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高考狀元,後來都擁有怎樣的人生

2020-08-27 弘成教育

高考狀元一直是社會津津樂道的話題。成績優異的人被考試制度遴選,獨佔魁首,成為人們對於知識和成功的一種寄託。曾經成為狀元的人,後來都擁有怎樣的人生?狀元頭銜給他們人生帶來了什麼?我們找到五位曾經的狀元聊了聊。

劉天藝,2013、2014年某省份文科狀元:

就讀港大後,發現對北大念念不忘

考上狀元,對我目前人生最大的影響是:復讀、再考。考得省文科狀元,港大向我發來邀請;就讀港大後,我卻對北大念念不忘。再考一次,卻沒想到,還是狀元。

萌生考狀元的想法,源自初中班主任的潛移默化。當時我成績不錯,被選進其他人需要砸錢進入的重點班;班主任把早前帶過的中考市狀元掛在嘴邊,向我們反覆強調追求完美和「零失誤」。老師對我很是照拂,我也想考出好成績作為報答。

中考發揮失利,排到全市十八,沒能如老師所願進入「全市前十」,我十分愧疚。這愧疚緊壓著我,我對自己的要求一直是:做到最好,不容許出現任何失誤。高中三年,我埋頭苦讀,幾乎不聞窗外事。最終,我在那一年高考中取得省文科狀元。

報志願時,我本一心向著北大中文系。但身邊的人似乎都認為:一個狀元,應該去北大讀光華或去港大讀商科,將來從事性價比最高的工作。

我去港大面試,兩輪面試後,港大承諾我提供72萬的全額獎學金。當時,我被英語無領導小組討論的課堂氛圍和港大的友善、規範吸引,最後在港大商科和北大中文之間折衷報讀港大文學院,對父母和自己都是一個交代。

在港大,老師講課用粵語,第一節課,我只聽懂了「A、A+、B、B-」。為了跟上進度,我三天讀完中文系的教學大綱,大綱裡的參考書目大多出自北大出版社,或是北大老師的著作。「南轅北轍」四個字,清晰地堵在我的胸口。一個月後,我從港大退學。

媒體上開始瘋傳「高考狀元無法適應大學素質教育」,我在各方壓力下重讀高三。苦讀一年後,我再一次斬獲省文科狀元,校長得知後哭了。我隱約意識到,不僅僅是我,我的學校與教育模式,被捆綁在一起,互相傳遞並共享著壓力。

得償所願。在北大中文系,我結識了許多敬重的老師,重拾曾因學業中斷的音樂愛好,開始吹笛子、聽崑曲。大二那年,我規劃了自己未來的人生:成為一名大學老師,業餘玩玩音樂戲曲。

進入大三,在寫論文時,我開始頭痛,我一向自律,可生理疼痛難憑意志克服,我陷入對學者型生涯規劃的質疑中,迷茫開始了。

確診躁鬱後,我把自己趕進社會,連做好幾份實習,也摒下愛好,半年沒聽崑曲。直到有天,一位心理學專業的朋友提醒我,我看起來像是患了躁鬱。這麼些年過度的自我要求,成就過我,也終於催折了我。

接受治療後,我生活的重心漸漸轉到崑曲上。只要一有時間,我就會去蘇州(蘇州被我們稱為「昆中央」),也在那裡接觸到了崑劇傳習所。

戲曲「新編」都很難吸引觀眾的當下,蘇州崑劇傳習所保留著最傳統的演繹方式,從1921年延續至今。2016年,它曾瀕臨解散,目前僅剩6位演員。可他們都是傳承崑曲最好的老師。

畢業後,我會去傳習所做文案宣傳、文獻整理等工作,同時繼續練習昆笛,爭取早日成長為一名能夠獨擋一面的笛師。

當年曾做過我的範本、被初中老師掛在嘴邊的那位狀元,後來出國、進投行,走上眾人期待的「狀元」的人生路徑。我雖比不得人們心中對「衛冕狀元」的想像,但也找到了懷著使命感的理想和事業。

劉天藝在吹笛子

Kikyo,2013年嘉峪關市文科狀元:


狀元之後,才發現這個光環並非我應得

逃課、談戀愛、從不報補習班、和同桌在課堂上養魚、抽菸喝酒玩音樂、與一幫社會上的朋友玩得很好……我是一個非典型的優等生。

以中考第一名的身份進入嘉峪關一中後,我的壓力主要來自於母親,她是嘉峪關一中的老師。如果考試沒能進入前三名,母親和老師們就揪著我不放。

閒言碎語會傳到母親那裡,「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女兒?」母親叮囑我,不要被人看笑話,他們都在等看你掉下「神壇」。我沒有掉下去,高一、高二兩年間,我基本都是第一名,有時拉開第二名四十分。

