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山深處,苗嶺之中,半山文化,「非遺」蘊藏:成片的古石梯田是這裡最獨特的風景。
春夏交接,正是育苗插秧的好時節,在歷經漫長的等待後,5月30日,苗疆半山古梯田終於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開秧門」儀式,這場儀式因著濃鬱的苗家風情和獨特的非遺底蘊,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朋友到來!
接下來,九妹邀你一起跟著我們走進貴州黃平縣重安鎮的半山苗寨,一起去體驗這場神聖的祈福儀式……
貴州,「地無三尺平」,卻衍生了燦爛的稻田文化,在這裡世代生存的民族用極高的智慧創造了梯田文明。
半山苗寨在苗語裡是「山中叢林裡的寨子」,位於黃平縣重安鎮東北部9公裡處,與世界第一革寨——楓香革寨相臨。
這裡擁有一片淨土——半山千年古石梯田。
半山苗寨的千年古梯田群規模宏大,苗族人幾百年來在這裡世代耕耘,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種田豐食生活。
半山村人才輩出,曾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的著名蘆笙和木葉演奏家東丹幹就是半山人。
《苗族古歌》裡有傳唱什麼時候撒種、什麼時候插秧、什麼時候收割的古稻……苗族人就是按照祖宗留下來的祖訓一代又一代的傳統習慣來種水稻,水稻養活了苗人,苗人對稻穀的依戀尊敬逐漸形成了禮儀、祭祀活動以及節日活動。
遠古時期,半山村的苗族先人原生活在黃河和長江中下遊一帶。後來,苗族的祖先蚩尤與黃帝爆發了激烈的戰爭,蚩尤戰敗,苗族被逐出中原。從此,半山村的先祖開始了艱辛的遷徙。
大約在800年前,他們攜老扶幼來到貴州黃平縣清水江畔馬鞍山下東麓的翁坪鄉楊家村定居,後來楊包九翻越小冷坪來到半山打獵,看到山下一片片被明朝屯兵過後遺下的一大片良田好土,心裡十分惋惜,於是才決定到半山居住下來。
目前楊氏家族在這裡生活已有18代的歷史,全村苗胞在村裡沿襲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生息繁衍生活,並在與世無爭中,一代又一代男女把這裡開闢成了如今這個美麗的原生態家園。
半山民族風情濃鬱、歷史文化悠久,不僅有濃厚的民族文化,還有獨特的自然風光。
半山千年古石梯田規模龐大,層次分明,鱗次櫛比,把水土保持和維繫生態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和煦的春日裡,置身於大山與梯田之間,你可以領略到古代農耕文化和樸素的稻作文明相互交融的氣息。
清晨或傍晚,信步走在古都的寨道上,你仿佛進入一個原生態的古老村落,此時民居在嫋嫋炊煙的襯託和苗族酒歌的伴隨下,更顯現出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優美畫卷。
半山村苗族文化豐富燦爛,風情濃鬱,節日眾多,歌舞多姿多彩,服飾精美豔麗,銀飾工藝精湛,而且這裡群眾特別好客,常以自釀米酒招待賓客,賓主相聚,常常是一醉方休。
「傳統古稻,遵循古法種植,自然生長。」
黃平縣苗歌協會會長楊華介紹,苗族祖先尊崇萬物法則,認為萬物生長應當順其自然,講究自然生長規律,因此,半山的古稻種植講究:「不施一顆化肥,不打一滴農藥,水稻栽種下去,自然管理,全憑結果。」
2019年,緣著獨特的栽培技術和與自然生態和諧相處的梯田文化,半山苗寨的「苗族稻作習俗」被列入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半山的稻米也由此成為全國唯一一款非遺大米!
古梯田種植古稻,千百年的朝夕相伴,使得半山的每一塊泥土都散發古稻的芬芳,每一顆穀物都包含自然萬物。
半山古梯田除了種植苗疆能留種的古稻外,還盛產營養豐富的生態有機古稻——紅米和黑糯米。
紅米中富含的紅麴黴素K、維生素ABE群、鋅、鐵、硒等微量元素含量比普通稻(白)米高0.5~3倍。
21世紀以來,通過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已經初步證明黑糯米、紅米等特種稻米具有清除自由基、延緩衰老、改善缺鐵性貧血、有效舒緩疲勞、精神不振和失眠等症狀等多種生理功能。
紅米的微量元素與其紅色素成正比,而且經常食用還有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的功效。
所以紅米對中老年降三高、健脾、抗衰老,兒童增高、長智有益,女性補血養顏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今年的希望已經種下,讓我們一起期待金秋的豐收!
最後再來跟九妹回顧一下半山苗族同胞們歡度豐收節的場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