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自言稚語(ID: selfgrowing1118), 作者:Windy Liu
之前在我的新書直播中,有個讀者提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覺得自己的心智很不成熟,個人能力也很差,不管是學習,工作都很慢,怎麼才能更快突破限制性的心智模式,更快地提升自己呢?」
這個社會變化得越來越快了,對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
所以,我們也就開始焦慮,質問自己為什麼不能快一點啊,再不快,就要被世界淘汰了!
可是,自以為聰明的人,都想要走捷徑。
而那些真正聰明的人,總是願意下笨功夫,用最專注的心,做著最平淡的事,不急不躁,收穫最有價值的生活。
1
慢就是快,少即是多
讀書是一件很多人喜歡的事,如果閒來無事,大可以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對著窗臺,就著手邊的咖啡和書,消磨掉一下午的時光。
只是這個世界的節奏太快,讀書的閒適感早已被各種高效閱讀的風潮所湮沒。
有朋友問我,「你寫了不少文字,應該讀過特別多的書吧?」
而我的回答是,我讀的書不多,而且讀得非常慢。
所以,跟有的人每周讀兩本書,一年下來要讀近百本書相比,我幾乎可以算是不愛讀書的人了。
過去在讀《思考,快與慢》這本書的時候,我每天早上需要花近40分鐘左右才讀完一個章節,而整本書有38章,也就是我需要花費25個小時,才能把這本書讀完。
如果你不太了解我的讀書方式,你肯定會嘲諷我說,你這速度實在是太慢了,人家有些人速讀,一天就能看完一本書呢!
我承認我讀書速度慢,但是我在讀書這個過程中獲得的價值一點都不比別人少。
在我眼裡,讀書這件事情,不僅僅在於數量,還在於我們讀完之後,能否找到整本書的脈絡,理解書中的觀點,辨別出哪些知識是有利於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又該如何把它們運用到生活中去。
正是這種讀書的慢節奏,讓我在讀完每一章節的內容之後,都會把對書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而且對於文中的一些精彩例子,也會隨著讀書筆記一併記錄下來,讀完之後還要根據學到的知識,想一想,我能夠在生活中如何運用實踐。
整個慢節奏的讀書過程,在別人眼裡很慢,在我自己心裡卻非常高效。
因為這個過程不僅僅有「看」這個動作,還有聽,說,寫,想等多個感官參與其中,印象自然更加深刻,而收穫也自然會比只讀只看的人多得多。我甚至以後不再需要這本書,因為所有的知識都整理在筆記裡和裝在腦子裡了。
讀書,就像建一座城邦,你得先慢慢地,專注地把城邦的根基打牢,打造好一個知識架構,之後才能更高效地建立固若金湯的城堡。
生活中,不僅僅是讀書,還有我們工作上的學習,興趣上的培養,感情上的交流,這些都需要慢工出細活的耐心。
慢就是快,少即是多,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懂得慢下來,保持自身成長節奏的人,看似愚蠢至極,實則大智若愚。
2
練好基本功,
才能給你的人生託底
有的人想要快點賺錢,所以就只會盯著錢看,卻忘記了——「要賺到錢,工夫在錢之外」。
有的人想要快點成長,所以就偏愛各種「21天打造高效習慣」,「10天學會寫作」之類的速效課程,卻從來不知道——「成長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
有的人想要快速成名,所以就總是把關注的焦點放在那些旁門左道上,卻不記得——「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其實,「快」只是一個結果,並不是原因。
想要快點賺錢,快點成長,快點成功,其實本質上都是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但是,能力的提升,卻不見得能有多快。
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
因為只有通過下笨功夫,你才能把該練的基本功練好,讓你在關鍵時刻不栽跟頭。
我自己是非常注重基本功,在中學大學的時候,和很多學霸不一樣的地方是,即使我已經預習了老師的上課內容,我依然會認真聽講,把課本上的基本習題做完之後,再去研究那些更難更深的東西。
因為我很清楚,只有通過下笨功夫把基本功練好了,後續對問題的理解和對答案的探索才會更高效。
小米公司也有在基本功上下笨功夫的時候。
2016年小米遭遇了創業以來的谷底,但在2017年就打了一場翻身仗,小米手機的出貨量重回全球前五,線下店也成績不錯,成為新零售的標誌性公司之一。
小米是怎麼從谷底爬出來,度過最難的時刻呢?
