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失重的密閉環境中生活33天,是一種怎樣的特殊體驗?一飛沖天前經過哪些不為人知的艱辛?去年10月17日,咱河南老鄉、航天英雄陳冬乘坐神舟十一號飛船,創造了歷史,在天地之間,譜寫了屬於自己的飛天「三部曲」。浩瀚宇宙,人類突破極限,探索深空的腳步從不停歇。中國航天的徵途是日月星辰,背後是一代代航天人的腳踏實地。1月22日,大河報記者在中國航天城獨家專訪陳冬,揭秘其飛天前的心路歷程,太空中不一樣的生活,以及落地後身體和心理的變化。
曾因視力差0.1差點與飛行擦肩而過
小時候,陳冬對軍人就很有感覺,他回憶中學時代,同學中,誰有個軍綠色的小挎包,就感覺非常牛。
高二那年,陳冬一名師兄參加招飛,並通過體檢,拿到錄取通知書,陳冬所在的學校是洛陽市二十二中,即原洛陽銅加工廠職工子弟中學。這事發生在他身邊,對他觸動很大。
1997年年初,他在洛陽市參加了招飛初檢,並通過。在初檢之後,他參加了高考,然後去濟南參加招飛的復檢。
「本想一隻腳已經跨進軍校的大門內,卻沒想到,一隻腳卻絆在大門外。」陳冬說。
在復檢過程中,視力要求標準是1.0,而他的視力只有0.9。
「當時心情非常沮喪,但是,第一志願仍然填寫的是空軍長春飛行學院。」陳冬說,是航天事業選擇了他,在高考成績出來後,分數過了本科線,據他後來了解,報考學校經過研究,認為他的視力下降,是高考複習用眼所致,暫時性地下降0.1,以後調節保養好,是完全可恢復的。學校在考慮綜合身體和成績的因素後,還是把他錄取了。
從教練機到戰鬥機到飛船足足等待17年
陳冬經歷的「三級跳」,足足用了17年。
空軍長春飛行學院對飛行員的選拔非常嚴格。「100個人裡面,大約30個人能上飛機,淘汰率在70%。還是需要學習,訓練。」陳冬說。
兩年的學習訓練後,他完成所有的基礎科目。1999年,陳冬開始飛行。
「第一次飛行什麼感覺?」記者問。
「當時就不由自主,哇,終於飛上了藍天。」「看著地面往下走,看著車、人越來越小,大塊的田野,變成綠色的小格子,非常興奮。」陳冬說。
初級教練機6型飛行訓練一年後,是高級教練機。2001年,陳冬被分到浙江嘉興,開始飛戰鬥機,機型是強擊機5型。
由於該機型是對地攻擊,所以,飛行高度較低,一般是在一千米以下,平時在海上只飛到30米。
「當時就想,能不能飛得再高一些?再高一點是什麼感覺?」陳冬笑言。
2003年,這一年中國航天很熱,神舟五號一飛沖天。
陳冬守在電視旁看直播,心潮澎湃。「能乘上飛船多好啊!」從此,航天的「小目標」,在他心裡紮下了根。
2009年夏天,陳冬的機會來了。我國開始進行第二批航天員選拔,這個機會能實現陳冬飛得更高、飛得更遠的夢想。
這時陳冬正在西北某地執行演習任務,而航天員選拔體檢在南京,不可能從任務中撤回。
機會就在眼前,卻看著它溜走。「有點沮喪,非常失望。」陳冬回憶當時的心情說。
沒想到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在演習過後一個月,上級告訴他,因為選拔條件非常高,符合的人不多,讓他和幾個戰友去參加體檢。
時至今日,陳冬仍難掩自己的興奮心情。在參加體檢後,他順利通過了。
「就這樣一步步成為航天員。這是上天對我的眷顧。」陳冬說。
中國航天城內印有航天員頭像的巨幅宣傳版面。記者平偉攝影
與飛行員相比航天員有近百個科目
從飛行員到航天員,更大的挑戰隨之而來。「飛船比飛機複雜得不是一點半點。」陳冬說。
飛行和飛天,一字之差,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陳冬告訴大河報記者,首先是身體條件要求更嚴格。一名航天員不僅要適應天空上的環境,還要適應航天的環境。
比如,在上升和返回的時候會有載荷,要坐離心機,鍛鍊抗過載能力。座艙一旦出現洩漏,在低壓力環境下,能不能耐受低壓力環境等。
在學習的理論知識方面,航天員涉及面更廣。
陳冬說,從進入航天員大隊,到具備執行航天員任務,需要四年時間。
他說,在這四年中,要進行八大類、近百個科目的學習。
陳冬舉例說,比如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人在太空中既要生存,還要有合適溫度、溼度,產生的廢物如何處理,如果出現故障如何保障快速撤離,還有儀表系統,判斷數據是否正常,導航控制,測控通訊系統,怎麼給地面建立聯繫等。
成為一名優秀的航天員,後天努力和先天因素哪個更重要?
