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探索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新模式:「師帶徒」形式進行古籍修復

2020-09-10 新民晚報

圖說:「國家古籍修復技藝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迎來了首批獲得證書的學員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今天是第36個教師節,「國家古籍修復技藝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迎來了首批獲得證書的學員。此次結業的第一期學員喻融有些激動,「在復旦大學傳習所五年多的學習中,有幸跟隨國內頂尖古籍修復大師趙嘉福先生和童芷珍先生,系統學習古籍修復、石刻傳拓、拓片裝裱,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磨練技藝,將所學與圖書館日常工作、專業碩士輔助培養相結合,為成為一名優秀的古籍修復工作者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這是復旦大學探索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新模式:復旦大學傳習所成立五年以來,聘請了古籍修復、木版水印、書畫裝潢、鳥蟲篆刻等各方面導師,以「師帶徒」形式進行古籍修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

中國是歷史文明古國,也是文物大國,然而眼下,文物保護與修復人才告急。據今天舉辦的古籍修復人才研討會透露,幾乎全國所有的圖書館和博物館古籍、書畫修復工作都面臨人員數量不足、年齡老化、後繼無人的問題。

有調查顯示,全國有五成的館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損壞,如不採取有效措施,有可能造成每年數以億元計的損失。保護修復科技人才短缺,是造成損失的一大原因。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詹長法曾發出感慨,中國的博物館正以每天一家的數量快速增長,但涉及文物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的人才卻遠遠跟不上。

圖說:復旦大學探索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新模式

目前,國內高校每年培養的文物與博物館專業高校畢業生約為6000至8000人,而最終進入博物館及文物考古一線的僅2000餘人。中國現有專業博物館4500多座,一座博物館每年招收的專業大學生竟然不到半個。而且,這半個學生,還不一定是專業人才。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古籍保護工作離不開古籍保護人才培養。復旦大學積極響應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號召,充分利用復旦大學在學歷教育、學科建設上的優勢,把古籍保護與修複方向專業碩士的人才培養和傳習所的「師帶徒」模式有機結合起來,穩健而有序地擴大古籍保護人才培養的規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次傳習所新聘上海博物館退休的書畫修復裝裱師沈亞洲先生、沈維祝先生和鳥蟲篆刻師徐谷甫先生三位導師,有力加強了傳習所的力量,亦為文物保護創新研究院(得到上海市「文教結合三年行動計劃」支持)的紙質文物修復保護專業碩士培養提供了師資保障。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相關焦點

