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長要明確語言思維是語言的靈魂,是掌握語言的根本.
英語在中國普及了三十年,培養出的是一批又一批又聾又啞的半文盲。近幾年英語學習的趨勢是,年齡愈來愈小、時間愈來愈長、花費的精力愈來愈大。但學習效果並沒有本質提高,根本原因是我們一直以詞彙量、語法量、考級、考試分數等作為學習目標,而忽視了培養英語思維。
我們應該客觀的承認,美國小孩比我們的大學生英語好。之所以好,不是因為他學會了多少語法,背會了多少單詞、文章,而是因為他掌握了英語思維,即用英語去理解和思考事物。
英語思維是英語的靈魂和生命,掌握了它,你就能自由操縱英語,且終身不忘。若沒有它,就如同人沒有大腦,無法自如支配所學的英語知識且不學就忘。家長要明確掌握英語思維是學好英語的根本。
2.家長要明確孩子的語言天賦所在.
對於語言學習來說, 孩子與成人有本質的差別。許多成人留學多年,也不能真正掌握英語。而普通一個中國孩子,出國兩年就可以掌握英語。
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大差別?
人在少兒時期是感性思維強,理性思維弱,對於英語信息,他們自然地與情景對映,不會用漢語理解。英語和漢語對他們來說,是同一情景的兩種表達方式,他們能夠直接學會用英語去理解和思考事物,即掌握英語思維,孩子有語言天賦的實質是漢語思維對英語思維的幹擾很小。 而成人理性思維太強,他們只能用漢語來理解英語,無法擺脫漢語思維的幹擾。
在英語環境中, 漢語思維對英語學習的幹擾跟年齡成正比,這種幹擾越大,建立英語思維越難。家長要明確孩子的語言天賦在於掌握語言思維。
3.家長要明確只有語言信息量足夠大,才能建立語言思維.
一個孩子在英語環境中,可以自然掌握英語,英語環境是英語思維建立的土壤和必要條件。 英語環境包括兩個方面
首先:接收的是英語信息;其次:英語信息量大,二者缺一不可。許多人認為,只要是全英文授課,就是英語環境,就能建立英語思維。
其實母語思維(即所謂的理解)是一種本能思維,如果信息量小,即使是全英語授課,他也會本能的用漢語來翻譯,實質是用漢語思維來學英語,不可能建立英語思維。英語思維不是用理性學來的,必須在大量的英語信息中自然習得, 家長要明確建立英語思維最致命的敵人是漢語思維。
4.家長要明確目前主流的英語教學思想實質上是在破壞英語思維的建立.
目前國內英語教學中主流的幾種作法:
1)用漢語講英語:
充其量能學會些單詞、音標、語法等知識。這不僅無益於英語思維的建立,反而有害。原因:把英語與漢語直接對映,用漢語思維來理解英語.想建立英語思維,根本無從談起。
2)形式化的聽說領先:
讓學生通過背,直接開口說話,原以為背多了,就可以自由交流,其實學生的背誦還是用漢語來理解記憶英語,看似學英語,實質是在背漢語解釋。
3)只重視學習教材內容:
把英語按難易肢解,(如先學現在時,再學過去時等)按知識性編排教材,並進行積累,循序漸進。造成學生只是在學英語教材,而不是在學英語。
4)治標不治本,缺哪補哪:
針對厭學, 發明了趣味背單詞、撲克學音標.通過遊戲等學英語。這些作法本末倒置, 使學生迷失學習英語的方向.
以上教學方法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讓孩子用漢語理解學習英語。主觀上完全沒意識到英語思維是英語的靈魂,客觀上是在破壞英語思維的建立,無視孩子的語言天賦,白白浪費了孩子們的語言黃金期。
家長要明確,英語教學需要的是教學思想的革命,,只變形式、教材是無濟於事的。
5.家長要明確語言學習的客觀規律.
任何一種語言都分為"語"和"文"兩部分。 "語"的表現是聽說,實質是語言思維的運用,"文"的表現是讀寫,實質是語言思維的書面表達。 學習語言的規律是先"語"後"文"。
就象中國孩子,在上學之前,先聽說自如,他所說的話不是家長教會的,更不是他背會的,而是思想感受的表達,即用漢語思維思考表達他所認知的事物。然後才開始讀書寫字,寫文章。整個過程自然流暢,輕鬆自如。
所以"語"是"文"的基礎。只有掌握"語",才可能掌握"文"。否則,只能是海市蜃樓。 家長要明確違反客觀規律的方法一定學不好英語。
6.明確英文與漢字是完全不同的.
中國孩子要到十歲左右才能讀書看報,所以在中國人的思想裡,文字是要大量記憶的,但大家忽略了一點,漢字是象形文字,有形無音,需要記憶。而英文是字母文字,是按發音規則創造的文字,就象漢語裡的漢語拼音,掌握了其讀音規則,只要耳不聾,根本不需要背英語單詞就可以讀書。
這是字母文字的最大優勢,所謂音標只是中國人的專利,美國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音標, 用的都是自然拼讀法,可以聽音能寫、見詞能讀。所以家長要明確英語單詞不需要死記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