陳冬覺得,後天努力更重要。但是,先天也佔一小部分因素。
陳冬說,飛行的時候,做兩個動作,如果出現嘔吐,天旋地轉,就成為不了飛行員,這方面後天沒法克服。人一旦不舒服後,會在思維裡形成下意識,再上去的時候,還是會吐。
成為航天員基本告別「朋友圈」
想像一下,如果把你幾十年的朋友圈全部屏蔽,只接觸特定少數人,會是怎樣的一種感受?對於陳冬來說,這是不得不面臨的選擇。
他告訴大河報記者,他之前在洛陽有一些很好的朋友,但是後來基本都不怎麼聯繫,一年都聯繫不了一次。
不僅如此,在進入航天員大隊前,當飛行員時,他還時常去唱唱歌,和朋友小聚一下,以緩解飛行的壓力,但是,如今,這些在他的生活中徹底消失了。「一方面是沒時間,平時學習訓練任務非常緊張。」他說。
另一方面,根據規定,喝酒、吃飯都是有嚴格限制的。因為航天員大隊是一個融洽、緊密的團體,平時都是集體聚餐,如果有人在外吃到不乾淨的東西,把病菌傳染給其他隊友,會影響一個團隊,影響任務,這是誰都無法擔當的重大責任。
平時一般人吃的街邊小吃,對於陳冬和他的隊友們來說,完全是個奢望。他說,如果在外就餐,也是非常嚴格。要求衛生檢疫必須有保證。他笑著告訴記者,從成為航天員那一刻起,你的身體就不再僅僅屬於你自己。做任何事情之前,你都要首先想到,你不是你自己,你還代表著一個團隊,整個國家。
談到責任和使命,陳冬不禁動容。「別人看到我們在飛船內,操作自如,看著容易。其實,背後的付出是非常多的。」他說,航天員的生活很枯燥、單調,但正是犧牲小我成就大家的精神,使得大家誰都不會埋怨,這就是擔當。
在太空中:個頭兒長了2釐米
飛天歸來,重回地面,陳冬是不是會有些不適應?身體狀態會發生哪些變化?
