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技師學院老師在給學生上課。
一面是每年高達99%的就業率,學生還未畢業就被企業「搶空」;另一面是老師下到「田間地頭」去,依舊難解招生困境……這是包括青島技師學院在內的青島20多所技師學校遇到的怪現象。究其原因,一是社會對技工教育仍然存在偏見,二是畢業生難獲學歷文憑,使技工院校「低人一等」。
昔日高考落榜生今在央企挑大梁
昔日的高考落榜生,頂著眾人的「異樣眼光」選擇讀技校;如今已成為央企的青年崗位能手,頭頂多個光環,令人羨慕。他就是青島技師學院畢業生安勇。日前,安勇被邀請回母校,為學弟學妹作勵志講座。
回想2006年的那個夏天,安勇是個「失意者」。2006年7月,安勇的高考成績499分。看到成績的那一刻,安勇傷心得哭了。
「要不,你再補習一年,來年你準能考個好大學。」當時班主任和父母都這麼勸他。
「上了大學還是要找工作,我想去學門技術。」安勇自己打定了主意。原來,安勇的表哥是青島技師學院烹飪專業的一名學生,畢業後去了青島一家五星級酒店做廚師,表哥的工作環境和工資待遇都讓安勇非常羨慕。
「上什麼技校啊,傳出去多不好聽!」當時父母對安勇的選擇很不理解,甚至把親戚朋友都請上門來做兒子的工作。可是,安勇的堅決讓他們覺得這孩子真是鐵了心。
2006年7月底,安勇來到青島技師學院參觀,立即被學校先進的實驗設備吸引住了。
「喜歡是前提,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安勇說,在學校四年,他可以說是「認真地上每一堂課」、「珍惜每一次實踐機會」。在校期間,安勇在學校和青島市的技能大賽上多次獲獎。
2010年,安勇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被學院推薦進入南車青島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高速動車組電氣工程製造工作。因為認真負責,技術過硬,有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很快被選拔參與諸多新車型的試製,並且為新造動車組提出諸多提案。他提出的一套有關「優化線路和電磁兼容性」改進方案,被公司採納,大大提升了列車產品質量。
青島市青年崗位能手、青島市技術能手、青島市技能工人先鋒……如今這個30歲的年輕人集各種耀眼的榮譽於一身。
技校生還未畢業企業來學校搶人
和安勇一樣,魏延澤也是此次被請回母校作講座的優秀畢業生之一。2011年,從青島技師學院畢業時,他以優異的成績被青島海信集團錄取,目前擔任一項目軟體經理,他所在的部門只招聘211/985院校的全日制本科生。
其實,青島技師學院畢業生的就業順暢及火爆程度,一直保持良好勢頭。「學校每年的就業率都在99%以上。很多學生還沒有畢業就被企業搶走,平均一個畢業生有三個以上崗位可供選擇。」青島技師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隋文帥坦言,在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形勢下,青島技師學院每年的就業率卻居高不下,畢業生供不應求。來學校搶人的企業中不乏知名企業。
根據學校對技師班學生的跟蹤觀察,許多畢業生都成了所在崗位的業務骨幹,在崗位上表現特別優秀,得到公司認可,工資待遇在6000元到10000元。
技術教育無文憑職業晉升障礙多
畢業的學生有很好的就業去向是事實,可近年來招生難題也是技工院校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
隋文帥說,近幾年,學校的招生壓力很大,今年更嚴峻。學校面向初中和高中起點學歷的學生招生,在高校擴招之前,技工學院初高中生源的比例是2:8,但現在初高中生源的比例變成了8:2,高中生源的比例越來越小。
由於技工學校和教育系統的普高及職業學校錄取是兩套不同的系統,技工學校是「單獨招生,單獨錄取」,每年學校招生老師都要到各區市做招生宣傳。「真是下到田間地頭去,很辛苦的。」隋文帥說。
「社會、學生、家長對技校的偏見依然存在,特別是家長覺得孩子讀技校,將來是技術工人,低人一等,面子上抹不開,這也是北方地區技工教育發展較為落後的主要因素之一。」隋文帥分析。
另一方面來說,技校學生畢業後沒有文憑,也是影響招生的一大因素。記者了解到,技術教育至今不屬於學歷教育,拿不到文憑,在職業晉升空間上障礙頗多。在一些家長和學生看來,沒有學歷認證,會影響將來的落戶、買房、子女教育等。
「現在也有一些高考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家長打電話來諮詢,可一問就是『拿什麼學歷』、 『畢業是不是就得下車間』。這說明,重學歷、輕技能的觀念仍然普遍存在。」青島技師學院招生就業處的單小飛說。
打通學歷認證路形成「大職教」格局
「就業好,招生難,是大部分技校面臨的困境。」青島技師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宋波介紹,目前青島市實際擁有技工院校24所,其中技師學院1所、高級技工學校3所、國家級重點技工院校4所、普通技工學校16所。
據了解,在打通學歷認證道路上,目前有學生通過套讀大專的方式,獲得大專文憑。套讀大專有三種方式:成人高考、自學考試及到國家開放大學學習。學校已經與青島科技大學、青島大學、青島農業大學、青島理工大學、青島電大等學校合作,這兩年通過這種方式考取大專文憑的學生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破解困境需要打破部門、行業之間的管理界限,將技工教育和職業教育一併納入青島市大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劃之中,形成「大職教」的發展格局。 (記者 李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