然而,高三那年,我狀態很不穩定,好幾次模擬考落到了第二名。老師瘋了,語重心長地批評我。我突然落淚,只因不希望母親受到影響。

高考前夜,一個青梅竹馬突然造訪,邀請我出去走走。我和他一起長大,高中三年談了一段分分合合的青澀戀愛。

我們騎車到城市邊緣的一個大湖邊,幹坐很久。在這種靜默和安寧的環境中,我忽然醒悟過來,似乎跨過高考這道坎將獲得自由,可以與從小喜歡的男孩在一起。

考試不算順利。數學考試結束前,我檢查出一道大題寫錯了,走出考場時我腦子嗡嗡作響。等到成績出爐,心裡的石頭才落地,我是市狀元。沒有喜悅也沒有僥倖之心,因為確信自己有實力考好。

我曾以為,自己有個性,和書呆子不一樣,周邊的朋友也很有個性,玩音樂的、當兵的……去到清華,生活也會繼續精彩。去到北京,更大的世界擺在面前,我才發現家鄉那座城只是小地方。

在清華大學,絕大多數同學不僅僅是學習好,愛好特長同樣也很優秀。同樣喜歡搖滾樂的同學,還精通樂理和樂隊流派的歷史。我不過是個門外漢罷了。這是一個令人痛苦的真相,我終於明白自己的無知。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無法確定自己的方向,去報社實習,到網際網路公司工作,試圖在自己學習的新聞專業領域有所成就。卻都發現不是很喜歡。

大學一年級,我開始學習用相機。很多人比我拍得好,我沒有和別人比較,而是慢慢接受,只和自己比較。大三這年,我到別的學校交換學習,並且下決心要做紀錄片。

每次回到家鄉,家鄉人依舊會開玩笑說:「清華狀元回來了。」我並沒有很在意他們的誇讚,「狀元」這個光環並不是我應得的。

至於那個男孩,高考結束後,我和他又在一起了,只是大學期間很少聯繫,不了了之。

沈橋,曾為省文科狀元,年齡、省份不願透露:


我自在的人生,被狀元身份挑戰

中學時代,我常常考第一,但內心從不認可自己是「尖子生」。初中,我獨自住在老師安排的小房間裡,用詩段記錄每天的生活。高三我開始對哲學有興趣,常翹掉晚自習去書店看柏格森等人的著述,並決定大學要讀哲學。高考不巧考成狀元,我游離人外的自在受到空前挑戰,自我介紹時,我會用筆名介紹自己。

身為狀元,我的志願也牽涉多方利益,甚至失去填志願的自主權。清華招生組帶我參觀了解各專業,希望給我更好的引導,我中途落跑;北大招生組向我力陳「哲學系並不好」,我在一旁如聽笑料;最後,母校高中也出面施壓。三方守持下,我一不留神沒堅定,填了之前從沒聽過的光華管理學院。

光華的學業我倒不抗拒,但形形色色的課餘生活吸引了我,我延續了之前對文藝的愛好。小學時,賣摩託的老爸給了我一部相機。那會,我會舉著重重的相機踩坑踏水,從取景器裡觀察我們那個小地方。大學,我進入電影社團,和朋友們一起寫劇本、攝影、導短片,也時常旁聽其他學院開設的電影相關課程。我開始認真思考電影和自己的關係——作為一種強大的表達工具,它剛好把我最喜歡的攝影和文學結合在一起。大三暑假,我第一次拍出自己的成片,觀察踞守在北大的考研人和旁聽生。

大四,我臨時起意,報考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研究生。我以為希望不大,沒怎麼複習也沒聯繫導師,結果落得專業課第一卻沒錄取。畢業時,我懶於找工作,有短視頻公司看過我的作品找上門來,我順手便接了offer。

後來的一年多,我在短視頻公司拍過青春愛情短片,跟著前輩拍過極限運動,去平遙電影節做過字幕員,自己接活做過廣告,也去央視三套當過編導。與此並行的,我一直在創作,一直在籌備自己的獨立短片電影。

我籌拍的第一部電影需要二三十萬,為此我四處遊說校友和製片人。過了兩三個月,各方工作人員都找齊後,資金還沒到位,我只能暫且擱淺這個劇本。隨後,我換了個格局更小的劇本,眾籌7萬,自己貼進5萬,很快拍出一部30分鐘左右的短片,目前正在剪輯。