在大河報記者見到陳冬時,映入眼帘的他猶如「鄰家大哥」,身材挺拔、面帶微笑、面色紅潤。他說,「現在感覺身體已經基本恢復」。
去年11月18日,陳冬乘坐的「神舟」十一號飛船,順利返回祖國。落地後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恢復身體。他說,從天上回來之後,有些方面是可以短時間恢復的,比如平衡機能、心血管功能、肌肉功能、骨骼恢復、血液和免疫功能等。
「太空中33天,影響比較大的是肌肉萎縮,因為沒有重力。」陳冬告訴大河報記者,還有就是心血管,因為沒有重力,血液會集中在頭部和上肢,下肢就不那麼明顯。而回到地球後,因為有了重力,血管要重新適應。所以落地後,不讓站立,因為肌肉會萎縮,站立比較費勁。
此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陳冬透露,他在太空中1個月,身高長了2釐米。這是因為在太空沒有重力。回到地球後,身高受重力影響,會逐漸恢復到原來的水平。但是,減下來的過程,也很關鍵。因為骨節受重力影響,慢慢往回縮,如果錯位也是很嚴重的。
不過,不用擔心。目前,陳冬的肌肉已經慢慢恢復,身高也已恢復正常。心血管也基本適應了地面的重力。他說,現在跑步都已經沒有問題了。
落地之後:一家人屏住呼吸拍合影
在陳冬飛天之前,他的母親就有一個「很大」的心願,當然也是他長久以來的願望,就是照一張全家福。但是,由於平時學習訓練任務繁重,這個事兒一推再推。
在乘坐「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落地後,他進行了兩周的醫學隔離,杜絕和外界接觸。
為什麼要進行隔離?陳冬告訴大河報記者,從太空回來後,身體會比較虛弱。之所以要進行隔離,一方面,怕外界的病菌傳染給航天員;另一方面,從太空回來後,航天員的身體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擔心會傳染給其他人。
記者得知,在陳冬落地前,他的父母就已經來到北京,等待與他相見。
陳冬告訴記者,平時,真的沒有照過一張全家福,已經有七八年沒有回過老家了。哥哥在廣東,兩個老人平時也是分別在兩地,很難聚在一起。所以,陳冬暗下決心,在兩位老人離開北京之前,一定要照一張全家福,實現母親多年的願望。
與別人家照全家福不一樣,陳冬的全家福還採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比如,家屬均需進行消毒,並戴上口罩。不過,戴著口罩的全家福,實在是難以辨認。最終,經過批准,家屬們被允許摘下口罩,屏住呼吸3秒鐘,才照出第一張全家福。
「其實,一直以來感覺很虧欠他們。」陳冬說。
恩師難忘:落地後給老師發簡訊報平安
在一步步成長為航天員的道路中,有個人,是陳冬一直很愧疚、很感謝的。他就是陳冬中學時期的班主任姚志強。
據記者了解,姚志強曾是原銅加工廠中學(現洛陽市第二十二中學)老師,是陳冬初一至高三年級的班主任,教數學,帶陳冬6年,師生間感情深厚。
1997年陳冬考上空軍長春飛行學院後,幾乎每年春節都會給老師姚志強發簡訊。此後,陳冬突然就失去了聯繫。2012年,姚志強思念陳冬和另一名學生,還在當地媒體登報尋找。後來獲悉,原來陳冬為了實現飛天夢想,正在航天城全身心地投入訓練,整整6年,幾乎把自己和外界隔絕。
談到老師,陳冬充滿了感激。他說:「姚老師要求學生並不只是死學習,他還組織打籃球、踢足球,我們時常在一起踢足球。」現在回顧那段時光,陳冬認為,自己在兼顧學習的前提下,還能保持很好的身體狀態,跟姚老師有很大關係。如果高中三年為了高考,拼命學習,忽視身體鍛鍊,對身體損害就會比較大。
在「神舟」十一號飛船出徵之前,陳冬跟姚老師有一次聯繫。他說,「非常抱歉,幾年都沒有跟您聯繫,我一直在為任務做準備,現在有機會執行飛天任務,不光我實現了目標,也會成為您的驕傲。回來之後,一定去看您」。
陳冬說,打電話的時候,姚老師正在上課。在手機還沒有掛掉的時候,他聽到姚老師大聲對講臺下的同學說:你們知道剛才是誰給我打的電話嗎?言語中充滿了自豪。
