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聰明的人,都願意下笨功夫

2020-12-23 前瞻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自言稚語(ID: selfgrowing1118), 作者:Windy Liu

之前在我的新書直播中,有個讀者提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覺得自己的心智很不成熟,個人能力也很差,不管是學習,工作都很慢,怎麼才能更快突破限制性的心智模式,更快地提升自己呢?」

這個社會變化得越來越快了,對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

所以,我們也就開始焦慮,質問自己為什麼不能快一點啊,再不快,就要被世界淘汰了!

可是,自以為聰明的人,都想要走捷徑。

而那些真正聰明的人,總是願意下笨功夫,用最專注的心,做著最平淡的事,不急不躁,收穫最有價值的生活。

1

慢就是快,少即是多

讀書是一件很多人喜歡的事,如果閒來無事,大可以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對著窗臺,就著手邊的咖啡和書,消磨掉一下午的時光。

只是這個世界的節奏太快,讀書的閒適感早已被各種高效閱讀的風潮所湮沒。

有朋友問我,「你寫了不少文字,應該讀過特別多的書吧?」

而我的回答是,我讀的書不多,而且讀得非常慢。

所以,跟有的人每周讀兩本書,一年下來要讀近百本書相比,我幾乎可以算是不愛讀書的人了。

過去在讀《思考,快與慢》這本書的時候,我每天早上需要花近40分鐘左右才讀完一個章節,而整本書有38章,也就是我需要花費25個小時,才能把這本書讀完。

如果你不太了解我的讀書方式,你肯定會嘲諷我說,你這速度實在是太慢了,人家有些人速讀,一天就能看完一本書呢!

我承認我讀書速度慢,但是我在讀書這個過程中獲得的價值一點都不比別人少。

在我眼裡,讀書這件事情,不僅僅在於數量,還在於我們讀完之後,能否找到整本書的脈絡,理解書中的觀點,辨別出哪些知識是有利於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又該如何把它們運用到生活中去。

正是這種讀書的慢節奏,讓我在讀完每一章節的內容之後,都會把對書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而且對於文中的一些精彩例子,也會隨著讀書筆記一併記錄下來,讀完之後還要根據學到的知識,想一想,我能夠在生活中如何運用實踐。

整個慢節奏的讀書過程,在別人眼裡很慢,在我自己心裡卻非常高效。

因為這個過程不僅僅有「看」這個動作,還有聽,說,寫,想等多個感官參與其中,印象自然更加深刻,而收穫也自然會比只讀只看的人多得多。我甚至以後不再需要這本書,因為所有的知識都整理在筆記裡和裝在腦子裡了。

讀書,就像建一座城邦,你得先慢慢地,專注地把城邦的根基打牢,打造好一個知識架構,之後才能更高效地建立固若金湯的城堡。

生活中,不僅僅是讀書,還有我們工作上的學習,興趣上的培養,感情上的交流,這些都需要慢工出細活的耐心。

慢就是快,少即是多,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懂得慢下來,保持自身成長節奏的人,看似愚蠢至極,實則大智若愚。

2

練好基本功,

才能給你的人生託底

有的人想要快點賺錢,所以就只會盯著錢看,卻忘記了——「要賺到錢,工夫在錢之外」。

有的人想要快點成長,所以就偏愛各種「21天打造高效習慣」,「10天學會寫作」之類的速效課程,卻從來不知道——「成長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

有的人想要快速成名,所以就總是把關注的焦點放在那些旁門左道上,卻不記得——「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其實,「快」只是一個結果,並不是原因。

想要快點賺錢,快點成長,快點成功,其實本質上都是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但是,能力的提升,卻不見得能有多快。

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

因為只有通過下笨功夫,你才能把該練的基本功練好,讓你在關鍵時刻不栽跟頭。

我自己是非常注重基本功,在中學大學的時候,和很多學霸不一樣的地方是,即使我已經預習了老師的上課內容,我依然會認真聽講,把課本上的基本習題做完之後,再去研究那些更難更深的東西。

因為我很清楚,只有通過下笨功夫把基本功練好了,後續對問題的理解和對答案的探索才會更高效。

小米公司也有在基本功上下笨功夫的時候。

2016年小米遭遇了創業以來的谷底,但在2017年就打了一場翻身仗,小米手機的出貨量重回全球前五,線下店也成績不錯,成為新零售的標誌性公司之一。

小米是怎麼從谷底爬出來,度過最難的時刻呢?

