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古籍修復師的日常:耐得住寂寞 每天都如履薄冰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劉建明正在指導徒弟裝幀古籍。

  本文攝影 王偉偉

  編者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近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越來越高漲,從國學熱到戲曲進校園,從《中國詩詞大會》熱播到各類文化綜藝節目的跟進,深埋在血脈裡的傳統基因被各式各樣的文化形式喚醒。

  今年年初,中辦、國辦下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旨在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主要內容涵蓋戲曲、書法、高雅藝術、文化典籍、非遺、傳統曆法、醫藥、文物、中國園林等多個領域。從本期開始,文化綜藝版面將推出《傳承之美》欄目,深入挖掘文化傳承中的那些人和事,重新發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傾聽傳統文化在當下社會中傳承與創新中的故事。敬請讀者關注。

  從早八點半到下午五點,準時上下班,全年如此,無一例外。對於工作壓力較大的一線城市來說,這樣的工作時間是不是有種羨煞旁人的感覺。不過,如果你能看到他們工作時一絲不苟甚至物我兩忘的狀態,或許對這份神秘而特殊的工作會有個全新的認識,他們就是連接歷史與現代的「修書人」、為古籍「診斷治療」的「醫者」——古籍修復師。

  2月27日,北京的春天來得有些早,溫暖的陽光透過古樸而明亮的茶色玻璃窗灑落在國家圖書館幽靜的長廊內,沿著蜿蜒曲回的廊道,記者終於在這座亞洲最大的圖書館一層拐角處找到了修復師們的工作地——國圖古籍館文獻修復室。

修復師向記者展示即將修復的一頁西夏文古籍,據估測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

  「國手」老師傅:

  所謂「匠心」不過一個「真」字

  「這是絮化比較嚴重的一本,機器修復不了,只能手工一點點地揭,用我們的行話叫揭書頁。」修復師李英一邊目不轉睛地盯著手中粘黏在一起的書頁一邊向記者介紹,「幹我們這行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心要靜,否則稍不耐心就把文物損壞了,工作了三十五年,每一天都是如履薄冰。」

  聽著李英的介紹,記者不由自主地屏氣凝神,生怕一個不注意會給眼前這本百年前的古書造成損傷。李英正在修復的是清乾隆藏書「天祿琳琅」,這套藏書總共291部,破損嚴重的有300多冊,經專家鑑定這套書成書於元代。

  「有一冊已經變成『書磚』,都粘在一起,就要經過蒸、揭等步驟。有經驗的修復師就會修復一些難度比較大的,比如我手中的這本大概每天只能修兩頁。」有時候遇到絮化程度高的古籍,還會因書絮中的細菌引起皮膚過敏。「當時滿臉起大包,過了很長時間才消。」提起2003年的一次過敏經歷,李英仍覺得心有餘悸。

  因為修復工作的特殊性,每到下午五點文獻修復室便準時布防,所有人必須結束工作。與多數行業要求快相比,修古籍則是個慢工出細活的事。

  和古籍相伴三十餘載「慢時光」的還有另一位修復師——劉建明,他們都是古籍館文獻修復室的「寶貝」,在館裡19位修復師中,老同志有近一半,但隨著近幾年退休的人越來越多,古籍修復面臨著傳承的緊迫任務。

  「手工技藝都有師徒傳授的問題,以前師傅會留一手,現在是老師,會100%教給學生。」被評為「全國技術能手」的劉建明除了在館裡帶徒弟還經常出去給高校和其他修復機構講課。

  談到時下熱議的工匠精神,劉建明想起了自己的師傅——「國手」李士達老先生,「雖然師傅已經走了20多年,但他們那代人身上執著與認真的態度對我影響特別大。比如他會為了找一張更合適的書紙花費三五天的時間,師傅補過的書你基本看不出補過的痕跡。要我理解什麼是『匠心』,不過一個『真』字。」

  和老一代師傅相比,劉建明覺得自己這一代人更注重創新。記得十幾年前自己修過一套《西夏說法圖》,因為是從民間收購而來,所以毀壞得比較嚴重。按照以前的方法,書中每一個碎片都要裝在一個口袋裡,掛上去,看起來非常不美觀。後來劉建明自創了一個方法叫——挖鑲法(大致是在書袋內墊一塊紙,按照碎片的形狀再另一張紙上裁剪好再補回去。)這樣的補法既美觀又便於翻閱。

  談到近幾年新來的年輕人,劉建明很是讚不絕口,「雖然手工技藝憑的是經驗,沒幾年功夫不行。但現在的年輕人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更強,並且他們都受過專業的學科訓練,知識結構也更加完整,畢竟修復工作是一門綜合技藝。」

