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樓主
最近央視放出大招,《主持人大賽》平地一聲驚雷,推出後就圈粉無數。獲得好評的核心是「專業」,而另一大原因是節奏快!
每個參賽選手有三分鐘事先準備好的自我介紹,然後就是抽選一道隨機題,題目展示後,三秒就要開始一段90秒的即興考核,評論區有人講:「看這綜藝,彈幕都不敢發,生怕暴露了自己的三歲文憑」、「321,倒數三秒,人家一篇滿分作文就出來了,我題目還沒審完」。
那如何獲得快速臨場反應能力?我們又將如何搭建自己的快速反應系統?
反應快的背後需要知識的支撐
我們上學的時候就有一類人,老師一提問,立馬就能答上來,他們俗稱「學霸」,從來沒有卡殼。
工作以後,身邊同事會說:「我說這個事並不是針對誰或是批評誰。就是大家多注意一下,那句話叫什麼來著?」這時候,就會有人冒出一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對對!還是小王懂我。」
這種快速臨場反應以強大的知識儲備為基礎,懂得多自然就能說得多。
經濟學者薛兆豐,在《奇葩說》現場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聯繫到經濟學,用經濟學的角度去分析,憑得就是豐富的經濟學知識。
比如,你跟領導、同事聊天,領導突然問:「你對XX家的產品怎麼看?」你不了解,也就無從談起。我的大學老師就說過:「卓越就是你知道的永遠比別人多一點點。」
很多時候,我們生活中的快速反應並不需要多少技巧,只要你懂得足夠多。
臨場反應有技巧
主持人汪涵是公認的情商高、反應快,有人曾在節目中問他:「涵哥,為什麼你的主持功力那麼深,臨場反應能力那麼強?真羨慕你有這種天賦。」
汪涵的回應是:
「很多人以為我是憑空變成這樣的,其實我背地裡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我大概從十幾二十年前,就從來沒有進過練歌房,我也從來沒有去泡過吧。天天躲在家裡不斷地看書,而且經常是從夜裡九點看到早上七點。我還會把我認為最好的句子,或者是最感動我的一些思想,不斷地在自己內心咀嚼。有的時候我甚至還對著鏡子去重複練習,就是為了自己在說的時候更加自然。」
汪涵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思維反應快並非天生,而是依靠後天積累與鍛鍊。
有一次我參加部門會議,營銷總裁忽然讓大家針對昨天培訓的「營銷中心精神」進行一下分享。
這就是一道即興演講題,場面話不得不講。剛好,我學習過此類即興演講有哪些思路,於是,我就按照一個「變化」,一個「不變」,一個「具體點」,最後「展望未來」的邏輯組織語言,獲得了領導的高度讚賞。
我們營銷精神的關鍵詞是「立志、專業、超越」,其中「超越」剛好暗合「變化」。於是,我的分享大意是:
變化:
我工作的這一年,我們部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我只看到了我們的變化,昨天聽了大家的分享才發現,其它部門也在不斷變化、超越。
不變:
而在這些變化中,我感受到了我們營銷人不變的樂觀、激情。有人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我們公司今年雖然面臨諸多困境,但我們從未退縮。
具體點:
昨天表彰,優秀員工的獎品是一本書,這份禮物價格低但價值高。倘若,每個人發兩百塊錢、一千塊錢,可能吃頓飯就沒了,能留下什麼呢?我們總監曾問過我們:「假如給你們十萬塊錢,你們用來做什麼?」我們大部分同事的回答都是用來投資自己,讓自己更快地成長。一本書就是對個人成長的投資,當我們成長,不斷「超越」自己之後,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兩百元、兩千元、兩萬元。
展望未來:
我們營銷人要保有這份精神,懷有激情,不斷成長,努力超越,現在的成績就是未來工作的最低標準。
凡事皆有套路,上學的時候,我們解數學題知道要背各種解題公式,工作之後,溝通、做事為什麼不總結其中的技巧呢?
我們如何搭建自己的快速反應系統?
要做到臨場反應快如閃電,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搭建自己的快速反應系統:
1)增加知識儲備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當你了解得多了,自然思維就可以拓展得更遠。蒲松齡靠聽故事就能編寫一本《聊齋》,澡堂裡聽聽閒人說客,論古今,講新聞,說不定也能積攢不少拿來即用的案例。
再厲害的槍法也需要彈藥支撐。
2)練習思維模式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刻意練習》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就需要有目的地反覆練習。
考雅思的同學都知道,雅思口語有一道即興的個人陳述題:考官給考生一個話題卡片,考生有一分鐘的準備時間,然後需就此話題進行1到2分鐘的陳述。
面對這種題型的備考方案就是每天找兩個話題,讓自己圍繞話題進行兩分鐘陳述,直到將考試中的「即興」變為「有所準備」。
其實,講話也有很多套路,比如面對尷尬話題可以自嘲,即興演講可以講「變化+不變+具體點+展望」,講故事可以按「衝突+解決方案+結果」來敘述。
劍有劍招,刀有刀法,按套路練熟了,實戰中才能隨機應變。
3)自我進化升級
阿爾法狗在圍棋人機大戰中勝出的關鍵就是它可以進化,讓兩臺電腦互相下棋,就可以讓它的算法不斷進化,升級出更多的套路。
我們在看《主持人大賽》時,就可以從各個參賽者演講中總結出背後的邏輯思維,而這些思維模式完全可以為我所用。
再比如平常開會誰發言特別好,誰現場反應很快,那他們的回答背後有什麼邏輯?當我們剖絲撥繭時,就能發現背後的一套通用邏輯,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