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強古籍修復師陰秀根:毫米中「復活」歷史千年

2020-12-27 河北新聞網

圖為《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塔》修復前後對比圖。 陰秀根供圖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郎海江、翟一杉)塵封的文字、古老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少古籍已經變得支離破碎、千瘡百孔……而在河北衡水市棗強縣卻有著有這樣一位「名醫」,他手持「手術刀」卻從不醫人,一本本古籍卻能在他的巧手中獲得「新生」,他終日與古籍為伴,幾十年如一日為古籍「探病治療」,「毫米」與「千年」全在指尖……他就是古籍修復師陰秀根。

人患病則求診良醫,書有疾須尋覓良師,古籍修復即為古代典籍做治療,使其延壽,為後人的閱讀使用提供相應保障。古籍修復技藝,也一樣可以視之為一門絕學。當日上午,記者來到陰秀根的工作室「瑰寶齋」中,此時64歲的陰秀根正伏在工作檯上,手持放大鏡對一幅宋代畫作《秋江山水》進行著跨越千年的「體檢」。

「不遇良工,寧存故物」,是對修復師技藝的最高要求。「搶救修復這些瀕臨『死亡』的古籍前,必須仔細審查古籍的年代、裝幀形式、破損情況和紙張等,根據具體破損情況而制定修複方案。」陰秀根對自己要求極為嚴格,在古籍修複方面,他的技巧細膩多樣,經他手修復的古籍,必須保證做到「整舊如初」。

《秋江山水》畫卷被陰秀根慢慢撫平,其細心程度像是在擦拭一個正在哭泣孩子細嫩臉頰上的點點淚水,他用雙手度量畫卷的「身高、體重」,並仔細檢查它的「傷口」,確認「病症」為紙張破損。

圖為經過陰秀根修復後的畫作《群賢畢至圖》。 記者郎海江攝

「衝洗」是下一道工序。「古籍在流傳中的過程中紙張容易酸化,我們在修復前通常會將紙張置於水中,用弱鹼進行中和,弱化書頁的酸化程度。」只見陰秀根走到洗書臺,在容器中加入適量、淨化過的溫水,把畫卷慢慢放入水中靜置。

「揭紙、修補、衝洗、裝裱、全色……修補過程中的每一步都不能有一絲的馬虎」。陰秀根一邊介紹一邊將經歷過衝洗的「階段性手術成功」的這畫卷殘頁放到一旁晾乾,再拿出下一張。

陰秀根告訴記者,古籍的修復時長在於其破損程度,幾天到幾個月時間不等,但是無論時間長短,修復過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要小心翼翼。陰秀根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讓古老的文字、泛黃的紙張在歷史的長河中各美其美。

圖為陰秀根(左)與徒弟在對一幅破損的清雍正時期書法作品進行檢查。 記者翟一杉攝

陰秀根出生在一個藝術世家,其父陰金城是我國著名的本帖鑑定專家,曾任北京市文物公司慶雲堂經理、國家博物館館員、炎黃藝術館文物鑑定研究會委員等,與郭沫若、黃胄、趙樸初等著名文化名家交好。陰秀根受到父親薰陶,十幾歲便對古籍產生興趣。陰金城見狀,特地請到李英臣、楊立申、劉金濤等八位當時北京市琉璃廠的老藝人來指導陰秀根。

1979年,陰秀根開始接觸古籍善本修復這項特殊的工作。其間,曾與其父共同修復來自日本古籍名店雪江堂和淑德大學的大量古籍殘本,經二人之手這批古籍殘本被修復的完整如初,古色古香,頗得日本友人和名家讚譽,名震日本。

在過去的近四十年的時光中,陰秀根修復了宋、元、明、清以及現代諸多名家的上萬幅書畫作品,其中包括為國務院僑辦、北京飯店、中央辦公廳、北京展覽館等裝裱、修復了一批大型有極高價值的書畫作品,挽救了許多瀕臨毀損的書畫珍品,對書畫珍品、文物、碑拓等珍貴文物得以流傳千秋萬代起到了至關最要的作用。

圖為陰秀根修補古籍時所用的部分工具。 記者翟一杉攝

如今,為了傳承古籍修復技藝,近年來,陰秀根從基礎的「打漿糊」開始,手把手地向10餘個弟子傳授修復技法。在傳授技藝的過程中,陰秀根經常對徒弟們說:「古籍修復是一門需下深工夫的學問,沒有五至十年的苦心修煉,不可能成為一名『完美』的修復師。我們的工作就是給古籍『續命』,修一次至少要保古籍百年不衰,我們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子孫後代負責。」