雷軍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時說:「大家希望用奇招來逆轉困境,這是錯的。遇到困難一定是某個基本功出了問題,尤其對像小米上千億營業額、上萬名員工規模的企業來說,守正比出奇更重要。」

所以,雷軍為小米確定的2016年戰略是「補課」。

這種補課,包括供應鏈上的,也包括管理上的。

在供應鏈上,雷軍自己事必躬親。

一位跟雷軍交往頻繁的供應鏈合作夥伴對《中國企業家》描述說:「雷軍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他會先頂住,把局面穩下來,然後找到問題一個一個解決。雷軍是隨時準備頂上的人,保安不行他都能上。」

然後,是從供應鏈、創新和質量開始,提振手機業務,這些工作都是雷軍自己來抓,真正地一步一步腳印,腳踏實地地去解決問題。

在管理上,小米也在對基本功下笨功夫。

創業開始時,小米強調「去管理、去KPI、去title」,公司高度扁平化。

但是,當團隊從幾十個人成長為上萬人的團隊後,雷軍發現,「天吶,四處漏水」。原因是,高度扁平化和去KPI的管理,對同事的要求其實是更高了。所以,雷軍也在管理上重新補課。

正是因為在基本功上願意下笨功夫,所以雷軍和小米公司在2017年業績扭虧。

事實上,越是願意在基本功上下笨功夫,我們就越能夠少走彎路,在機遇面前順勢而為,在危機之下不掉鏈子。

3

真正厲害的人,凡事都不走捷徑

我見過一個我所在行業裡非常厲害的人,她曾經供職於華為,後來離開職場,至今已經有近10年的獨立諮詢經驗。

在和她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對我來說很棘手的職場問題,於她而言完全不是問題。因為在她看來,大部分的問題經過抽絲剝繭之後,其實都來自於我們思維上的懶惰和行動上的怠慢。

當我們談到最近行業流行的人工智慧的時候,她認為中國市場上很多講人工智慧的人其實吹噓的成分居多,而她從中並沒有獲得更清晰的認知。

因此,她決定親自去深入了解和學習人工智慧相關的知識。

她是怎麼學的呢?

她首先是去看人工智慧相關的資料進行學習,後來發現其中涉及到了很多概率統計學的知識,這部分大學學過的知識現在幾乎忘得差不多了,哪怕是看懂別人的推演證明過程也非常吃力。

當感覺很不順的時候,她就暫停,把大學的統計學課本拿起來重新學習,等相關統計學知識撿起來了之後,又重新回到人工智慧的學習。

後來在繼續學習的過程中,她又發現其中涉及到很多微積分的知識,這種把事情搞清楚的執拗勁又讓她把大學的微積分課本拿了出來,重新補習了一下數學知識,而且她不只是要求自己看明白,還會去做大量的習題進行演練,以確保自己真的吃透了。

而在吃飯的現場,更讓我震驚的是,她包裡還帶著微積分的習題集,準備在下午閒暇之時可以練練。

我們總以為厲害的人天生就聰明,拼的是天賦,可如果你真的見識過一個厲害的人,你往往看到的是腳踏實地的努力,還有跟自己死磕的果敢。

反觀大部分平庸的人,我們不愛為難自己,總是喜歡選擇走那條最容易走的路。

當要掌握一項技能的時候,你不是一步一步地去學習實踐,而是不停地向周圍的人討要各種學習資料卻遲遲不願行動。

當考慮職業發展的時候,你不是主動地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而是直接去問別人你適合做什麼樣的工作。

當要做一次重大決策的時候,你不是去深思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而是糾結於那些外在顯性的利弊得失。

其實,自以為聰明的人,永遠在尋找捷徑,而那些真正厲害的人,他們總是在下笨功夫,願意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

4

聰明人的笨功夫,到底是什麼?