  80後「海歸」:

  秀得了英文,修得了古籍

  候鬱然算是年輕人中比較有資歷的一位。「記得6年前剛進館時,師傅先讓我學做『新裝』,就是模擬一本古籍的樣子,學著訂線、折書頁、上封皮。等做書的過程都上手了,然後再學怎麼補。隨著接觸越深,會發現可操作的地方越多,視野也越來越開闊。」

  不過,除了一般性修復工作,候鬱然有著自己的優勢——對西文善本的修復,這得益於自己的一段留學經歷。在中央美院美術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畢業後,候鬱然選擇到英國倫敦繼續深造,學習紙製品修復。

  「國外的學科建設相對比較系統,也較為嚴謹,但修復的原則和手法與國內差異不大。修復行業側重的是技藝傳承,因此也都是採用師帶徒這樣的模式。不過在國內遇到問題你可以隨時問,在國外就只能在課上把問題解決,不然你就要等到下節課了。」

  除了像候鬱然這樣的「海歸」,這裡的年輕人都受過專業的學術訓練,大部分擁有碩士學歷,他們一方面跟師傅學,一方面把自己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用到工作中,比如用顯微鏡分析紙張纖維,用化學分析看顏料成分,這在以前做不到的,也是年輕人的優勢。

  一位剛來不久的修復師說:「我覺得修書的人不能只是一個匠人,而要有一定的美學修養。比如配色,如果有美術基礎的話,對顏料的了解、配色、還原肯定更好一些。」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副主任王雁行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的時候,全國古籍修復人員不足百人,但如今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專業人員已經超過千人。」據統計,全國有8500多人參加過短期的古籍修復技術培訓,中國社科院、天津師範大學、中山大學等高等院校開設了古籍修複本碩專業,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入這個行業。

  「之所以選擇回國修復古籍,不僅僅是因為專業對口,還是覺得自己適合併喜歡這份職業。單位在招人的時候也希望是一個雙向選擇的結果。因為只有熱愛才會堅守。」候鬱然對記者說。

用於裝幀古籍的各類書線。

  幾代人的堅守:

  搭起一條從過去通往未來的橋

  古籍修復師幾代人的堅守,是為了將我們祖輩優秀的文化傳承下來,並能夠為現代生活服務。其中包括當古籍完成修復後,通過高清掃描進行數位化,提供給社會各界觀覽。用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的話來說,「數位化是保護古籍最快、最經濟的辦法。一部書只有化身千百部書,才能保存下來。」

  今年恰逢「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十周年,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建立古籍數字資源庫,應用現代技術加強古籍數位化和縮微工作。2月28日,國家圖書館與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浙江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聯合在線發布古籍數字資源,免費服務大眾閱覽和學術研究。加上此前已發布的資源,總量已達到2.4萬部,相當於6部《四庫全書》的總量。

  在修復師劉建明的記憶中,自己接觸過的古籍中被廣泛應用的當屬《本草綱目》,這本古老的醫藥學著作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13年,國家圖書館編纂出版了《釣魚島文獻圖籍錄》,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並對文獻成書背景、版本項、著者情況以及所涉釣魚島相關內容等進行簡要說明,旨在客觀、準確呈現文獻所記釣魚島及釣魚島問題概貌。據劉建明回憶,其中一些古圖就出自古籍文獻中心的輿圖組,這也是古籍被應用於外交的一個例子。

