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remix教育編輯部 remix計劃
可能很多人會對這所隱藏的寶藏學校感到陌生,但關注新聞與傳播學的人肯定知道它的名字,它就是暨南大學。
01
▶ 為什麼是華語媒體「黃埔軍校」?
(暨南大學校門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號@暨南大學)
暨南大學的新聞與傳播學院美譽很多——「全國三大新聞院系之一」、「華南新聞最高學府」、「廣東媒體後花園」、華語媒體「黃埔軍校」。
本身實力不容小覷。
在最近一次的教育部學科評估中,暨南大學的新聞傳播學科與清華大學、上海交大、武漢大學並列第五。
(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
在全國眾多新聞學院中,暨南大學到底憑藉什麼從一眾211高校中脫穎而出,超越許多985名校,躋身前八?
從歷史上看,暨大新聞學院的歷史十分悠久。
暨南大學是中國建校最早的現代大學之一,1906年建校,到現在已經有114年的歷史了,是一所百年老校。
暨大在1946年就創立了新聞學系,當時的暨大校址還在上海。
它是全國最早設立新聞院系的三所高校之一,深厚的歷史積澱奠定了它在新聞學界舉足輕重的地位。
實際上,暨大新聞學可以說是命途多舛,因為它曾經兩次被併到其他學校。
1946年暨大新聞學系創立,三年後,新聞專業被併到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1958年暨大在廣州重建,1970年的特殊歷史時期,暨大直接停辦,剛剛開辦10年的新聞學專業又隨中文系併到了華南師範大學。
直到1978年暨南大學復校後,新聞學系得以重建,這才能夠平穩發展至今。
雖然歷經波折,但暨大新聞的發展勢頭十分強勁,暨大如今已經成為新傳學科排名前十的榜單裡唯一一所211高校。
從學術資源來看,暨大對新聞與傳播學院十分重視,新聞院稱得上是暨南大學的「明星學院」。
暨大新傳學院為學生提供了很多接觸傳媒業界和學界的機會。
學院每年都會舉辦暨南大學傳媒領袖講習班,邀請國內外學界和業界的大咖為來自全國的研究生和媒體人才授課。
此外,學院還會在鬱文報告廳定期舉辦講座,帶來學界和業界精英們的前沿知識分享。
如果新傳學子想要小試牛刀,還可以報名廣東省新聞與傳播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質量由暨大新傳院的專業老師評審嚴格把關。
(暨南大學傳媒領袖講習班)
從師資力量上看,暨大有著十分雄厚的師資力量。
暨南大學在師資方面表現得靈活又務實,能夠打破僵化的人才選拔制度,啟用業界人才。
暨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現在的名譽院長範以錦是業界知名人物。
範以錦教授是南方媒體圈舉足輕重的人物。
他曾擔任南方日報社社長、總編輯,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2006年退休後,他受聘擔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名譽院長,是一個扎紮實實的業界人才。
他不僅是暨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名譽院長,而且本身就畢業於暨南大學,與暨南大學這所學校有著深刻的聯繫。
範以錦在南方報業首次提出「報系理念」,一直影響至今的「21世紀報系」「南周報系」「南都報系」三大報系就是他一手創建的。
如今雖然傳統媒體衰落,但「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依然被胡潤百富榜評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財經媒體Top 10」。
他促進了報業成體系、跨區域、多品牌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南方報業的發展。
今年74歲的他依然在關注新興媒體,接受新華社採訪時他說:「我生是新聞人,死是新聞鬼,這輩子都離不開新聞了。」
從範以錦與暨大的關係也可以看出,暨大與南方系報業的關係十分密切。
範以錦之後,自2003年到2013年擔任南方報業董事長的楊興鋒也畢業於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十年浩劫剛剛結束時,暨大新聞系的學生都只能看《人民日報》和《南方日報》這兩種報紙,暨大的老師們意識到,學生在學校裡能接觸到的新聞媒體太單一,對新聞教育不利,必須要讓學生們拓寬眼界,放眼世界。
(暨南大學校園)
於是學院引進了《大公報》、《紐約時報》、《爭鳴》等海內外知名報刊,還引進了很多海外新聞圖書、不定期舉辦海外新聞講座,這些與國際接軌的舉措使暨大成為了國內新聞業與海外接觸的窗口,也深刻地影響了當時的學生。
楊興鋒就是當時的學生之一,他對國際新聞很感興趣,後來還考察了歐洲的新聞製作方式,為後來在南方報業的工作奠定了基礎。
據說南方報業集團每年招聘的員工中,有許多都畢業於暨大新聞與傳播學院。
難怪暨大被稱為「廣東媒體後花園」。
談到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就不得不再講講的另一位名師。
暨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劉濤也是一位在新傳學界閃閃發光的老師。
2005年到2007年,他曾在央視《新聞調查》工作,後來讀博進了學界,如今已然成為一位十分優秀的學者。
調查記者是一個極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職業,曾經當過調查記者的他對社會問題十分關注,他曾說:「新聞從業者要有職業理想,我慢慢培養了使命感,想為社會注入理性與建設性的聲音。」
他上課激情澎湃,思維敏捷,有學生評價他:「上起課來噼裡啪啦,語速很快,還總是勸學生多讀書,增加知識儲備,要用學者思維思考社會問題。」
劉濤老師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圖書館度過的,他在圖書館的「泡館時間」曾名列全校第八。
「世間最動人的場景,莫過於住在知識的隔壁,等待生命的綻放。」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這樣說道。
(暨南大學圖書館)
他在線上與另外幾位老師合開的兩門課(《新媒體文化十二講》《融合新聞:通往未來新聞之路》)廣受學生好評,在新聞與傳播學門類裡觀看量名列前茅。
