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書籍醫生」帶你走進古籍修復

2020-12-22 多彩貴州網

  人民網北京6月12日電 今日,由復旦大學圖書館、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主辦,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復旦大學古籍保護學社承辦的「我在復旦學修復」系列活動——「走進古籍修復」活動在光華樓一樓學生廣場舉辦。

  復旦大學2017級古籍保護與修複方向的13名研究生是這次活動的參賽者。他們每人分到一頁破損的古籍書頁,現場進行修復。一方木桌,一張書頁,便構築起了他們的「書籍醫生」天地。這天地裡有傳統的棕刷,有自製的挑針,有小巧的鑷子,更有他們靈巧且訓練有素的雙手。

  比賽完成後,13名同學還向現場師生展示了修補書頁、挖補印章、齊欄、線裝書裝訂和「金鑲玉」製作等古籍修復步驟。古籍修復是一個要求寧靜與虔誠的「舊」事業,也是一個積極發展的「新」學科,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是這轉型道路上的推動者和守護者。

  「心不妄動」的「靜者」。周鵬 攝

  人民網北京6月12日電 今日,由復旦大學圖書館、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主辦,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復旦大學古籍保護學社承辦的「我在復旦學修復」系列活動——「走進古籍修復」活動在光華樓一樓學生廣場舉辦。

  復旦大學2017級古籍保護與修複方向的13名研究生是這次活動的參賽者。他們每人分到一頁破損的古籍書頁,現場進行修復。一方木桌,一張書頁,便構築起了他們的「書籍醫生」天地。這天地裡有傳統的棕刷,有自製的挑針,有小巧的鑷子,更有他們靈巧且訓練有素的雙手。

  比賽完成後,13名同學還向現場師生展示了修補書頁、挖補印章、齊欄、線裝書裝訂和「金鑲玉」製作等古籍修復步驟。古籍修復是一個要求寧靜與虔誠的「舊」事業,也是一個積極發展的「新」學科,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是這轉型道路上的推動者和守護者。

  大歷史,小工匠,擇一業,事一生。周鵬 攝

  人民網北京6月12日電 今日,由復旦大學圖書館、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主辦,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復旦大學古籍保護學社承辦的「我在復旦學修復」系列活動——「走進古籍修復」活動在光華樓一樓學生廣場舉辦。

  復旦大學2017級古籍保護與修複方向的13名研究生是這次活動的參賽者。他們每人分到一頁破損的古籍書頁,現場進行修復。一方木桌,一張書頁,便構築起了他們的「書籍醫生」天地。這天地裡有傳統的棕刷,有自製的挑針,有小巧的鑷子,更有他們靈巧且訓練有素的雙手。

  比賽完成後,13名同學還向現場師生展示了修補書頁、挖補印章、齊欄、線裝書裝訂和「金鑲玉」製作等古籍修復步驟。古籍修復是一個要求寧靜與虔誠的「舊」事業,也是一個積極發展的「新」學科,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是這轉型道路上的推動者和守護者。

  一方木桌,一張書頁,便構築起了他們的「書籍醫生」天地。周鵬 攝

  人民網北京6月12日電 今日,由復旦大學圖書館、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主辦,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復旦大學古籍保護學社承辦的「我在復旦學修復」系列活動——「走進古籍修復」活動在光華樓一樓學生廣場舉辦。

  復旦大學2017級古籍保護與修複方向的13名研究生是這次活動的參賽者。他們每人分到一頁破損的古籍書頁,現場進行修復。一方木桌,一張書頁,便構築起了他們的「書籍醫生」天地。這天地裡有傳統的棕刷,有自製的挑針,有小巧的鑷子,更有他們靈巧且訓練有素的雙手。

  比賽完成後,13名同學還向現場師生展示了修補書頁、挖補印章、齊欄、線裝書裝訂和「金鑲玉」製作等古籍修復步驟。古籍修復是一個要求寧靜與虔誠的「舊」事業,也是一個積極發展的「新」學科,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是這轉型道路上的推動者和守護者。

  學生們現場修復破損的古籍書頁。周鵬 攝

  人民網北京6月12日電 今日,由復旦大學圖書館、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主辦,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復旦大學古籍保護學社承辦的「我在復旦學修復」系列活動——「走進古籍修復」活動在光華樓一樓學生廣場舉辦。

  復旦大學2017級古籍保護與修複方向的13名研究生是這次活動的參賽者。他們每人分到一頁破損的古籍書頁,現場進行修復。一方木桌,一張書頁,便構築起了他們的「書籍醫生」天地。這天地裡有傳統的棕刷,有自製的挑針,有小巧的鑷子,更有他們靈巧且訓練有素的雙手。

  比賽完成後,13名同學還向現場師生展示了修補書頁、挖補印章、齊欄、線裝書裝訂和「金鑲玉」製作等古籍修復步驟。古籍修復是一個要求寧靜與虔誠的「舊」事業,也是一個積極發展的「新」學科,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是這轉型道路上的推動者和守護者。