  隨著古籍數位化的推進,一些遺失海外的珍貴古籍也得以回歸。「比如和法國籤了相關協議以後,去年全部法藏《敦煌遺書》以高清數位化形式實現了回歸。王雁行說。

相關焦點

  • 古籍修復師:毫米與千年全在指間
    A給古書「治病」一件耐得住寂寞的事兒修復古籍是個寂寞活兒,最重要的是心靜。見到張丹玫時,她正聚精會神地給一頁清代的佛經「揭膠」。張丹玫手中的這頁古籍因為時間久遠,粘得太牢固,每次揭膠都需要先噴一點水,靜置幾分種,再用細針一毫米一毫米地揭。「我們仨都是慢性子,這活兒磨性格啊!」來自古籍修復世家的趙啟東笑呵呵地說,他母親就是省圖古籍修復室退休的職工,每次回家,老太太重複最多的話是「幹活兒得心靜!」慢工出細活。
  • 走進省圖,揭秘海南古籍修復師的工作日常
    邵陽 攝他,黃文鋒就是海南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室的主人是海南省圖書館唯一一位古籍修復師也是目前海南唯一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書醫」 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到海南省圖書館帶你走近古籍修復走近這位古籍修復師 古籍修復需要耐得住寂寞,修復一頁就要耗費數小時。 邵陽 攝一本古籍,記錄歷史,傳承文化。而時間的篆刻,也讓古籍「傷痕累累」。
  • 當湘圖古籍修復師開始上b站
    末了,施文嵐女士拿著修復古籍的毛筆指了指師玉祥先生,補充一句:「他很厲害的。」師玉祥 古籍修復專家師玉祥先生確實很厲害。高齡考到駕照不是他常拿出來說的點。當然,以上兩點的厲害都只是師玉祥先生的業餘。本職工作為古籍修復專家的他,在那些邊角之外,兢兢業業數十年如一日的專業度最令人敬佩。 這一點,不止坐在他旁邊工位的施文嵐女士,整個湖南圖書館的人都知道。
  • 修復師手札 | 從打糨糊到修完一冊完整古籍
    ,聽說國家圖書館培訓中心開辦的古籍修復培訓班正在招生,想著學習文獻學是該多了解些與古籍相關的東西,便和好友一起報了名,並「挪用」父親給我考駕照的錢交了修復班的學費。這是明代周嘉胄在《裝潢志》裡對修復師的要求。也就是說,作為一名優秀的修復師,不光要有高超的修復技藝,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說起細心,又讓我想起了那次修復過程中因不夠細心而返工的「慘痛」教訓。古籍修復過程中,在修補書葉之前,需要仔細觀察書葉的簾紋,確保補紙與書葉的簾紋方向一致,如果簾紋方向不一致,會導致紙張收縮不一致,補紙容易起皺。
  • 耐得住寂寞,是一個人頂級的修養
    首先請學會做個耐得住寂寞的人!03耐得住寂寞,才能升華自我能夠享受孤獨,耐得住寂寞,是一個人高級的修養。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華,熬得住孤獨方能等到花開。怪不得好長時間都沒聯繫過了,原來她也是在練毛筆字呢。我讚嘆道:「真是優秀的女人、優秀的家庭啊!」在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今天能靜下心來讀書練字,真是難得!我很佩服好友能有這樣一份靜氣。能耐得住寂寞升華自己的勇氣。
  • 成大事者就得耐得住寂寞
    成大事者就得耐得住寂寞!這個不是一個概率性的可商談的實踐,而是基於前提的先決條件。當然,對於一些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也許另當別論。不過,如果沒有條件作為前提的話,這些含著金鑰匙的人能否守住自己的祖上留下的財富也是個未知數。
  • 真正的學霸,都是能夠耐得住寂寞的人!
    真正的學霸,絕對是能夠耐得住寂寞的高手!定力!沒有這份定力,也絕對不能夠成就一位學霸!個人觀點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而且還是想得極深,已入其味了!多說二分,還是少說了呢!學校的老師們,教不了學生們~定力!就像是我前文所說的清華學子一樣,那個學子回家後,就是往房間裡一鑽,除了方便以外。絕不出門一步!每天都是搞數學難題,並且引以為樂。有沒有同學們找過他?有過!有沒有父母讓他一起吃飯?有過!有沒有逢年過節的親戚們應酬?有過!
  • 國圖古籍修復師:第一課學習打漿糊 過敏是組病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雋輝/攝在古籍修復師李屹東和潘菲的帶領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七繞八繞才走到了隱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深處的古籍館文獻修復室。這是一個安靜的空間,說話都不自覺地降低音量。窗外,是北京冬季的陽光,室內,是年輕的修復師和他們手中有著千百年歷史的古籍。
  • 古籍修復師「娘子軍」:紙漿補書機如「熬湯」
    市圖現有3名古籍修復師,資歷最深的賀琳53歲,1986年就開始接觸古籍修復工作,也是武漢市唯一的古籍修復項目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賀琳有兩個同事,49歲的彭玉華從1989年開始從事古籍修復工作,也有近30年的經驗。這幾年新加入的修復師是楊明麗。
  • 棗強古籍修復師陰秀根:毫米中「復活」歷史千年
    陰秀根供圖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郎海江、翟一杉)塵封的文字、古老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少古籍已經變得支離破碎、千瘡百孔……而在河北衡水市棗強縣卻有著有這樣一位「名醫」,他手持「手術刀」卻從不醫人,一本本古籍卻能在他的巧手中獲得「新生」,他終日與古籍為伴,幾十年如一日為古籍「探病治療」,「毫米」與「千年」全在指尖……他就是古籍修復師陰秀根。
