有沂蒙特色的小禮品。復旦附小給我們精心設置了課程,在生活上和學習上都給予了特別周到的安排。
升旗儀式+歡迎儀式+科技主題活動(王德君校長致答謝辭)
和我們同來復旦附小交流的還有來自臺灣新榮國小的孩子們,為此學校以周一升旗儀式為契機,熱情地舉辦了歡迎儀式。儀式上附小的黃琪校長、臺灣的張彩雲校長和我校王德君校長分别致辭,來自三所學校的學生代表也在儀式上發言,校園內瀰漫著濃濃的交流學習氛圍。
我校學生代表陳禺同學在歡迎儀式上發言
負責升旗儀式的是三(2)中隊,本周恰逢學校的科技節,三(2)班的孩子們圍繞著「科技」主題,給大家奉獻了一臺豐富多彩的活動展示,「科技節」由此拉開了序幕。這樣主題化、整體性、系列化的升旗儀式,已成為復旦附小清晨一道靚麗的風景,也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課程,它令每一個孩子終身受益。
孩子們和復旦附小的孩子們一起聽課,並在課堂上積極發言
復旦附小的黃校長及其團隊為我們量身打造了無縫對接的課堂學習體驗模式,即採用同年級結對子的方式,給每個杏園的孩子安排一個同年級的小夥伴,周一至周五的上午,孩子們跟隨小夥伴,深入到班級課堂中去一起聽課、學習。
兩岸三校的校長和教師代表一起聽課議課
每一個杏園的孩子都曾不約而同地在日記中記錄下這樣的課堂印象:那裡的學生上課特別專心投入,課堂上,他們也能積極思考,大膽舉手回答問題,展現出良好的學習習慣。相信他們也會把這樣的課堂體驗帶回我們的杏園小學,將這種昂揚向上的課堂風貌傳承在杏園的每一間教室。 復旦附小的黃琪校長和臺灣的新榮國小的張彩雲校長給我們介紹校本課程等
復旦附小依託上海這一獨具特色的城市資源,以及復旦大學這一得天獨厚的學習資源,巧妙地將校外資源課程化--「博物館課程」。我們也有幸參與其中——每天下午,我們一起走出課堂,走進上海的各大博物館進行參觀考察、學習。
兩岸三校的結對學生,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前牽手合影
五天的博物館課程給孩子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記憶,結合著附小老師為我們準備的學習單,孩子們的考察學習更有目的性,學習效果更顯著,印象也更深刻。如此幾年下來,一百多個博物館文化就會真正被他們化作了系列化的課程資源,為學生探索出了學習的大課堂,真正地讓世界成為了孩子的教材!
臺灣新榮國小家委會會長和校長向臨沂杏園小學贈送紀念品併合影紀念
此次上海之行,我們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穫,那就是結識了來自海峽對岸——臺灣新榮國小的校長、老師和同學們。他們也是奔赴千裡,來復旦附小交流學習,我們有幸齊聚一堂。
臨沂杏園小學的王曉群老師主持結對交流學習儀式
我校王德君校長和新榮國小的張彩雲校長,親切握手並相互交流了各自學校的基本情況,氣氛融洽,交流充分。
張校長向我們介紹了新榮國小的辦學理念、辦學體制、課程設置、校本課程開發,校外綜合實踐活動安排以及地域資源的利用,都令我們深受啟發,既開闊了我們的眼界也從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我們的辦學思路。
期間,我校還與新榮國小舉行了一次友好對接活動。杏園的孩子們將自己的一份心意化作小小的禮物贈送給臺灣的小夥伴。其中,楊燦、陳藝丹、高筱雅同學更是代表全體杏園師生,同王校長一起,將他們精心準備的,帶有沂蒙老區特色的禮物贈送給新榮國小,一份《蘭亭集序》的書法作品,一個沂蒙大花布製作的雙面虎頭枕,一把沂蒙泥哨--陶笛,小小的物件兒卻承載了我們深深的情誼!
此次深入課堂,無縫體驗,不僅鍛鍊了孩子們快速適應環境的能力,更讓他們全方位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學習體驗。他們不僅學習了最好的別人,更為以後成長為最好的自己做好了準備。相信他們也會帶著滿滿的收穫,深深地情誼,走到杏園小學的講臺上分享給家鄉的同窗,我們一同成長!
我們共同商定明年在復旦附小再次相聚。
(文/王曉群 攝影/紀尊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