雷軍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時說:「大家希望用奇招來逆轉困境,這是錯的。遇到困難一定是某個基本功出了問題,尤其對像小米上千億營業額、上萬名員工規模的企業來說,守正比出奇更重要。」
所以,雷軍為小米確定的2016年戰略是「補課」。
這種補課,包括供應鏈上的,也包括管理上的。
在供應鏈上,雷軍自己事必躬親。
一位跟雷軍交往頻繁的供應鏈合作夥伴對《中國企業家》描述說:「雷軍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他會先頂住,把局面穩下來,然後找到問題一個一個解決。雷軍是隨時準備頂上的人,保安不行他都能上。」
然後,是從供應鏈、創新和質量開始,提振手機業務,這些工作都是雷軍自己來抓,真正地一步一步腳印,腳踏實地地去解決問題。
在管理上,小米也在對基本功下笨功夫。
創業開始時,小米強調「去管理、去KPI、去title」,公司高度扁平化。
但是,當團隊從幾十個人成長為上萬人的團隊後,雷軍發現,「天吶,四處漏水」。原因是,高度扁平化和去KPI的管理,對同事的要求其實是更高了。所以,雷軍也在管理上重新補課。
正是因為在基本功上願意下笨功夫,所以雷軍和小米公司在2017年業績扭虧。
事實上,越是願意在基本功上下笨功夫,我們就越能夠少走彎路,在機遇面前順勢而為,在危機之下不掉鏈子。
3
真正厲害的人,凡事都不走捷徑
我見過一個我所在行業裡非常厲害的人,她曾經供職於華為,後來離開職場,至今已經有近10年的獨立諮詢經驗。
在和她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對我來說很棘手的職場問題,於她而言完全不是問題。因為在她看來,大部分的問題經過抽絲剝繭之後,其實都來自於我們思維上的懶惰和行動上的怠慢。
當我們談到最近行業流行的人工智慧的時候,她認為中國市場上很多講人工智慧的人其實吹噓的成分居多,而她從中並沒有獲得更清晰的認知。
因此,她決定親自去深入了解和學習人工智慧相關的知識。
她是怎麼學的呢?
她首先是去看人工智慧相關的資料進行學習,後來發現其中涉及到了很多概率統計學的知識,這部分大學學過的知識現在幾乎忘得差不多了,哪怕是看懂別人的推演證明過程也非常吃力。
當感覺很不順的時候,她就暫停,把大學的統計學課本拿起來重新學習,等相關統計學知識撿起來了之後,又重新回到人工智慧的學習。
後來在繼續學習的過程中,她又發現其中涉及到很多微積分的知識,這種把事情搞清楚的執拗勁又讓她把大學的微積分課本拿了出來,重新補習了一下數學知識,而且她不只是要求自己看明白,還會去做大量的習題進行演練,以確保自己真的吃透了。
而在吃飯的現場,更讓我震驚的是,她包裡還帶著微積分的習題集,準備在下午閒暇之時可以練練。
我們總以為厲害的人天生就聰明,拼的是天賦,可如果你真的見識過一個厲害的人,你往往看到的是腳踏實地的努力,還有跟自己死磕的果敢。
反觀大部分平庸的人,我們不愛為難自己,總是喜歡選擇走那條最容易走的路。
當要掌握一項技能的時候,你不是一步一步地去學習實踐,而是不停地向周圍的人討要各種學習資料卻遲遲不願行動。
當考慮職業發展的時候,你不是主動地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而是直接去問別人你適合做什麼樣的工作。
當要做一次重大決策的時候,你不是去深思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而是糾結於那些外在顯性的利弊得失。
其實,自以為聰明的人,永遠在尋找捷徑,而那些真正厲害的人,他們總是在下笨功夫,願意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
4
聰明人的笨功夫,到底是什麼?