畢業兩年,我沒有普羅意義上的職業規劃,也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但在創作的世界裡,我規劃好了今後打算慢慢拍出來的十部長篇電影。

反觀我的同學,動輒起薪三四十萬。每當聽到他們的薪資,我都會有質疑自己的一瞬。但既然是我的同學,沒有人不明白理想的香味。

遠在家鄉的父母卻始終不能理解。他們不會懂得什麼是電影、什麼是詩,也不會懂得他們的狀元兒子為什麼要把自己混成這樣。我性格不善爭執,於是我們避而不談,仿佛這是一項諱言的痛苦。

如果有機會,我想告訴爸媽:狀元,只是一次概率事件;而他們的兒子,那個扛著相機的小學生,把日記寫成詩的初中生,翹課去讀柏格森的高中生——不僅還在,而且,也不叫「狀元」啊。

龐書新,1990年山東省平度縣文科狀元:


我曾是全村人的希望

1990年,我和許多同齡人一起,跨入了高考大軍的行列。當時的考場設在本鄉鎮的初中學校。

高考前,我在宿舍過夜。因為條件艱苦,宿舍沒有蚊香也沒有蚊帳,被蚊子折磨得難以入睡。第二天,我拖著疲憊的身體走進了考場。

到出成績的日子,天氣很好,騎著單車就往學校趕。班主任老師從對面騎車過來,大老遠看到了我,揮舞手大喊我的名字,激動地告訴我:你考了咱縣的第一名,校長和老師們都為你高興。

於是回到家,我喊「我考上了,第一名」時,媽媽喜極而泣,外婆臉上樂開了花。至今記得當時外婆的話:「咱家世世代代沒出個狀元,現在好了,咱家有狀元了。晚上燒幾張紙,向你姥爺報個喜。」

要知道,那時的大學還沒有擴招,錄取率很低,我班100多名考生,本科只錄取了4人,形容高考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點不為過。

高考狀元的消息不脛而走,傳遍全村。親朋好友,七鄰八舍,每天上門賀喜的人們絡繹不絕。那時,國家還在改革開放熱潮,經濟學和管理學是最熱門的學科,於是老師建議我,去天津商業大學。

小縣城出身的我,首次踏入天津這麼大的城市時,有些拘謹不適,但更多的是新鮮和興奮,那一刻突然感覺,未來的前途會非常美好。那個年代的人,都有偌大的夢想:通過鯉魚跳龍門,改變身世,回報家鄉。

在大學,我成績一直很好,每周還給家裡人寫信。畢業後,為了回報家鄉,我收到海爾集團的應邀,回到山東。家鄉人知道後,都非常羨慕。曾有一位村民主動找我幫忙,希望我能為家鄉人購置冰箱。那時的海爾冰箱很有名,價格昂貴,買下來很有面子。給鄉民們買下冰箱後,他們一直為此津津樂道。

八年後,我去了一家集團工作。此後,我創辦了一家諮詢公司。現在的我,家庭美滿,有一定的財務自由,但我沒有忘本,即便很少回去,但也為家鄉的一家鋼結構企業做了管理服務。之後,我為各個企業服務,只想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至於曾經的高考狀元,對我來說,也只是個象徵,沒有必要過多地添加外在因素。人生很長,要不斷地奮鬥,才能讓自己問心無愧。


情桐,2015年山西省運城市文科狀元:


所謂狀元,是個很容易被看穿的狼人

高考結束,我心態依舊很好,媽媽催我去查成績。還沒來得及親自去查,我就從別處得知自己是市文科狀元。相比省狀元,市狀元很容易被忽略,我感到意外,但沒有太放在心上。

我高中期間讀過顧維鈞和外交方面的書,於是在填志願時懷著「當一名外交家」的夢想,報了北大國際關係學院。父母很支持,希望我好好利用北大的資源,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事實上,我是一個很沉悶的人,由於不善來往,更習慣獨自一人散步。上大學以後,大多數同學喜歡轟趴、玩狼人殺,我也跟著玩,因為不會掩飾自己而成為最終容易被看穿的狼人。

背負著「市高考狀元」的身份,高中母校會定期邀請我回去給學弟學妹做交流分享。會後,他們提出很多疑問,我細心給他們解答,有一種成就感。我漸漸發現,自己更適合在學校這種單純的環境裡工作。