  功夫全在方寸間。周鵬 攝

  人民網北京6月12日電 今日,由復旦大學圖書館、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主辦,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復旦大學古籍保護學社承辦的「我在復旦學修復」系列活動——「走進古籍修復」活動在光華樓一樓學生廣場舉辦。

  復旦大學2017級古籍保護與修複方向的13名研究生是這次活動的參賽者。他們每人分到一頁破損的古籍書頁,現場進行修復。一方木桌,一張書頁,便構築起了他們的「書籍醫生」天地。這天地裡有傳統的棕刷,有自製的挑針,有小巧的鑷子,更有他們靈巧且訓練有素的雙手。

  比賽完成後,13名同學還向現場師生展示了修補書頁、挖補印章、齊欄、線裝書裝訂和「金鑲玉」製作等古籍修復步驟。古籍修復是一個要求寧靜與虔誠的「舊」事業,也是一個積極發展的「新」學科,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是這轉型道路上的推動者和守護者。

相關焦點

  • 身患癌症兩次手術仍在復旦育新人,新中國第一代古籍修復專家趙嘉福...
    坐熱了,你的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了……」 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復旦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楊光輝也在座。2014年起,趙嘉福受聘擔任該院首批特聘教授。在此之前已因肺癌動了一次大手術的他任教不到一年,再次因病動手術,僅僅調養半年,又回到了學校。趙嘉福說,從事這一行一輩子,有責任把手上的東西毫無保留地傳給年輕人。
  • 走進天一閣「古籍醫院」,13位修復師這樣「治病」
    天一閣西北角一座3層小樓已然成為一家「古籍醫院」,發黃變脆斷裂的古舊字畫、蟲蛀黴蝕破損的古籍善本、古墓出土的黏結絮化的經書卷文等紙質文物,在這裡重獲新生。小樓是天一閣古籍修復部,這裡有13位「古籍醫生」施展修復技藝,守護著書籍記錄的歷史與文明。前不久,我們走進這座小樓,體驗「古籍醫生」的工作。
  • 復旦大學探索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新模式:「師帶徒」形式進行古籍修復
    技藝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迎來了首批獲得證書的學員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今天是第36個教師節,「國家古籍修復技藝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迎來了首批獲得證書的學員。此次結業的第一期學員喻融有些激動,「在復旦大學傳習所五年多的學習中,有幸跟隨國內頂尖古籍修復大師趙嘉福先生和童芷珍先生,系統學習古籍修復、石刻傳拓、拓片裝裱,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磨練技藝,將所學與圖書館日常工作、專業碩士輔助培養相結合,為成為一名優秀的古籍修復工作者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 「師帶徒」修古籍,復旦大學探索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新模式
    時值第36個教師節,「國家古籍修復技藝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舉辦全國首屆學員結業、新學員拜師、趙嘉福先生古籍保護從業六十周年暨復旦從教六周年紀念會、傳習所人才培養研討會等系列活動。會場展出了五十餘種傳習所師生的作品。
  • 古籍修復師塗洪銘 巧手修補文化記憶
    古籍是先輩留給我們的財富,是中華文明的傳承和見證。然而,歲月的侵蝕讓它們的生命變得脆弱。那麼,這些變得破爛不堪的「重病號」,要如何治癒呢?近日,記者來到巴中市文物修復裝裱中心,帶您一探古籍修復的過程。
  • 走進省圖,揭秘海南古籍修復師的工作日常
    如果你看過《我在故宮修文物》你一定能夠感受到這些修復文物古籍的師父們在耐心地投入到修復工作時那平凡的偉大 而這樣平凡的偉大其實也就在我們的身邊邵陽 攝他,黃文鋒就是海南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室的主人是海南省圖書館唯一一位古籍修復師也是目前海南唯一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書醫」 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到海南省圖書館帶你走近古籍修復走近這位古籍修復師
  • 現階段國內古籍修復專業辦學情況
    有感參與古籍修復專業辦學也有十多年的時間,藉機梳理一下國內古籍修復專業的辦學狀況,也權當為明年的高考學子作一些推介。一、古籍修復專業設置及辦學背景1.2003年12月,國家文化部辦公廳和教育部辦公廳聯合下發《關於開展培養古籍修復人才試點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的修復隊伍。
  • 當湘圖古籍修復師開始上b站
    「他跟我說,你要想好,這份工作需要你下定決心,馬虎不得。」「後來我做著做著,就真的覺得我離不開它了,古籍很美,我學的專業是藝術和廣告設計,古籍修復又何嘗不是製作一件藝術品呢。」施文嵐檢查經過修復的古籍離不開古籍修復的施文嵐女士,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姑娘,到跟古籍修復打交道至50多歲。
  • 【報名】古籍修復師的日常工作有哪些?本周六,這場講座為你「揭秘」!
    7月25日(本周六),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將推出市級活動:「連結傳統與現代——古籍修復工作的日常」講座。
  • 人民日報客戶端:專碩+「師帶徒」 復旦大學辦「傳習所」培養古籍...