  • 「師帶徒」修古籍,復旦大學探索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新模式
    時值第36個教師節,「國家古籍修復技藝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舉辦全國首屆學員結業、新學員拜師、趙嘉福先生古籍保護從業六十周年暨復旦從教六周年紀念會、傳習所人才培養研討會等系列活動。會場展出了五十餘種傳習所師生的作品。
  • 人民日報客戶端:專碩+「師帶徒」 復旦大學辦「傳習所」培養古籍...
    9月10日是第36個教師節,「國家古籍修復技藝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舉辦全國首屆學員結業、新學員拜師、趙嘉福先生古籍保護從業60周年紀念會、傳習所人才培養研討會等活動。這是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設立以來首次舉行結業儀式。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復旦大學等單位有關負責人和傳習導師、專家等出席。
  • 身患癌症兩次手術仍在復旦育新人,新中國第一代古籍修復專家趙嘉福...
    坐熱了,你的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了……」 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復旦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楊光輝也在座。2014年起,趙嘉福受聘擔任該院首批特聘教授。在此之前已因肺癌動了一次大手術的他任教不到一年,再次因病動手術,僅僅調養半年,又回到了學校。趙嘉福說,從事這一行一輩子,有責任把手上的東西毫無保留地傳給年輕人。
  • 復旦「書籍醫生」帶你走進古籍修復
    周鵬 攝  人民網北京6月12日電 今日,由復旦大學圖書館、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主辦,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復旦大學古籍保護學社承辦的「我在復旦學修復」系列活動——「走進古籍修復」活動在光華樓一樓學生廣場舉辦。  復旦大學2017級古籍保護與修複方向的13名研究生是這次活動的參賽者。他們每人分到一頁破損的古籍書頁,現場進行修復。
  • 現階段國內古籍修復專業辦學情況
    有感參與古籍修復專業辦學也有十多年的時間,藉機梳理一下國內古籍修復專業的辦學狀況,也權當為明年的高考學子作一些推介。一、古籍修復專業設置及辦學背景1.2003年12月,國家文化部辦公廳和教育部辦公廳聯合下發《關於開展培養古籍修復人才試點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的修復隊伍。
  • 張士達先生古籍修復技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圖書館召開
    本次研討會由江蘇省古籍保護中心與南京大學圖書館主辦,鼎納科技有限公司協辦。南京圖書館歷史文獻部副主任武心群,張士達先生的弟子(甘肅省圖書館師有寬,南京圖書館毛俊義,中山大學圖書館潘美娣,國家圖書館朱振彬、劉建明、劉峰,江西省圖書館溫柏秀,南京圖書館楊來京,南京大學圖書館邱曉剛),南京莫愁職業學校特級教師戴學彥,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修復科科長何謀忠,中山大學古籍修復傳習所導師助理肖曉梅,棲霞寺淨善法師,張士達先生的外孫女們以及來自全國各古籍保護單位的30餘名江蘇省古籍修復高級研習班的學員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 揭古籍修復師的日常:耐得住寂寞 每天都如履薄冰
    「國外的學科建設相對比較系統,也較為嚴謹,但修復的原則和手法與國內差異不大。修復行業側重的是技藝傳承,因此也都是採用師帶徒這樣的模式。不過在國內遇到問題你可以隨時問,在國外就只能在課上把問題解決,不然你就要等到下節課了。」
  • 古籍修復師「娘子軍」:紙漿補書機如「熬湯」
    原標題:古籍修復師「娘子軍」:紙漿補書機如「熬湯」文化部今年9月發布了《「十三五」時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規劃》,這是我國古籍保護工作方面的首個五年規劃。今年也恰好是2007年開始實施的「中國古籍保護計劃」十周年。
  • 當湘圖古籍修復師開始上b站
    作為省圖年紀最大的古籍修復師,師玉祥先生從青蔥少年一直幹到了60歲退休;然後在退休的第二天,他又跑來上班;2020年,已經70歲的師玉祥先生依然在每天上午9點準時出現在位於湖南圖書館四樓的古籍修復辦公室。古籍修復辦公室裡有兩把古老的椅子,從1960年一直被坐到2020年。兩把椅子,一把被師玉祥先生坐著,另一把在背靠著他坐的施文嵐女士那兒。
  • 這個5人團隊,是湖南古籍修復的最強力量
    一間不大的修復室,5個人的小隊伍,一人一張桌子,組成了湖南圖書館古籍修復組。這裡,是湖南古籍修復唯一的長期專門力量,也是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湖南傳習所。在古籍修復室裡,漿糊、毛筆、鉛錘、尺子、剪刀等這些看起來平淡無奇的工具,在修復師的指尖下,讓一張張殘損的書頁「枯木逢春」,「活」了起來。
  • 古籍修復師:毫米與千年全在指間