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走捷徑,因為他們知道如果選擇了最容易走的路,最終很可能把自己逼到無路可走。

我也曾經是走捷徑的一員,但是經過這幾年的學習和打磨,我深刻地意識到,每條捷徑的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坑在等著你。

就像我想要快速閱讀,可是書的確是讀完了,但我的收穫卻還不如放慢閱讀節奏來得多。

而那些聰明人所謂的笨功夫,其實就是一些樸素得不能再樸素的道理,你越早知道越好,越早踐行越好,因為不管你相不相信,它都穿越古今,一直在那裡,讓懂它的人獲得踐行它的價值。

1. 以最快方式入門,以最大耐心行動

這個世界沒有快速成功,但是卻可以快速入門。

就像寫毛筆字這件事情,你要寫得跟大師一樣好,那非常難,但是你可以快速地入門:

知道怎樣握筆

了解各種筆畫的結構

如果掌握了這兩個知識,你就已經入門了,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大量臨摹各種字帖,體會不同筆畫的力度和形態,然後不斷修正,試驗,直到你能夠寫出好看的毛筆字。

2. 刻意練習,打造底層能力

複利效應的積累,不是簡單地重複,而是需要我們刻意地練習,進而形成自己的能力圈。

任何有所成就的人,都需要經歷一段枯燥而漫長的刻意練習。

就像專業棋手不是一上來就對弈,而是要經歷很長時期的識譜打譜練習,不斷精進,拓展能力的邊界。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把刻意練習放在底層能力的打造上。

什麼是「底層能力」呢?

底層能力,說白了,就是在哪裡都能夠用得上的能力。

比如,邏輯分析能力不僅能讓你在網購時甄別真假,還能讓你在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再比如,卓越的學習能力不僅能夠讓你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還能讓你把新知識和舊知識整合起來更新自己的知識框架。

底層能力還包括探索能力、審美能力、概率預測能力等,我們可以通過刻意培養這些能力來打造自己的底層能力圈。

有了強大的底層能力圈,你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就會比別人 更高效,也更容易達成目標。

3. 專注地做一件事情

在快速入門之後開始刻意練習,這期間我們會面對很多幹擾:或者是手機遊戲的誘惑,或者是他人對我們的打擊,或者是自己情緒的波動。

唯一能夠對抗外界幹擾,讓我們儘快度過那個平淡期的,就是我們的專注力。

專注力,就是一種心無雜念地活在當下的能力。 

當你專注的 時候,你會忘記自己、忘記時間,耐心地去做一件事情,待你回過神來,時間已經飛快地流逝, 而你也獲得了能力的提升和價值的遞增。

關於如何專注,你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專注是你成敗的關鍵籌碼》

4. 靠近那些真正厲害的人

就像前面說到的,如果你沒有真正地接觸過厲害的人,那你根本就不會知道真實的他們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也無法了解他們到底做了什麼樣的事情才變得如此厲害。

當你真正地了解過你佩服的人,當你真正地看到過他們如何行動,感受過他們如何思考,聽到過他們如何演講,你才可能在這種耳濡目染的教育中得到提升,獲得自我成長的信心和動力。

這就像是原子中電子的躍遷,它需要去外界吸收能量,如此才能跳出當前的軌道,擺脫引力的束縛,到達一個能量更高的軌道。

這些我認為極其樸素的道理或者行事原則,與「走捷徑」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們蘊含著「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積極心態,而不是「好逸惡勞」的心智模式。

最後的話

大道至簡。

這個世界上最深刻的道理就是平平常常的大道理,最有價值的談話就是那幾句老生常談。

而關鍵的關鍵,是你要把這些老生常談的大道理知行合一,切實篤行,真正做到。

做到了你才會知道,原來這些道理這麼厲害。

懂得慢下來下笨功夫的人,就是那些懂得把樸素道理踐行到極致的人。

與其在走捷徑的路上迷失自己,不如學一學那些真正厲害的人,一步一個腳印,按照自己的節奏完成人生的躍遷。

作者簡介:

