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各路軍隊中,各級軍官的基本來源分為四類:黃埔軍校畢業生、保定軍校生、日本軍校留學生、各地自辦的講武堂畢業生,其實在此之上,還有一個高級軍事人才的培訓機構「陸軍大學」。那麼,除去像四大講武堂之類的地方軍校之外,保定軍校、黃埔軍校、陸軍大學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學制學科建設上,以及軍事專業傳承上,到底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從時間沿續性來說,黃埔軍校是仿照北洋政府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建立的,重要區別是在傳統的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等之外,增設了加強思想教育的政治科目,校本部也專門建立了政治部,首任政治部主任是校長蔣介石的「精神導師」戴季陶;而保定軍校則是仿照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建立的,所以在研究黃埔軍校的學歷之前,首先要了解這兩個軍校的學制和學歷,以為參照對比。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正式成立於1874年,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根據《和平憲法》被關停,期間總共開辦了61期,培養軍官36900餘名;它的招生制度非常嚴格,在早期辦學中,報考學員必須經過三年地方幼年軍校和五年中央幼年軍校的學習,通過考試後方可進入陸軍士官學校開始為期三年的專業教育,畢業後授予少尉或中尉(優秀者)軍銜,也就是說培養一個軍國主義分子要從小到大整整11年的時間,洗腦非常嚴重,侵華日軍的軍官基本來源於此。
到1917年前後,大概是覺得基層軍官數量不足,陸軍士官學校開始擴大招生範圍,直接招收高中畢業生和部隊中考試合格的軍士,這部分學員的學制延長為預科兩年、軍隊實習半年和本科1年零10個月,總計約四年半的時間。因此,所謂的士官學校其實就是軍官學校,是日本陸軍培養基層軍官的主要搖籃,可以理解為專科學歷,學科建設也比較齊全,分為步、騎、炮、工、航空等(日本無獨立空軍)。其中還有來自中國的留日士官生,從1898年開始到1937年抗戰爆發,共有29期1600多人入校學習。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正式開辦於1912年,它參照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形式,在全國各地分別建立了18所陸軍小學和四所陸軍中學,其中陸小學制三年,陸中學制兩年(半年軍隊實習,稱為入伍生),畢業授上士,然後通過考試才可以進入保定軍校學習,學期為二年。因此,日本陸士和保定軍校是通過層層遴選招收的學員,總體素質是不錯的。一個正規的保定軍校畢業生,也是需要經過七年半的時間才能畢業,雖比日本陸士略短,但仍然可視為軍官專科學校,畢業大多是少尉和中尉,到1923年停辦時培養軍官8000餘名,其中成為將軍者多達1600人。
在1912年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正式更名前,晚清政府和袁世凱曾在此開辦「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和後面的「全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經過演變和增設,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其實在保定已有三所軍校,分別「陸軍部陸軍速成學堂」培養軍士、「陸軍軍官學堂」培養基層軍官、「陸軍預備大學堂」培養高級軍官。次年正式成立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以前兩者為基礎,而陸軍預備大學堂則遷至北京,成為高級軍事人才的進修學校,後改稱「陸軍大學」。
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正式創建於1924年,「黃埔軍校」是俗稱,它的學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第一到第七期為早期第一階段,從1928年建立南京中央軍校到1949年國民黨逃臺為第二階段,在臺灣繼續辦學可視為第三階段,其實我們通常意義所指的只是第一階段,即1924到1927年間。由於在這一時期廣東革命政府的政治環境非常不穩定,比如商團叛亂、陳炯明盤踞一方等等因素,以及1926年國民革命軍即誓師北伐,所以黃埔第一階段的學制非常短暫,比如黃埔一期學生1924年5月5日正式入校,當年11月30日即完成畢業考試,前後不到7個月時間就大部編入部隊參戰(第二次東徵),連畢業典禮都是次年6月補辦的。
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正式改稱已經是1931年3月,抗戰爆發遷至重慶,1949年轉赴臺灣繼續開辦,但已更名為鳳山軍校,第二階段連同分校共培養了30多萬名畢業生,但適逢戰爭期間,學制非常混亂,已無法準確定義。
在第一階段中,黃埔二期是1924年8月開班,1925年9月畢業,總算完成了一年的學業;黃埔三期1924年10月開學,到1926年1月畢業,大約完成了一年多的學業;黃埔四期七個月、黃埔五期一年;黃埔六期和七期開始橫跨廣州和南京兩地學習,學期大約9個月,由此可見,黃埔軍校第一階段的最長學制也就一年多,並且招生對象是沒有任何前期軍事教育要求的「有志青年」,所以僅就教育水平來說,比保定軍校差了許多,基本等於陸軍速成班的性質,從專業角度來說,培養的應該算士官而非軍官,但仍然授予了少尉或中尉軍銜。不過時勢造英雄,隨著北伐軍習卷大半個中國,黃埔系軍隊迅速膨脹,能夠活下來的這些尉官很多在30年代就成為了將軍。
其實這才是黃埔軍校的兩大優勢,第一是政治教育,第二是殘酷的實戰考驗,倖存者都是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佼佼者,但比較明顯的缺點是戰略素養較差,畢竟沒有經過比較系統的專業軍事學習。
一定要給出個學歷的話,黃埔軍校第一階段是中專速成班、保定軍校算是大專軍校,而陸軍大學才是本科畢業生。從傳承上看,保定軍校聘請了不少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教官,而黃埔軍校則聘請了很多保定軍校畢業的教官,因此還是有一定聯繫的,蔣介石在黃埔密結的「八大金剛」有七人出自保定系。
陸軍大學又是什麼呢?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上面就有「陸軍大學」,創建於1883年關閉於1945年,它的招生標準是: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未滿30歲、在部隊至少兩年、軍銜為中尉或大尉,可以說是相當嚴格的,主要培養參謀軍官和高級軍官,64年裡畢業生才3485名;而民國時期的陸軍大學也必須是在保定軍校畢業生裡擇優推薦,到保定軍校1923年停辦及國民黨奪取政權後,優秀的黃埔畢業生也可推薦到陸軍大學進修,陸大校長仍由蔣介石兼任,保定軍校第二任校長蔣方震(百裡)曾擔任過陸大代理校長,所以民國的陸軍大學畢業生裡,既有保定生,也有黃埔生。
東北淪陷後,國民政府為防不測,1932年將陸軍大學由北平遷至南京,抗日戰爭爆發後又遷到重慶,許多國民黨高級將領都在陸軍大學進修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