  • 古籍修復師塗洪銘 巧手修補文化記憶
    古籍是先輩留給我們的財富,是中華文明的傳承和見證。然而,歲月的侵蝕讓它們的生命變得脆弱。那麼,這些變得破爛不堪的「重病號」,要如何治癒呢?近日,記者來到巴中市文物修復裝裱中心,帶您一探古籍修復的過程。
  • 復旦大學探索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新模式:「師帶徒」形式進行古籍修復
    此次結業的第一期學員喻融有些激動,「在復旦大學傳習所五年多的學習中,有幸跟隨國內頂尖古籍修復大師趙嘉福先生和童芷珍先生,系統學習古籍修復、石刻傳拓、拓片裝裱,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磨練技藝,將所學與圖書館日常工作、專業碩士輔助培養相結合,為成為一名優秀的古籍修復工作者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 武大「書醫」為古籍「問診」 修復1本書花8個月 1天只能展揭1葉
    文化武漢【武大「書醫」為古籍「問診」 修復1本書花8個月 1天只能展揭1葉】10月13日,記者獲悉,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舉辦的「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近日落幕,@武漢大學 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完成修復的古籍——館藏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南菁書院刊《皇清經解續編》本《穀梁補註》獲優秀獎。
  • 真正高層次的女人,守得住繁華,也耐得住寂寞
    只有耐得住寂寞的女人,才能成為優秀的女人,她們經歷過寒冬的摧殘,也享受過陽光的照耀,無論在什麼樣的地方,她們都能綻放自己的美麗。相信每個女人都想活得漂亮,活成別人眼裡人人羨慕的模樣,然而現實卻是,大多數女人都活得很浮躁,安不下那顆躁動不安的心,既耐不住寂寞,也守不住繁華。
  • 【報名】古籍修復師的日常工作有哪些?本周六,這場講座為你「揭秘」!
    7月25日(本周六),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將推出市級活動:「連結傳統與現代——古籍修復工作的日常」講座。
  • 走進天一閣「古籍醫院」,13位修復師這樣「治病」
    跟隨王金玉的步伐走進修復工作室,看見不少修復師伏在兩米多長的案子上,一手握毛筆,小心翼翼蘸著糨糊,將薄如蟬翼的修復用紙填補到古籍書頁的孔洞裡。工作室裡除了修復師敲打平整裝訂古籍的聲音,還有偶爾從院子傳來的鳥鳴聲,顯得十分安靜。科班出身的資深修復師於美娜正在修復一套《湖峰王氏家譜》,共18冊。
  • 90後美女古籍修復師:堅持一生只做一件事
    夏天妮每天都要先做漿糊備用,漿糊需攪拌30分鐘。孫婷婷 攝毛筆蘸漿糊、鑷子撕竹紙、手搓紙捻、蒸鍋蒸古籍……山東師範大學千佛山校區圖書館特藏研究部90後古籍修復師夏天妮,不停切換著手中的工具,對手中的破損古籍進行破洞修補、晾乾、壓平、打眼、裝訂等修復操作。。經過揭、拆、壓、包、訂的「手術」流程,300餘本「病書」在她手中「康復」。
  • 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華,網友:怎麼度過疫情,就怎麼度過一生
    以前我們總想著休息放假,現在突然沒有了約束,在這個漫長的假期,把很多人的生活攪得一塌糊塗,就像積木,輕輕一碰就散了架。寂寞雖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孤苦,卻也有一葉孤舟,獨釣寒江雪的大美樂趣。人生,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若是人生跌入低谷,流於寂寞,倒不如與寂寞為伴,靜靜等待。
  • 教師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這樣才會幸福感,這話說得好
    當教師幾十年,聽領導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教師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這樣才會幸福感。」剛聽到這句話的時候確實很反感,為什麼當教師的就必須一生清貧,還要耐得住寂寞呢?為什麼只有這樣教師才會有幸福感呢?教師的工資不高,要想成為老教師領取高工資,就必須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時間在一點點推移,工資也會一點點增長,工資增長的過程是漫長的,若一個人不熱愛教育這個行業,不喜歡教師這個工作,就無法守得住清貧。很多教師的工作環境都比較差,不是在交通不便的鄉鎮,就是在離縣城較遠的偏僻鄉村,這些地方的除了學校之外很少有個像樣的超市,至於可以吃喝玩樂的娛樂場所更是少得可憐。
  • 中國汽車人需要耐得住寂寞
    事實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有一個過程的。當今中國汽車要想跟國際徹底接軌,卡車還需要10到15年的時間,從轎車體系來講,我們認為還需要20年時間或者是更長的時間。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應該逐漸培養我們自己的體系,同時培育一個與之相適應的人才體系。因此,當今的汽車人,應該是耐得住寂寞的一代汽車人,而不應該是躁動的一代汽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