劉濤老師還在《中國教育報》開設專欄,多年堅持新聞寫作,寫了200多篇評論,還四次獲得中國新聞獎。
他寫過高校信息公開問題、寫過戶籍歧視、寫過高校官僚主義、寫過「爛尾新聞」問題等等……
他一直關注著社會問題,並且在他的媒體實踐中持續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推動著人們對於社會問題的關注與思考。
這樣一位有理想、有社會關懷和使命感的新聞教師,構成了暨大新聞與傳播學的光芒之一。
(暨南大學校園)
此外,暨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還有很多很多深受學生喜愛的寶藏老師,比如:做女性主義媒介研究的黃雅蘭老師、致力於文化研究的張瀟瀟老師、做健康傳播的李潔老師等等。
她們不僅僅有豐富的學術儲備,而且還相當有人格魅力,在學生中廣受好評。
02
▶ 中國華僑最高學府
(暨大地標「萬國牆」,傳達著暨大的跨文化和多元價值)
暨南大學有一個極為獨特的地方,讓全國各大學學生羨慕不已——
暨大是全國唯一一所不用軍訓的高校。
大概是由於暨大華僑學府的特殊身份。
當其他大學的學生頂著9月份的烈日、身穿厚重的軍裝、站在操場上汗流浹背地站軍姿的時候,暨南大學的學生在自由地探索學校、享受各種迎新活動。
(暨南大學校園)
暨南大學是國內少有的僑校,學校裡有大量的華人華僑和留學生。
從生源來看,暨大確實稱得上「小聯合國」。
截止2020年3月,暨大共有來自 112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在校華僑、港澳臺和外國留學生11902人,佔所有全日制學生的30%,這一比例是相當之高的。
普通人第一次聽說「暨南大學「的時候,有人以為它在「濟南」,有人以為它在「暨南」。
事實是,這個名字並非地名,暨南大學本部在廣州,另外在深圳和珠海都有校區。
(暨南大學校園)
「暨南」二字出自四書五經之一的《尚書·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
意思是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遠播於五洲四海。
暨大的校門跟它的名字有同樣的寓意,暨大南門是一個拱形,「狀若日輪半出於滄海」,意思同樣是中華文化出海。
(暨南大學校門)
1978年,暨大復校,當時還是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葉劍英為暨大題寫了校名,就是拱門上這個。
這裡還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麥當勞改名「金拱門」後,暨大的學生把自己的拱門校門P成了金拱門——
(別說,還真挺像的)
「跨文化」確實是暨南大學的一大特點。
多元文化匯集,意味著這裡的文化會比單一文化構成的地方更加開放、包容。
暨南大學校訓裡就包含了一句「和而不同」。
據暨南大學畢業的學生說,暨大會分開招收「內招生」和「外招生」,就是大陸學生和境外學生,外招生在校園活動方面非常活躍,學校裡的社團活動和學生組織也非常多。
暨大基因裡的這種「活躍」、「開放」、「包容」,也正是暨大新聞學院的精神氣質之一。
03
▶ 原來他們也是暨南人
新時代,傳統媒體紛紛轉型,曾經的傳統媒體人也開始嘗試發展新媒體。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出身的黎貝卡,畢業後曾是《南方都市報》首席記者。
她做了8年時政新聞,又做了6年的電影記者,2014年轉做公眾號「黎貝卡的異想世界」,成為了時尚類自媒體大號,極具影響力。
直播和短視頻還沒火起來的時候,她的帶貨能力就已經十分突出,曾經創下過4分鐘售出100輛限量版寶馬迷你加勒比藍汽車的記錄。
2019年,她還入選了福布斯中國意見領袖五十強。
(就是這輛車,現在已經停售了,網上指導價28萬多)
她一直將自己定位為「矜矜業業的內容生產者」。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任名譽院長範以錦曾經多次在講座中讚揚她,說她是「優秀的報人向自媒體轉型的成功者」。
暨南大學的知名校友還有很多,比如:
前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
著名僑領、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李光前
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譚其驤
詩人汪國真
著名美食專欄作家沈宏非
知名雜誌人令狐磊
坎城創意節金獅獎得主、廣告人範耀威
……
就像人們常說起的那句話:「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
暨大人從世界各地走來,經過這裡,再走向世界各地,而暨大對於他們來說,會是人生中某個或燦爛或陰霾時期的容身之地。
離開暨大以後,有人想念學校的圖書館;
有人想念學校的木棉花;
(暨南大學校園)
有人想念當初經常排隊去吃的明湖樓的餃子;
有人想念教學樓裡的一隻叫「大堂經理」的貓咪;
一位暨大畢業生佳榮回憶起自己在暨大的日子說:「暨南大學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所學校,而是一段時光,一個美好的青春回憶。」
最後,她認真地補充了一句:」它是值得擁有的。」
(暨南大學校園)
參考資料:
【1】暨南人 | 一個人身上的暨大史——梁洪浩,90年的光榮與夢想,新聞學生1979,2014.12.21
【2】羊角送青雲 | 劉濤:沒有強大的知識體系,我們拿什麼談情懷?陳亮,羊城晚報,2020.5.11
「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是新聞人的理想與堅守。對於學生來說,新聞教育為他們澆灌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真切的社會關懷,培育出一代代優秀的新聞人。Remix教育【澆灌理想】系列文章帶你了解一系列在新聞與傳播學界赫赫有名的大學,它們傳承著社會關懷與新聞理想,在這個泥濘的時代,將新聞學子送上公民之岸。
上一期:作者 | 催催
策劃 | 沈靖舒
編輯、排版 | 酸魚
圖片資料 | 微信公眾號@暨南大學、@暨大新傳研究生會、@暨大傳媒領袖講習班、暨南大學官網等
原標題:《華語媒體「黃埔軍校」?新聞與傳播學排名第5的神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