「幹這行,路很窄,但卻會很長。修書就是修功德,自己當個修補手,把前人的經典傳下去,這是積德的事。幹這行的人雖然不多,可只要有紙在,就得有修復的人。」結束了一上午緊張的修復工作,陰秀根告訴記者,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從事修復古籍的工作,讓古籍中那些植根於歷史深處的印記更好地沿著中華民族血脈代代流傳下去。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古籍修復師:毫米與千年全在指間
    「補天之手、貫蝨之睛」,毫米與千年的歲月都在指尖上,他們與時光為敵,不讓古籍消失在時光長河中;又與時光為友,讓古書保持著時光流淌過的痕跡。古籍修復師54歲張丹玫、48歲趙啟東、36歲胡光耀,三位黑龍江省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師,為古籍「診斷治療」的醫者。
  • 古籍修復師「娘子軍」:紙漿補書機如「熬湯」
    武漢有歷史悠久的圖書館,有從事古籍保護工作的修復人員,近日,武漢晚報記者走訪了湖北省圖書館(簡稱「省圖」)和武漢市圖書館(簡稱「市圖」),有趣的是,目前武漢在職的古籍修復師們,是一支「娘子軍」。其中,市圖的賀琳還是古籍修複方面的省級和市級非遺傳承人。
  • 走進省圖,揭秘海南古籍修復師的工作日常
    邵陽 攝他,黃文鋒就是海南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室的主人是海南省圖書館唯一一位古籍修復師也是目前海南唯一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書醫」 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到海南省圖書館帶你走近古籍修復走近這位古籍修復師 古籍修復需要耐得住寂寞,修復一頁就要耗費數小時。 邵陽 攝一本古籍,記錄歷史,傳承文化。而時間的篆刻,也讓古籍「傷痕累累」。
  • 當湘圖古籍修復師開始上b站
    施文嵐 古籍修復專家湖南省專職古籍修復的人少,省圖書館的5位古籍修復師,從省圖1984年古籍修復組正式成立到如今,人數一直未變。全國公共圖書館界從事古籍修復的70歲左右或70歲以上的資深專家只有屈指可數的四五個,師玉祥老師是其中之一。
  • 修復師手札 | 從打糨糊到修完一冊完整古籍
    ,聽說國家圖書館培訓中心開辦的古籍修復培訓班正在招生,想著學習文獻學是該多了解些與古籍相關的東西,便和好友一起報了名,並「挪用」父親給我考駕照的錢交了修復班的學費。在修書之前,我們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首先是學習修復中心的規章制度,確保古籍藏品的安全;其次是學習古籍修復的原則及理念,清點書葉,填寫歷史文獻修復交接單;接下來學習書影拍攝,要拍攝修復前書影,包括封面、封底、書口、書脊、書首、書腳、細節等圖片;然後拆線、拆書皮、撤紙捻、編頁碼,利用書葉碎片提取纖維,製作纖維標本,在顯微鏡下觀察纖維形態,從而判斷紙張類型,測試書葉厚度及pH值;緊接著分析破損情況,填寫修復檔案
  • 國圖古籍修復師:第一課學習打漿糊 過敏是組病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雋輝/攝在古籍修復師李屹東和潘菲的帶領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七繞八繞才走到了隱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深處的古籍館文獻修復室。這是一個安靜的空間,說話都不自覺地降低音量。窗外,是北京冬季的陽光,室內,是年輕的修復師和他們手中有著千百年歷史的古籍。
  • 走進天一閣「古籍醫院」,13位修復師這樣「治病」
    跟隨王金玉的步伐走進修復工作室,看見不少修復師伏在兩米多長的案子上,一手握毛筆,小心翼翼蘸著糨糊,將薄如蟬翼的修復用紙填補到古籍書頁的孔洞裡。工作室裡除了修復師敲打平整裝訂古籍的聲音,還有偶爾從院子傳來的鳥鳴聲,顯得十分安靜。科班出身的資深修復師於美娜正在修復一套《湖峰王氏家譜》,共18冊。
  • 復旦大學探索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新模式:「師帶徒」形式進行古籍修復
    此次結業的第一期學員喻融有些激動,「在復旦大學傳習所五年多的學習中,有幸跟隨國內頂尖古籍修復大師趙嘉福先生和童芷珍先生,系統學習古籍修復、石刻傳拓、拓片裝裱,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磨練技藝,將所學與圖書館日常工作、專業碩士輔助培養相結合,為成為一名優秀的古籍修復工作者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 揭古籍修復師的日常:耐得住寂寞 每天都如履薄冰
    不過,如果你能看到他們工作時一絲不苟甚至物我兩忘的狀態,或許對這份神秘而特殊的工作會有個全新的認識,他們就是連接歷史與現代的「修書人」、為古籍「診斷治療」的「醫者」——古籍修復師。修復師向記者展示即將修復的一頁西夏文古籍,據估測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