    9月10日是第36個教師節,「國家古籍修復技藝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舉辦全國首屆學員結業、新學員拜師、趙嘉福先生古籍保護從業60周年紀念會、傳習所人才培養研討會等活動。這是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設立以來首次舉行結業儀式。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復旦大學等單位有關負責人和傳習導師、專家等出席。
  • 古籍修復師:毫米與千年全在指間
    「補天之手、貫蝨之睛」,毫米與千年的歲月都在指尖上,他們與時光為敵,不讓古籍消失在時光長河中;又與時光為友,讓古書保持著時光流淌過的痕跡。古籍修復師54歲張丹玫、48歲趙啟東、36歲胡光耀,三位黑龍江省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師,為古籍「診斷治療」的醫者。
  • 百餘中外青年走進中國第三大圖書館:感受古籍之美
    百餘中外青年走進中國第三大圖書館:感受古籍之美 2019-04-04申冉 攝   中新網南京4月4日電(記者 申冉)「這裡簡直就是一座書籍的宮殿。」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主席Dhirendra Bhatnagar在參觀南京圖書館古籍部時,連連驚嘆。這座中國第三大圖書館內館藏的古籍,令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代表和教科文組織官員大開眼界。隨時留下影像記錄,成為青年代表的「標配」。
  • 南開大學圖書館推出古籍修復簡史展
    彰顯古籍魅力 傳遞保護理念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喬仁銘 攝影 吳軍輝)為宣傳古籍保護理念,推廣古籍修復技藝,10月13日,南開大學圖書館面向校內師生推出3場全新展覽,分別為「緗素年華:南開大學圖書館古籍修復簡史」「館藏民國時期南開經濟研究所畢業論文概覽」「故物流芳:古籍特藏圖書中的南開故事」
  • 被忽視的中醫古籍,高達13455種的書籍,卻有誰在讀?
    >輯佚類,這類書籍都是從類書、古注中搜尋出來的已經佚失的文獻片段,大多不能復原其全貌,但也能起到管中窺豹的作用;注釋類,歷代醫家對經典都有注釋,不同的注釋者由於其水平不一,因此辨別十分重要,好的注釋類書籍可以為讀者學習經典起到指引作用;今譯類,這類書是目前最常見也是出版量最大的一類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解讀經典
  • 在日月光華,是我們最美的遇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復旦教學掠影
    自2015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復旦大學圖書館/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設立「國家級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同年,第一批古籍修復與保護方向的專業碩士研究生開始招生,一批與古籍保護與修復相關的業內頂尖高手,作為特聘教授和專家,進入復旦大學這樣的一流高校,不僅手把手地在傳習所「帶徒弟」,同時在圖書館搭建的學科平臺上,通過與高分子系、文物與博物館系、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古籍整理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所
  • 浙江書展現場︱十多道工序考細心 解碼古籍修復的秘密
    10月18日下午,浙江書展的書香寧波館裡,一場古籍修復體驗活動,吸引了許多觀眾。「今天我們體驗的是古籍修復十多個步驟裡的重點步驟——修復。」來自天一閣藏品修復部的修復師丁勝男非常耐心,手把手地現場教學。
  • 這個5人團隊,是湖南古籍修復的最強力量
    一間不大的修復室,5個人的小隊伍,一人一張桌子,組成了湖南圖書館古籍修復組。這裡,是湖南古籍修復唯一的長期專門力量,也是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湖南傳習所。在古籍修復室裡,漿糊、毛筆、鉛錘、尺子、剪刀等這些看起來平淡無奇的工具,在修復師的指尖下,讓一張張殘損的書頁「枯木逢春」,「活」了起來。
  • 修復師手札 | 從打糨糊到修完一冊完整古籍
    ,聽說國家圖書館培訓中心開辦的古籍修復培訓班正在招生,想著學習文獻學是該多了解些與古籍相關的東西,便和好友一起報了名,並「挪用」父親給我考駕照的錢交了修復班的學費。沒想到,由此走進了「化腐朽為神奇」的古籍修復世界。那時每周三、四的晚上,我和好友會匆忙扒兩口飯,從鐵獅子墳坐92路公交車去國圖學修復。記得第一次走進教室,一位和善的老爺子正與學生們聊天,後來才知道他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籍修復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杜偉生。
  • 噴水、壓平、測量、上膠、貼紙……為古籍續命的他們
    兩萬冊古籍待修復  位於浙江省中北部的諸暨市歷史悠久,是越國故地、西施故裡。張陽就在諸暨市圖書館從事古籍修復工作。年紀雖不大,卻已經是這裡修古籍的骨幹力量。  諸暨市圖書館裡藏有兩萬冊古籍,這些1911年以前的書籍是張陽的工作對象。
  • 國圖古籍修復師:第一課學習打漿糊 過敏是組病
    修一本古籍,與上一代修復師對話潘菲在修書時,會和書先建立一種感情,「就像新認識一個人」;修完了,她甚至會輕輕打個招呼,「嗨,我把你修好了」。有的古籍內容很有意思,潘菲會一邊修一邊看,她發現,有些事兒從古到今都差不多。比如,前兩天修《元版事文類聚翰墨全書》,元代人就提到了「晚婚」,還說「可謂失東隅收桑榆」。這讓潘菲頗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