去年保研失敗,我現在正努力複習備考,想多讀兩年書。也許,我會成為一名教師。儘管父母對我有更高的期待,但只要好好生活、對自己負責,他們最終還是會理解我的選擇吧。

適合自己,才是好的。


關注弘成教育公眾號,了解更多


相關焦點

  • 30多年前的高考狀元,後來怎麼樣了?
    當年那個高考第一名混得怎麼樣?似乎大家都在看他的笑話,要暗暗印證自己當年的選擇是對的,死讀書的人沒有好下場。似乎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某學渣成績不好,而某學霸成績很好,20年過去之後,學渣和學霸在一個招聘會上見面,來參加面試的,是當年的學霸,而面試學霸的就是當年的學渣,學霸的前途和命運,都牢牢掌握在學渣的手裡面。
  • 30多年前的高考狀元,後來怎麼樣了?
    其中幾個同學用看笑話的語氣譏諷說:「當年他就是一個書呆子,只知道做題,現在估計也混得不怎麼樣,你看連同學聚會也不敢參加。」當年那個高考第一名混得怎麼樣?似乎大家都在看他的笑話,好暗暗印證自己當年的選擇是對的,死讀書的人沒有好下場。現場沒有一個人知道,我出於好奇,在聚會結束之後偷偷打聽了一下。
  • 當年的高考狀元們如今怎樣了?他們告訴你
    30多年的高考,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狀元——高考狀元們都成為人生贏家了嗎,還是真如網絡傳言中生活得那麼不堪?2006年高考,她考了702分,是當年內蒙古理科狀元,考取了清華大學建築系,本科畢業後到北大讀了碩士。畢業後,她給了所有人一個意外:當遊戲女主播。現在她在某直播平臺擁有109萬粉絲,網名「女流」。
  • 2020高考成績出爐,那個曾賣豬肉的北大高考狀元,後來怎麼樣了?
    我們羨慕他們的學歷、他們的智力、他們的能力,更羨慕他們的人生已經成功了一半,別人再努力也夠不著他們的天花板。但是那些高考狀元真的就一定能夠成才嗎?他們的狀元身份真的能夠給他們帶來無限的好處嗎?那些曾經各省的高考狀元,後來到底都怎麼樣了呢?
  • 當年放棄香港大學72萬獎學金的高考狀元,後來過得怎麼樣?
    作為一個高考黨,沒辦法享受娛樂、休閒的時光,成天在書山題海中奮戰,只為了獲得一片大好的前程。對於每一個高考黨來說,熬過這段時間就是勝利。那麼你聽說過,在高中辛苦奮鬥三年,終於得到高校青睞卻主動放棄好機會的人嗎?劉丁寧就是這樣一個讓人搞不懂她到底在想什麼的人。
  • 當年的高考狀元們,現在怎麼樣了?
    多地高考成績陸續公布,考生們終於可以暫時卸下心理包袱,而每年這個時候,大家的話題都繞不開高考狀元,大眾眼中羨慕與膜拜的對象後來又過上了什麼樣的生活呢?-1998年浙江省理科狀元茹立雲-茹立雲,在1998年以695分的成績,拿下當年的浙江省理科狀元。
  • 重慶這些曾經「火出圈」的高考狀元,當年都經歷了什麼?
    狀元花落誰家總是會成為大眾的關注焦點回顧往年的那些高考狀元們天之驕子的狀元之路也不乏精彩有破紀錄的、考試逆襲的、放棄北大清華的也有考第一名卻差點無學可上的一起來看看這些曾經「火出圈」的狀元們當年都經歷了什麼?
  • 當年那些轟動一時的高考狀元,也並不都過得好,他甚至去搶銀行
    對於很多人來說,高考就是鯉魚跳龍門,不少人因為高考成功而從此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命運。尤其是當年的高考狀元,更是可以體會那種「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快樂與榮耀。成為高考狀元,就意味著他們會考入一個不錯的大學,而他們的父母也會因為他們孩子的成功從此不必再擔憂什麼了。
  • 當年那些春風得意的狀元們,現在混成什麼樣了
    還有幾天備受矚目的高考就要放榜了。高考是很多人的人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對於很多人來說高考像是一個人生的跳板,和鯉魚躍龍門一般,過而為龍,人生會起到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那些高考狀元是不是早已飛黃騰達了呢?我們今天來看看吧!
  • 「人只好活著,就永遠會有後來」,「北大屠夫」陸步軒後來怎樣?
    35年前,陸步軒以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文科高考狀元的優異成績被北大中文系錄取。我們知道,在80年代,大學生相當稀少,而北大的大學生更是稀少到了極致。能夠以長安區文科狀元的身份成為北大中文系的學生,對於陸步軒而言,他是一整個村子的榮耀和希望。
  • 15年前,高考729分摘理科狀元,考上清華的陝西男孩,如今怎樣
    15年前,他復讀一年,在高考中以729分勇奪陝西省理科狀元,如願考上了清華北大。那麼,15年過去了,清華學子馮宇寧的命運又會是怎樣的?後來他的班主任老師找他談話,說:&34;馮宇寧才恍然大悟,從此又恢復的從前努力學習的勁頭。不過,在2004年高考還是發生了意外。因為那年是需要先報志願再參加高考,馮宇寧對自己很有信心,就只填寫了清華一個志願。結果他只考了675分,與他所選擇的清華專業還少14分,因此他落榜了。