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走捷徑,因為他們知道如果選擇了最容易走的路,最終很可能把自己逼到無路可走。
我也曾經是走捷徑的一員,但是經過這幾年的學習和打磨,我深刻地意識到,每條捷徑的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坑在等著你。
就像我想要快速閱讀,可是書的確是讀完了,但我的收穫卻還不如放慢閱讀節奏來得多。
而那些聰明人所謂的笨功夫,其實就是一些樸素得不能再樸素的道理,你越早知道越好,越早踐行越好,因為不管你相不相信,它都穿越古今,一直在那裡,讓懂它的人獲得踐行它的價值。
1. 以最快方式入門,以最大耐心行動
這個世界沒有快速成功,但是卻可以快速入門。
就像寫毛筆字這件事情,你要寫得跟大師一樣好,那非常難,但是你可以快速地入門:
知道怎樣握筆
了解各種筆畫的結構
如果掌握了這兩個知識,你就已經入門了,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大量臨摹各種字帖,體會不同筆畫的力度和形態,然後不斷修正,試驗,直到你能夠寫出好看的毛筆字。
2. 刻意練習,打造底層能力
複利效應的積累,不是簡單地重複,而是需要我們刻意地練習,進而形成自己的能力圈。
任何有所成就的人,都需要經歷一段枯燥而漫長的刻意練習。
就像專業棋手不是一上來就對弈,而是要經歷很長時期的識譜打譜練習,不斷精進,拓展能力的邊界。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把刻意練習放在底層能力的打造上。
什麼是「底層能力」呢?
底層能力,說白了,就是在哪裡都能夠用得上的能力。
比如,邏輯分析能力不僅能讓你在網購時甄別真假,還能讓你在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再比如,卓越的學習能力不僅能夠讓你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還能讓你把新知識和舊知識整合起來更新自己的知識框架。
底層能力還包括探索能力、審美能力、概率預測能力等,我們可以通過刻意培養這些能力來打造自己的底層能力圈。
有了強大的底層能力圈,你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就會比別人 更高效,也更容易達成目標。
3. 專注地做一件事情
在快速入門之後開始刻意練習,這期間我們會面對很多幹擾:或者是手機遊戲的誘惑,或者是他人對我們的打擊,或者是自己情緒的波動。
唯一能夠對抗外界幹擾,讓我們儘快度過那個平淡期的,就是我們的專注力。
專注力,就是一種心無雜念地活在當下的能力。
當你專注的 時候,你會忘記自己、忘記時間,耐心地去做一件事情,待你回過神來,時間已經飛快地流逝, 而你也獲得了能力的提升和價值的遞增。
關於如何專注,你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專注是你成敗的關鍵籌碼》
4. 靠近那些真正厲害的人
就像前面說到的,如果你沒有真正地接觸過厲害的人,那你根本就不會知道真實的他們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也無法了解他們到底做了什麼樣的事情才變得如此厲害。
當你真正地了解過你佩服的人,當你真正地看到過他們如何行動,感受過他們如何思考,聽到過他們如何演講,你才可能在這種耳濡目染的教育中得到提升,獲得自我成長的信心和動力。
這就像是原子中電子的躍遷,它需要去外界吸收能量,如此才能跳出當前的軌道,擺脫引力的束縛,到達一個能量更高的軌道。
這些我認為極其樸素的道理或者行事原則,與「走捷徑」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們蘊含著「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積極心態,而不是「好逸惡勞」的心智模式。
最後的話
大道至簡。
這個世界上最深刻的道理就是平平常常的大道理,最有價值的談話就是那幾句老生常談。
而關鍵的關鍵,是你要把這些老生常談的大道理知行合一,切實篤行,真正做到。
做到了你才會知道,原來這些道理這麼厲害。
懂得慢下來下笨功夫的人,就是那些懂得把樸素道理踐行到極致的人。
與其在走捷徑的路上迷失自己,不如學一學那些真正厲害的人,一步一個腳印,按照自己的節奏完成人生的躍遷。
作者簡介:
Windy Liu,探索人生哲學,追求自我成長的理性思考者,著有《心智突圍》,重構心智的底層邏輯來打破人生困局。
本文來源自言稚語,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