Windy Liu,探索人生哲學,追求自我成長的理性思考者,著有《心智突圍》,重構心智的底層邏輯來打破人生困局。

本文來源自言稚語,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靜夜思丨真正聰明的人都是下笨功夫
    他深通官場韜略,官場功夫如同太極高手,善於化解種種難題於無形之中。曾國藩的秘書趙烈文的日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曾國荃攻打南京不下之際,朝廷令李鴻章協助進攻。李鴻章一方面不想奪了曾家兄弟的首功,向曾家邀功買好;另一方面又想把抗旨之責推給曾氏,因此私下到處解釋,做了很多小動作。
  • 晚安春城|越是聰明人,越懂得下笨功夫
    大家都沒有想到,原來佳作頻出的師姐也有過這麼不堪回首的經歷。嚴歌苓接受採訪時曾說:「寫作最大的敵人是懶惰。」在我眼裡,燕子就是和嚴歌苓一樣的「聰明人」。她們的聰明,就在於沒有方向之前,只管努力;有了方向之後,只管堅持。聰明人都知道,唯有日積月累的沉澱,才能帶來蓄勢待發的靈感。
  • 真正聰明的人,從不走捷徑(深度好文)
    來源:哲學閱讀(ID:zxyd22)真正聰明的人,從不走捷徑,從不投機取巧,遇到問題只知硬鑽過去,一點一滴,一磚一瓦建設起自己的高樓。再後來,唐玄宗以他曾是太平公主的男寵為由,把他流放到偏遠的廣東,晚節甚至都不保。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憐之處。這世上本沒有捷徑,偷懶的人多了,也就有了捷徑,與此同時,這些捷徑也都變成了一個個的坑。聰明的人,都在下笨功夫國學大師錢穆曾說:「古往今來有大成就者,訣竅無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勁。」
  • 學英語就是聰明人下笨功夫
    點擊藍字,輕鬆關注靜姐姐~1.學習英語是聰明人下笨功夫,最關鍵的是要培養自學的能力與自覺學習的習慣
  • 得物App CTO陳思淼:推崇聰明人一起下笨功夫 開創一番事業
    原標題:得物App CTO陳思淼:推崇聰明人一起下笨功夫 開創一番事業   12月23日消息,日前,得物App CTO陳思淼發表
  • 真正聰明的主持人,都懂得暗下笨功夫
    人分三六九等,有聰明的人就會有愚笨的人,有的時候聰明和愚笨,並沒有很清晰明確的界限,甚至他們之間可以是相互轉化的,今天我們來探討的是什麼樣的主持人才是真的聰明,他們會有哪些表現呢?【1】你是小聰明的主持人,還是真聰明?
  • 笨,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聰明
    文|雪落無塵現在,人人都喜歡那些聰明人,和他們說話做事,都非常舒服,一點即透。於是,很多人就試圖變聰明,因為那些聰明的人,比那些看起來笨的人總是成功的更快。無可否認,有的人確實很聰明,但他們自認為自己聰明,想要去走捷徑。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想要投機取巧,到頭來反倒什麼都沒有得到。工作中有點小聰明的人,總想走近路快速升職加薪。交往中自認為很聰明,自認為佔便宜,結果失去了一段很親密的關係。
  • 45歲學英語,自學1年考上高級翻譯:聰明的人都懂得下笨功夫
    而且,一門英語就已經榨乾了那麼多的中國學生,這些人是如何在有生之年學會七國語言甚至十國語言的? 他們的學習方法背後,到底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獨門秘籍呢? 1、好方法,往往都是笨方法 語言學習是非常私人化的,沒有誰能夠真正幫到誰提高,最後還是要靠自己下的功夫才行。
  • 肯下笨功夫,才能練就真本事
    小表妹想要節省時間,卻沒有意識到這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 有些人,無論做什麼都覺得浪費時間,做什麼都希望能快速看到成果,最終往往一事無成。但沒有什麼事情是一蹴而就的,無論做什麼,都需要沉澱和積累。慢慢地,悅悅的技術也越來越好,無論多難找的血管她都能輕鬆找到。 整個實習期,悅悅都保持這樣的學習狀態,遇到不會的就死磕到底。實習結束後,我們十幾個同學,只有悅悅被留了下來。 胡適曾經說過:「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數人。」