    「補天之手、貫蝨之睛」,毫米與千年的歲月都在指尖上,他們與時光為敵,不讓古籍消失在時光長河中;又與時光為友,讓古書保持著時光流淌過的痕跡。古籍修復師54歲張丹玫、48歲趙啟東、36歲胡光耀,三位黑龍江省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師,為古籍「診斷治療」的醫者。
  • 武大書醫守護古籍20餘萬冊 修復古籍要技藝更要熱愛
    【武大書醫守護古籍20餘萬冊 修復古籍要技藝更要熱愛】為古籍「問診」,查出「疑難雜症」,並進行「手術」,使其能夠正常供讀者翻閱——這是@武漢大學 圖書館6名修復師的日常工作。
  • 國圖古籍修復師:第一課學習打漿糊 過敏是組病
    2016年12月20日,國圖的古籍修復室內,李屹東正在對古籍進行修復。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有200餘萬冊古籍,修復師不到20人,80後佔到一半以上,最年輕的李屹東和潘菲都是1989年生人。修復師們在大學學的是化學、美術、歷史等各種專業,但一進到修復室,從和古籍打了個照面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有了共同的事業:我在國圖修古籍。古籍修復第一課:打漿糊修復室門口的地上,擺著一個有些歷史的漢白玉魚缸,遊著幾尾紅色金魚。
  • 【報名】古籍修復師的日常工作有哪些?本周六,這場講座為你「揭秘」!
    7月25日(本周六),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將推出市級活動:「連結傳統與現代——古籍修復工作的日常」講座。
  • 南開大學圖書館推出古籍修復簡史展
    彰顯古籍魅力 傳遞保護理念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喬仁銘 攝影 吳軍輝)為宣傳古籍保護理念,推廣古籍修復技藝,10月13日,南開大學圖書館面向校內師生推出3場全新展覽,分別為「緗素年華:南開大學圖書館古籍修復簡史」「館藏民國時期南開經濟研究所畢業論文概覽」「故物流芳:古籍特藏圖書中的南開故事」
  • 棗強古籍修復師陰秀根:毫米中「復活」歷史千年
    陰秀根供圖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郎海江、翟一杉)塵封的文字、古老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少古籍已經變得支離破碎、千瘡百孔……而在河北衡水市棗強縣卻有著有這樣一位「名醫」,他手持「手術刀」卻從不醫人,一本本古籍卻能在他的巧手中獲得「新生」,他終日與古籍為伴,幾十年如一日為古籍「探病治療」,「毫米」與「千年」全在指尖……他就是古籍修復師陰秀根。
  • 走進省圖,揭秘海南古籍修復師的工作日常
    邵陽 攝他,黃文鋒就是海南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室的主人是海南省圖書館唯一一位古籍修復師也是目前海南唯一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書醫」 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到海南省圖書館帶你走近古籍修復走近這位古籍修復師 古籍修復需要耐得住寂寞,修復一頁就要耗費數小時。 邵陽 攝一本古籍,記錄歷史,傳承文化。而時間的篆刻,也讓古籍「傷痕累累」。
  • 走進天一閣「古籍醫院」,13位修復師這樣「治病」
    跟隨王金玉的步伐走進修復工作室,看見不少修復師伏在兩米多長的案子上,一手握毛筆,小心翼翼蘸著糨糊,將薄如蟬翼的修復用紙填補到古籍書頁的孔洞裡。工作室裡除了修復師敲打平整裝訂古籍的聲音,還有偶爾從院子傳來的鳥鳴聲,顯得十分安靜。科班出身的資深修復師於美娜正在修復一套《湖峰王氏家譜》,共18冊。
  • "第一期全國佛教古籍修復技術"培訓班在文殊院結業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王紅蕾發言(圖片來源:鳳凰佛教)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宏度法師、中國佛教協會教育培訓部妙戒法師、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王紅蕾,以及培訓班授課法師出席結業式,並為學員們頒髮結業證書。結業式上還同時舉行了學員成果——裝裱修復作品展示。本次培訓班於8月29日在文殊院開班,是在文化部、國家宗教事務局的指導下,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中國佛教協會聯合主辦,成都文殊院承辦。
  • 修復師手札 | 從打糨糊到修完一冊完整古籍
    ,聽說國家圖書館培訓中心開辦的古籍修復培訓班正在招生,想著學習文獻學是該多了解些與古籍相關的東西,便和好友一起報了名,並「挪用」父親給我考駕照的錢交了修復班的學費。為了練習修復,我和好友專程跑到潘家園買了兩冊破損古籍,但因為學校裡沒有合適的修復場地,我們只能利用每周學修復的這兩個晚上練習。遺憾的是,直到課程結束了,我們兩人也沒有完整修完一冊書。而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完成一冊古籍的修復,是在2016年春天參加的浙江省第一期古籍修復培訓班上。該培訓班設在浙江圖書館古籍部,門外就是西湖,遊人熙熙攘攘;門內紅樓、白樓相依矗立,樟木鬱鬱蔥蔥,幽雅靜謐,咫尺之間意趣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