  • 當年的「學渣」,後來都怎樣了?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從小時候的尖子生、初高中的學霸、考上985、211到畢業後有番作為……都曾是我們不同人生階段的奮鬥目標那又怎樣呢?就像今天的視頻主角黃傳偉,這個當年的「學渣」,現在卻差不多是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裡那個「最受歡迎的人」……
  • 當年的高考狀元都怎麼樣了?
    被點名回答問題:10年前的高考狀元現在都怎麼樣了?突然想到《虎媽戰歌》這本書,那年引起多大風波啊,如今兩個女兒還是出類拔萃的,但又如何?哈佛畢業應該是相當榮耀了,卻早已不在我的關註裡,也不過是想到這本書才去查她們的後續。高考狀元也大致如此吧!
  • 恢復高考後的第一位文科女狀元,考上北大,後來的人生有何改變?
    1977年,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難忘的年份,因為那年恢復了高考。許多貧困學生通過高考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這個恢復,是一個很重要的節點。劉學紅是恢復高考後第一位文科女狀元,她的故事具有典型意義。這段時間,使很多人沒有讀大學的機會,並且都因此落下了遺憾。直到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後,許多學生看到了希望,大家紛紛學習起來,複習備戰高考。那一年的高考不是6月份舉行,而是安排在了11月。儘管天氣嚴寒,但大多數學生都紛紛抓住了這一次的機會,因為這可能會改變自己的命運。劉學紅也不例外,但是她抓住的不僅僅是機會,她更抓住了第一名的頭銜。
  • 當年考入清華北大的農村學生,後來都怎樣了?
    這些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考入清華北大的農村學生,他們是值得敬仰的,只是後來的他們怎樣了呢?他說,雖然最終沒有大富大貴,但相對於父輩們,他得到了跳躍式的提升,而這一切都是通過讀書改變得來的。只要肯努力,讀書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 這些金榜題名的狀元郎,後來是否都成了人生贏家?
    因為疫情,今年各所學校的行事曆都被打亂了,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年,但始於6月末的考試季仍如期而至,期末考、中考、高考紛至沓來。在這個夏天,我們聊聊和氣溫一樣火熱的關於教育關於考試的話題。  瑞安自古文風鼎盛,盛產「學霸」。
  • 高考狀元,卻無緣清北,人生真的有很多選擇嗎?
    截止到今天,2020年高考放榜基本已塵埃落定,各地的高考狀元也一一被公布出來,據說分數剛出,各地的高考狀元就收到了清北大學招生辦的電話。但是有一位高考狀元卻無緣清北,甚至全國的985、211也去不了。今年江蘇的高考文科狀元 - 白湘菱,江蘇高考總分480分,她以430分的好成績取得江蘇高考文科狀元,但卻因為一門歷史選修拿的B+,無緣報考清華北大。
  • 高考狀元都來自怎樣的家庭?
    這幾天,2020年各省高考成績陸續放榜!對於考生來說,這可能是一場狂歡,但對於家長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反思。高考狀元都來自怎樣的家庭?我對孩子的教育是否正確?我們常常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很優秀,卻沒有發現,「別人家的父母」同樣也很優秀。
  • 當年高考交白卷的3位「英雄」,後來都怎麼樣了?結局令人唏噓……
    在四科考卷的空白處寫下共計8000餘字的「控訴」,陳述高考弊端,抨擊應試教育。 當年,她以114分的高考成績,還有驚世駭俗的違規,成了媒體競相報導的叛逆考生。
  • 她是今年江蘇高考狀元,卻被清華北大等名校拒絕,後來怎樣了?
    能夠考入清華北大的孩子都是非常優秀的,因為要想要被清華北大錄取的話必須要經過重重嚴格的選拔的,畢竟清華北大是中國最好的高校之二,但是最近幾年的高考制度變得有些不一樣,不再只是看一個學生的總分如何,而是要求除了語數英之外的六門科目都要在A以上,只要有一門科目不是A,那麼就不能夠被錄取,有很多人說這樣的制度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因為有很多優秀的人才在某一個領域非常厲害,可是因為有一門科目不是A,就否定了這個優秀學子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