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鄉愁】
作者:沈大龍(中共安徽省繁昌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開秧門,是江南人家千百年沿襲下來的習俗。
早在清明前後,農家就已經忙開了。將頭年優選的稻種倒入舴盆,用清水浸泡,叫作浸種。待稻種吸水脹飽,起水倒入事先挖好的土坑,淋透溫水,上面覆蓋一層厚厚的稻草。農人聰明,這是利用地溫使稻種發芽,叫作催芽。兩三天後,揭開稻草,土坑裡冒出一股熱氣,稻種已露出芽嘴。露芽的稻種被均勻地撒到秧田,開啟了新的生命。
暮春插秧忙 新華社發
秧田做成一畦一畦的,田泥要做細做勻,更要攤平整,不然撒下的谷種高的缺水乾死,低的缺氧淹死。一畦秧田約一米來寬,便於人們拔除雜草,進行田間管理。
沐浴春光春雨,施幾遍農家肥,露出葉尖的幼苗得以茁壯生長。約經過一個月,秧苗長到一拳加翹起來的大拇指高,也就到了開秧門的日子。
穀雨過後,選定晴好的吉日。清早,村莊籠著一層薄霧,村民們懷著喜悅的心情湧向田頭,點燃爆竹,高聲呼喊:「開秧門囉!」
人們紛紛挽起褲腿,興高採烈地踏入青油油的秧田,激起了一片片水花。乍暖還寒,田水冰冷,但心頭的喜悅還是驅走了寒意。待第一把秧苗被拔起,歡聲笑語中,秧門也就開了。
拔秧有學問。農人坐在秧凳上,左右開弓雙手拔秧,再將兩手的秧苗合攏、豎直、放鬆,使秧根齊落在泥面上,右手一把攥著,上下擺弄,濯去根泥。濯泥時,用勁要適度:勁大了,會濺起泥水;勁小了,又濯不走泥,根須不易扯開。
拔秧時凳左側放著浸水後的稻草,結實有韌勁。右手濯泥的同時,左手抽一根稻草橫在手掌,待右手將秧苗交到左手,草頭繞秧苗腰部一周,打結拽緊,就紮成秧把,輕輕往身後一丟。秧把結要紮成鬆緊有度的活結,插秧時只要拽一下草頭,秧把就能散開。秧技好的農人,秧把容易打開,秧苗整齊清爽,根須乾淨不纏繞,插秧時順手順心。
待所拔秧苗夠栽插一天的數量後,大家就停了下來,將秧把拎到田埂上,瀝水碼放在秧夾裡,挑往不遠處的大田栽插。在農人的百般呵護下,那些秧苗仿佛一個個待嫁的姑娘,迎著春風奔向屬於自己的一方新天地。
到了犁耙好的大田,眾人都不肯輕易搶先下田,而是相互謙讓一番,推舉插秧能手也就是「秧師」先下田插秧,隨後大家才擺開陣式,你追我趕不甘落後。「退步原來是向前」,插得快的往後退得也快,插得慢的反而落在前頭,且往往遭到合圍,被左右插好的秧苗關進去,人們稱之為「關雞籠」。為了不被「關雞籠」而感到丟臉,插得慢的人便將自己的趟位讓給插秧快的人,這叫「讓趟」。
開秧門是件喜事,當然要講一些規矩。甩秧時,一定得看準地方,切不可甩到插秧人的身上,也不能從人的頭頂上甩過;傳秧時,一人先將秧把丟在田裡,另一人去拿,不得用手直接去接。若哪個人被甩中,俗稱「中秧」,意為遭殃,會被認為不吉利。待到栽插結束,若有多餘的秧苗,也不會隨便甩掉,而是集中栽在角落裡或丟進水塘。
每當開秧門時,常聽到布穀鳥的叫聲——「阿公阿婆,割麥插棵」,仿佛天上來音,叮囑天下蒼生不誤農時,抓緊春種。這其中,凝結著多少農家對好年景的祈盼和夢想啊!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09日 05版)
[ 責編:王宏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