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增長是企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何用數據驅動企業增長呢?這就需要企業搭建一套數據分析體系。本文立足於企業實際情況,對構建企業級數據分析體系的步驟進行了詳細梳理說明,希望對你有幫助。
最佳實踐
一個企業級數據分析體系的最佳實踐應該是這樣的:
內部感知系統:及時告知各項內部運營參數;
外部感知系統:及時反饋外部競爭、機會狀況;
報警系統:及時發現並報告各項異常,並指明故障點;
導航系統:根據設定的目標,提供可到達的若干方案,根據當前方案和位置,指明下一步行動方向,對目標進行合理預測,實時反饋當前執行情況。
但是企業有大小,業務流程有粗細,產業鏈有長短,企業所處階段有不同,如何構架一個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數據分析體系呢?
構建企業級數據分析體系的步驟
當你接手公司/部門/小組數據分析工作時,可以按照上圖所示的流程,建設一套完整的數據分析體系。
Step1:理清業務線
首要的工作是理清公司/部門的業務線,這些內容可以從企業戰略地圖中獲得。不同的業務線的目標不一樣,場景不一樣,數據量也不一樣,使用的人員和技術自然也都不一樣。此時需要畫出業務流程圖。
例如,自營業務線更偏向生產企業,需要做財務分析,涉及各個自營產品的收入、各種費用、利潤的分析,還必須有固定資產折舊管理成本攤銷的財務專業知識,不同的方法核算出來的成本和利潤會有質的區別,影響最終的決策。
Step2:明確內外部客戶
其次,根據Step1畫出的業務流程圖,整理出所需服務的內外部客戶,以及他們在各個環節中的數據訴求,並繪製成表格:
Step3:規劃數據服務
根據Step1、2梳理的業務流程、各客戶訴求,結合公司戰略導向以及數據部門現有資源,繪製戰略執行地圖,預設準備建設的數據服務內容。
以用戶運營為例,其業務目標主要為了解用戶總體現狀、提升用戶總量、提升留存、提升日活、提升付費等,再進一步細化至可以提供的數據服務以及簡單梳理數據來源。
如上表所示,各種數據服務的內容對技術的要求不一樣,同時根據企業數據量和業務複雜程度,所需要的底層數據技術也不一樣。
公司各條業務線所需的數據服務梳理完之後,就可以進行技術的選型了。
數據少,業務流程簡單,比如商品貿易企業,只需要一個強力的數據分析師,協同財務和業務,共同做幾個業務分析,固化為excel報表,每月更新報表即可,平時對上月的數據進行專題分析,發現問題及時預警,就足夠了。
但如果是電商平臺,商業模式複雜,數據量又大,首要考慮的就是能夠服務於核心指標,提升效率,然後全局規劃,分布實施。
技術上滿足大數據量選用Hadoop體系,應對業務快速變化則需要建設數據倉庫,進行業務和數據的解耦,解放數據分析人員的時間則需要搭建多維分析如Kylin、impala等等。
請注意,這裡的緊急和重要程度都是相對而言的。
Step4:搭建數據團隊
數據部門所需支撐的工作已經整理清楚了,業務方對數據的要求也很清晰,也已經根據公司的情況進行了大致的技術選型,那麼需要什麼樣的人員就非常清楚了,遵循「因事定崗,因崗定人」的原則,我們就可以搭建數據團隊的組織結構。
組織架構並不一定是大而全的,在創業初期,基本上是老闆自己擔任了數據分析師的角色,憑著對業務的深刻理解,作出各種決策判斷。
但是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大,業務線增多,業務流程複雜,業務變化快,數據量大,對數據部門的各種要求也就越來越多,因此數據部門承擔的任務會越來越複雜,服務的對象也越來越多,基於降本增效的考慮,就需要不斷豐富數據部門的職能,拓展技術能力。
Step5:設定製度標準
設立制度、規範和標準,是數據工作的基礎,與公司大小,數據量的多少無關。
統一全公司口徑的是公司指標體系及統計口徑標準;對外協作需要數據安全管理制度、數據提取審批流程;對內管理需要報表出具流程、專題分析報告製作標準;技術管理則有M有SQL開發規範、數據倉庫設計標準等等。
預先設定規則,嚴格執行流程,時刻監督,懲前毖後,切不可讓規則成為一紙空文。
Step6:補全技術、完善工具
此時,才正式進入純技術階段。按照之前的需求及設定的方案,遵照執行即可。如果你正在開荒,那就必須要小心不要被細節纏住,陷入無盡的任務。哪怕資源再少,都要分兵,一部分應對日常需求,一部分搞建設,快速將各種工作自動化,提升效率,騰出功夫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Step7:長期規劃、快速迭代
優秀的架構師、管理者,都不能滿足於現狀,但又不能盲目的追求新技術,應該進行合理的超前。無論是所提供的數據服務,還是新技術的引入,只需滿足企業未來1年所用即可。
遲於進度,則不能滿足內外部業務需要,過度超前,則投入太大,ROI不成正比,2019年諸多數據中臺項目失敗就是這個原因,與諸君共勉。
作者:大數據架構師,國藥國華大數據總監,擅長BI、數倉、數據中臺產品規劃領域,公眾號:大數據架構師
本文由 @大數據架構師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