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國家古籍修復技藝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迎來了首批獲得證書的學員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今天是第36個教師節,「國家古籍修復技藝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迎來了首批獲得證書的學員。此次結業的第一期學員喻融有些激動,「在復旦大學傳習所五年多的學習中,有幸跟隨國內頂尖古籍修復大師趙嘉福先生和童芷珍先生,系統學習古籍修復、石刻傳拓、拓片裝裱,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磨練技藝,將所學與圖書館日常工作、專業碩士輔助培養相結合,為成為一名優秀的古籍修復工作者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這是復旦大學探索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新模式:復旦大學傳習所成立五年以來,聘請了古籍修復、木版水印、書畫裝潢、鳥蟲篆刻等各方面導師,以「師帶徒」形式進行古籍修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
中國是歷史文明古國,也是文物大國,然而眼下,文物保護與修復人才告急。據今天舉辦的古籍修復人才研討會透露,幾乎全國所有的圖書館和博物館古籍、書畫修復工作都面臨人員數量不足、年齡老化、後繼無人的問題。
有調查顯示,全國有五成的館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損壞,如不採取有效措施,有可能造成每年數以億元計的損失。保護修復科技人才短缺,是造成損失的一大原因。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詹長法曾發出感慨,中國的博物館正以每天一家的數量快速增長,但涉及文物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的人才卻遠遠跟不上。
圖說:復旦大學探索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新模式
目前,國內高校每年培養的文物與博物館專業高校畢業生約為6000至8000人,而最終進入博物館及文物考古一線的僅2000餘人。中國現有專業博物館4500多座,一座博物館每年招收的專業大學生竟然不到半個。而且,這半個學生,還不一定是專業人才。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古籍保護工作離不開古籍保護人才培養。復旦大學積極響應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號召,充分利用復旦大學在學歷教育、學科建設上的優勢,把古籍保護與修複方向專業碩士的人才培養和傳習所的「師帶徒」模式有機結合起來,穩健而有序地擴大古籍保護人才培養的規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次傳習所新聘上海博物館退休的書畫修復裝裱師沈亞洲先生、沈維祝先生和鳥蟲篆刻師徐谷甫先生三位導師,有力加強了傳習所的力量,亦為文物保護創新研究院(得到上海市「文教結合三年行動計劃」支持)的紙質文物修復保護專業碩士培養提供了師資保障。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