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 通訊:為農村孩子免費配眼鏡 這個洋老師很用心
新華社記者董越 郭雅格
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大男孩,為了讓中國農村的近視孩子免費戴上眼鏡,近7年來不斷想方設法。他的中文名字叫魏文杰,2010年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就前往中國雲南農村進行為期兩年的支教。正是這一段經歷,讓他的心與中國孩子的心連在一起。
說起與中國的緣分,現年28歲的魏文杰有些興奮。他說他從大學時期開始學習漢語,「我真的愛上了漢語,愛上了中國文化」。
2008年,魏文杰通過大學一個來中國學習的短期項目第一次來到中國。正是這次中國行,讓他親身體驗了中國文化,親眼目睹了中國經濟社會正在發生的變化,並影響到他兩年後的決定。
2010年,經濟學專業的魏文杰本科畢業後,沒有選擇進入金融行業,而是踏上了前往雲南鄉村的旅程,與其他志願者一道成為「為中國教書」項目的一名支教老師。
雲南豐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景觀讓魏文杰大開眼界。從滄源的「摸你黑」狂歡節,到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從怒江風光到水牛拉犁,「這裡的所見所聞對我來說是全新的,確實很棒!」魏文杰回憶道。
在雲南支教的日子並非總是無憂無慮。由於中美教育體系存在差異,魏文杰起初並不適應。
「當地老師在這裡教書多年,他們會說方言,也了解孩子們的家庭。他們懂得如何考試,有各種方法來敦促孩子們好好學習,」魏文杰說。相比之下,這個外國教書匠既不會說方言,對當地文化也知之甚少,英語是他唯一的優勢。
但作為鄉村裡少有的洋面孔,他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他也試著去了解這些孩子,到學生家裡串串門,和家長們聊聊天。「這很難,但卻很值得,」魏文杰說。
然而,就在教學漸入佳境時,另一個問題出現了。魏文杰和其他支教的志願者們發現,很多學生眯著眼睛使勁兒瞅黑板,但還是看不清。
「我們意識到學生的視力有問題,」魏文杰說,「於是我們複印筆記,讓孩子們到教室前排抄寫筆記,或者讓他們借閱小夥伴們的筆記,但這些終歸不是長久之計。」
「我們在這裡只待兩年,但我希望能為孩子們留下點什麼,用來幫助他們未來的生活。」於是,為近視的農村孩子配一副眼鏡,成了魏文杰的新目標。
魏文杰和志願者們的這個想法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拿著湊來的錢,他們在當地3所學校開展了公益配鏡活動,第一年共捐獻了331副眼鏡。
在這一過程中,魏文杰和志願者們發現,孩子們的視力問題遠比他們想像的嚴重。「我們做了一些調查,發現整個雲南乃至全國,很多學生都存在視力問題」。但是很多農村孩子卻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及時戴上合適的近視眼鏡。
於是,魏文杰和志願者們決定通過公益組織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他們的行動得到了多方支持,通過公益眾籌和家庭捐款,免費配鏡活動得以持續進行。
2015年,魏文杰及其朋友在北京成立了公益企業,引入買一捐一的模式,通過在大城市賣墨鏡,為農村孩子籌集配鏡資金,讓普通消費者也成為這項公益活動的一員。
如今,這支公益團隊已有200多人。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他們已在雲南337所農村學校進行了18萬人次的視力篩查,讓1.9萬名農村孩子免費戴上了眼鏡。
「你看,孩子們多開心!」魏文杰展示著孩子們戴眼鏡的照片,笑著說道。
回顧在中國的經歷,魏文杰感慨頗深:「中國經濟和社會都在迅速發展,每個人探索新想法,充滿著蓬勃朝氣。」
「我願參與其中,共同書寫中國故事,」魏文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