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力生命飛翔——我校校本教材《美麗的生命》即將出版
我校「生命浸潤」課程體系德育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校本教材《美麗的生命》(初中版)將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該叢書是在2006年版新世紀出版社《美麗的生命》初中單本基礎上,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結合國家立德樹人教育方針,結合資訊時代中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客觀需要,針對初中學生學習生活存在的問題與困難潛心編寫,適合學生自主學習認知思考實踐,適合家長教師指導學生健康成長、感悟生命歷程意義、實現人生價值的課程學習資源。三冊生命教育教材的核心目標在於使人們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積極生存、健康生活與獨立發展,通過生命管理,讓每一個人都能把生命中的潛能、優秀品質和亮色全部展現出來,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
★專家講座「教師職業道德的意義與培養」
2月16日,我校榮幸邀請到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振清教授進行《教師職業道德的意義與培養》的專題講座。作為新學期第一講,馬教授以其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感悟,嚴謹又不失風趣地詮釋了「師風師德建設」的意義和重要性,激勵在座每位同仁成為一名師德高尚的「靈魂工程師」。
講座內容包括「教師職業道德的意義、師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和培養」三部分。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時所應遵循的行為規範和必備的品德的綜合」,以教書育人為基本原則和要求,愛崗敬業是核心。針對當前師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馬教授在深刻剖析其原因的基礎上,對全體教師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希望大家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堅持知行統一」的好老師。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馬教授的講座使大家受益匪淺,願所有老師都能以高尚的師德裨益更多的學生。
★ 「基於知識的核心能力培養與提升」專題研討
2月28日,我校召開了以「基礎知識的積累與運用,核心能力的發揮與提升」為主題的教學研究大會。內容涵蓋了中小學語文、數學、英語、生物等多個學科。
會上,語文學科的梁嬌嬋老師、李文梅老師 ,數學學科的劉歡老師、、趙曉麗老師,英語學科的孫煒老師、徐越老師和生物學科的王月琦老師分別就本學科教學理論有關「基礎知識的積累與運用,核心能力的發揮與提升」與教學實踐中如何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加強基礎知識的運用,以及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做了精彩發言。
各位老師對「基礎知識和核心能力」的認識既包含科學理論的指導,又結合了自身教學實踐的感悟。梁嬌嬋老師以說詩為例,李文梅老師注重教學理論,從語文學科的視角,以優美的文辭闡述了如何高效地開展課堂活動以幫助學生積澱文化知識和提升運用能力。趙曉麗和劉歡老師以數學學科為基礎,注重培養學生邏輯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孫煒和徐越老師則從英語語言特性出發,重點論述英語拓展和實際應用的重要性,提倡將語言回歸到生活中,徐越老師還將主題內容與中考改革相結合,內容豐富。王月琦老師通過呈現多樣案例,展示如何在生物學科中結合理論與實踐,激發學生興趣。
各位老師的發言對我校的教學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為今後本主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全校師生受益頗多。
★我校組織開展骨幹教師專題培訓
3月13日,學校組織校內骨幹教師進行了為期一天的專題培訓。此次培訓活動,學校特別邀請了原西城區教委中教科科長王紅以及北京第十一學校特級教師魏勇做了兩場專題講座。
王紅科長以「以遠見應對未來,在變革中追求卓越」為題,從中高考改革方案入手,以中高考改革中的變化為依據,闡述了在新中高考方案背景下的中小學課程改革和管理變革。我校各骨幹教師特別是初中年級的老師,通過此次培訓對新中高考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更加準確的把握,同時為教師調整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以適應新中高考方案指明了方向。
來自十一學校的特級教師魏勇老師此次特別準備了諸多課堂教學的案例與學校老師分享。這些案例從課堂教學質量、課堂教學形式、課堂教學中細節的把握等方面讓與會老師均能結合自己日常教學的工作情況,找到差距,得到啟發,對改進課堂教學起到了極大的幫助。
來自浙江省諸暨市的部分骨幹教師也參加了此次培訓,並在會後與王紅科長和魏勇老師做了交流。
★ 專家講座「大數據時代的未來學校」
3月14日,我校特邀請北京師範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餘勝泉教授為大家帶來了一場關於「大數據時代的未來學校」的精彩講座。
餘教授首先從網際網路時代數據(信息)逐漸代替原有稀缺資源,成為現代組織、經濟活動的核心要素談起,指出隨著大數據時代的正式到來,分布式認知才能適應大數據時代,人機結合的思維體系將成為現代人認知世界的基本方式。餘教授從「認知是構建教育大廈的基礎」出發,引出「人的認知方式的裂變,必然導致教育的革新」,展望藉助智能設備而生存的時代,指出「網際網路+教育」就是教育的「轉基因」工程。
餘教授指出,大數據時代我們的學校需要教會學生處理海量信息、需要從幼兒園就開始教學生全球交流、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懂得如何自我導向學習。因此,當前中國教育亟需推進由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建立適應個性發展的學校教育體系、構建虛實融合的智慧生態環境。我們的教育服務要更加個性化、社會化、業態虛實融合。
餘教授呼籲,教師要實現從知識傳授者到研究創新者的轉折,不斷更新思想觀念,突破舊的、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與學的方式,更多為學生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引導學生從事創造性的活動,成為學生的引導者、服務者、幫助者和知心朋友。
餘教授的講座使我校教師對大數據時代未來學校、未來師生的發展方向有了更充分明晰的認識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