  • 【報名】古籍修復師的日常工作有哪些?本周六,這場講座為你「揭秘」!
    7月25日(本周六),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將推出市級活動:「連結傳統與現代——古籍修復工作的日常」講座。
  • 「師帶徒」修古籍,復旦大學探索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新模式
    這是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以下簡稱「傳習所」)設立以來首次舉行結業儀式,並以專家座談和研討會形式,攜手學界和行業專家探討傳習所「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模式,共同推進古籍保護事業的健康發展。復旦大學傳習所成立五年以來,聘請了古籍修復、木版水印、書畫裝潢、鳥蟲篆刻等各方面導師,以「師帶徒」形式進行古籍修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
  • 這個5人團隊,是湖南古籍修復的最強力量
    一間不大的修復室,5個人的小隊伍,一人一張桌子,組成了湖南圖書館古籍修復組。這裡,是湖南古籍修復唯一的長期專門力量,也是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湖南傳習所。在古籍修復室裡,漿糊、毛筆、鉛錘、尺子、剪刀等這些看起來平淡無奇的工具,在修復師的指尖下,讓一張張殘損的書頁「枯木逢春」,「活」了起來。
  • 90後美女古籍修復師:堅持一生只做一件事
    孫婷婷 攝毛筆蘸漿糊、鑷子撕竹紙、手搓紙捻、蒸鍋蒸古籍……山東師範大學千佛山校區圖書館特藏研究部90後古籍修復師夏天妮,不停切換著手中的工具,對手中的破損古籍進行破洞修補、晾乾、壓平、打眼、裝訂等修復操作。。經過揭、拆、壓、包、訂的「手術」流程,300餘本「病書」在她手中「康復」。
  • 張士達先生古籍修復技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圖書館召開
    南京圖書館歷史文獻部副主任武心群,張士達先生的弟子(甘肅省圖書館師有寬,南京圖書館毛俊義,中山大學圖書館潘美娣,國家圖書館朱振彬、劉建明、劉峰,江西省圖書館溫柏秀,南京圖書館楊來京,南京大學圖書館邱曉剛),南京莫愁職業學校特級教師戴學彥,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修復科科長何謀忠,中山大學古籍修復傳習所導師助理肖曉梅,棲霞寺淨善法師,張士達先生的外孫女們以及來自全國各古籍保護單位的30餘名江蘇省古籍修復高級研習班的學員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 浙江書展現場︱十多道工序考細心 解碼古籍修復的秘密
    10月18日下午,浙江書展的書香寧波館裡,一場古籍修復體驗活動,吸引了許多觀眾。「今天我們體驗的是古籍修復十多個步驟裡的重點步驟——修復。」來自天一閣藏品修復部的修復師丁勝男非常耐心,手把手地現場教學。
  • 古籍修復師塗洪銘 巧手修補文化記憶
    古籍是先輩留給我們的財富,是中華文明的傳承和見證。然而,歲月的侵蝕讓它們的生命變得脆弱。那麼,這些變得破爛不堪的「重病號」,要如何治癒呢?近日,記者來到巴中市文物修復裝裱中心,帶您一探古籍修復的過程。
  • 讓稀碎的漢簡沉睡千年後復活,這技術什麼水平?
    這是一枚漢代竹簡,在沉睡千年後伸的第一個懶腰。沒想到吧,都皺巴成這樣了,竟然還能恢復大半,而漢簡上的文字清晰可見。江西南昌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官博@海昏侯 今天(18日)發布的這一幕,來自12月16日央視播出的首部古籍修復保護紀錄片《古書復活記》,第四集介紹了「簡牘復活」的故事。
  • 武大書醫守護古籍20餘萬冊 修復古籍要技藝更要熱愛
    【武大書醫守護古籍20餘萬冊 修復古籍要技藝更要熱愛】為古籍「問診」,查出「疑難雜症」,並進行「手術」,使其能夠正常供讀者翻閱——這是@武漢大學 圖書館6名修復師的日常工作。
  • 身患癌症兩次手術仍在復旦育新人,新中國第一代古籍修復專家趙嘉福...
    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修復師生涯中,趙嘉福帶領團隊搶修了大批飽含中華民族寶貴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的文獻資料,令眾多命懸一線的歷史文獻「起死回生」。 今天(8日)上午,上海圖書館為趙嘉福舉辦古籍修復從業六十周年座談會,「當時做這個工作,用上海話說,哪能想到會噶紅?過去是默默無聞的。怎麼堅持60年?可能今天說起來有些落伍,那就是『幹一行,愛一行』。
  • 圖書館裡的「書朗中」:治癒系古籍修復視頻
    圖書館裡的「書朗中」:治癒系古籍修復視頻 video 古籍修復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