  • 「聰明反被聰明誤」:真正「聰明」的人,都很「傻」
    很多人都會誤解了聰明,聰明並不單單是指一個人的智商高低,雖然智商對於生活有一定的影響,可是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每個人的智商差異,遠遠比想像中的要小很多。因此很多人每天都為了自己的智商沾沾自喜,到頭來卻不知道真正的智商是什麼。在生活中要想要做到遊刃有餘,需要的是全面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全面性才是一個聰明人的特質。
  • 真正聰明的人,都向這三類人陌拜,第三個我非常願意,你呢?
    而且,不要向那些輕易觸及我們底線的人低頭,要活出自己。但是,對某些人來說,是我們低頭的時候了。如果我們想知道怎麼鞠躬,在我們之前來過的大多數人都知道,有時候知道怎麼鞠躬並沒有錯,尤其是那些真正聰明的知道怎麼向這三個人鞠躬的人,他們心裡還是挺願意的。那麼,值得向哪三個人鞠躬呢?第一個人:比我們優秀的人。
  • 曾國潘:真正聰明的人都在下笨功夫
    他深通官場韜略,官場功夫如同太極高手,善於化解種種難題於無形之中。曾國藩的秘書趙烈文的日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曾國荃攻打南京不下之際,朝廷令李鴻章協助進攻。李鴻章一方面不想奪了曾家兄弟的首功,向曾家邀功買好;另一方面又想把抗旨之責推給曾氏,因此私下到處解釋,做了很多小動作。
  • 真正聰明的人,看起來都很傻
    真正聰明的「傻子」,傻的是外表,聰明的是內心。太過算計,是一場災難;留點傻氣,才會幸福。「傻」的背後,是不計一時得失的清醒看過一個關於知名女作家六六的故事。自以為聰明的人總會算計眼前的得失,有利可圖就上,吃虧的事則堅決不幹。而真正的智者則目光長遠,他們恪守「吃虧是福」的理念,不會考慮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著眼未來的發展。所以,他們雖然看起來行為很傻,卻是讓自己走得更穩更遠的大智慧。
  • 真正聰明的人,說話都很有分寸
    其實是因為說話有分寸的人,他們更懂得控制自己,他們更懂得尊重別人,他們更懂得人與人相處的道理。所以,這樣的人,必然很優秀,而這樣的人,也必然是真正聰明的人。01 聰明的人,說話都有分寸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遇見過這樣的一些人,他們說話不過腦,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於是很多次在無意中就惹了人,甚至在無意中,令人不開心,而他們卻一點沒有覺察到。
  • 聰明的孩子都在下笨功夫,愚蠢的孩子卻在找捷徑!
    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覺:自己投入的時間精力,可以換來直接的學習成果。殊不知,那些比孩子更聰明的人,都在偷偷地下著「笨功夫」。不可否認,孩子學習成績好,智商佔一部分原因,但是再聰明的人也是要學習的。況且,就算是天才,也沒有註定成功的結局。那些所謂「不努力」,實際上只是孩子們看到的表象而已。相反,他們正在孩子們看不到的地方悄悄努力。
  • 曾國藩:別耍小聰明,智者都明白這3個道理,否則聰明反被聰明誤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把這種小聰明看作是一種處事圓滑的態度。曾國藩曾經說在生活中喜歡,做一些小聰明的人最終會害了自己,聰明反被聰明誤。真正的聰明人心裡明白三個道理,從來不會耍這種小聰明。一、小聰明是細節、近觀,裝飾。
  • 劉學鍇:下笨功夫,做真學問
    劉學鍇,1933年生,浙江松陽人。了解劉學鍇學術生涯的人,對他以如此高齡成此巨帙不會感到意外。劉先生曾說:「哪怕就是笨人,只要肯下笨功夫,持之以恆,肯定會有比較像樣的成果。」在迄今已逾一甲子的學問人生中,他就是憑藉一點一滴的笨功夫,做出了真學問——有近千萬字的著述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