在飛船成功返回後,陳冬給他發了一條信息。陳冬說,「姚老師,我已經安全落地了,感謝您對我的培養,等我回到家鄉,我一定會去探望您」。姚老師回復他,「好的,我們見面好好聊一聊,敘敘舊」。
感謝家鄉:委託大河報向河南父老鄉親拜年
故土情濃。作為繼劉洋之後,又一名飛天的河南人,陳冬從未忘記家鄉的養育之恩。在太空中,除了辨認祖國的位置外,陳冬還會仔細地搜索老家河南的蹤跡。
其實,與陳冬一起飛天的還有一些「河南元素」。據記者了解,在「神舟」十一號飛船上,有咱鄭州大學造的頭盔面窗,還有洛陽造的軸承,以及飛船上所用的其他部件等。
陳冬告訴記者,中國航天事業是全國都很關注的一件事情,全國各界都傾注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所以,很多設備都來自方方面面的支持,「不管是河南的大學還是企業能夠參與其中,我都感到非常光榮,家鄉給航天做的貢獻,我也很驕傲」。
英雄凱旋,春節是否回家鄉團聚?「其實,特別想回去看一看。」陳冬說。在春節前夕,由於工作原因,無法回到家鄉,於是,他特意委託大河報,傳遞他的祝福。
陳冬說,作為從河南走出來的一名航天員,能代表祖國出徵太空,「我覺得是河南這片熱土培養、養育了我,讓我能夠實現自己飛天的夢想。同時,我也非常感謝家鄉的父老鄉親,也非常想為家鄉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畢竟咱們國家第一位女航天員也是河南人。很高興咱們河南有這麼多人才」。
揭秘天上生活
神舟十一號返回艙距地球直線距離393公裡,這樣的高度下,陳冬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生活細節?在專訪陳冬之前,大河報·大河客戶端專門進行了問題徵集,網友們的提問五花八門。記者梳理出一些有趣的問題,請陳冬一一解答。
1
在太空中,能不能洗澡?
陳冬:洗澡是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在太空中是完全失重狀態,水到身上會彈走,到處飄,到處飛,完全不受控制。如果飄到設備上,就非常危險。因此在太空不可能有淋浴。
但是,30多天不洗澡也不行。因為要做實驗,身上會塗抹導電膏,還有運動完後,身上就會比較髒,基本上是兩到三天清潔一次。其實也不是洗,就是擦。用一些特殊的毛巾,毛巾上有特殊的液體,擦身子進行清潔。擦完一遍,再用溼毛巾擦,肯定不如地面洗澡那麼痛快。
在天上擦洗的唯一問題是太冷,毛巾雖然加熱了,但是一旦和皮膚接觸,室溫在23℃,皮膚溫度高於外界,而且是在一個開放的、會有空氣對流的環境內,甚至還會有一點小風。所以,剛擦完之後,身上很快就涼了,涼得特別快,那怎麼辦?又害怕感冒,乾脆衣服就不脫了,把衣服撩起來,簡單擦洗。基本上擦個三分鐘就結束了,時間長了擔心感冒影響任務。
2
會不會專門定製河南特色食品?
陳冬:哈哈,下次有機會可以提一提。在地面吃早飯,可以一個星期都不帶重樣的,比如豆腐腦、胡辣湯、牛肉湯、羊肉湯、油茶、油餅、油條、包子等,但是,天上受工藝和加工的限制,不可能有地面的這些小吃。還好有麵條,但是比不了燴麵。
我們吃的東西放在一個小袋子裡,需要吃的時候,把袋子加熱,撕開個口,把食物從袋子中擠出來,擠一口吃一口。剛開始是解決食物有無的問題,以後要解決品質。相信以後隨著科技的進步,在太空中吃上老家的燴麵,還是有希望的。
3
太空第一夜是否會激動得失眠?
陳冬:第一夜確實很激動,但是也沒有睡不著覺。發射當天是早上七點多,其實,我們凌晨一點多就起來做準備,晚上睡得不多。入軌之後,馬上要進行休息,因為任務量還很大。一個人值班,負責監視飛行器的工作狀態,另外一個人休息,然後兩個人再輪流著交換。
我把睡袋固定在軌道艙之後,鑽進去,一開始還是不適應,跟地面不同,睡在床上很踏實。在太空中,是豎著睡覺。睡袋幾個角固定在艙壁上,人鑽進袋子,拉上拉鏈,袋子並不是完全包裹著你,睡袋裡面也是有空隙的。
因為確實是太累了,在整個發射過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腦海中要想,下一個動作,下一個程序,下一個指令。入軌後,精神相對放鬆一些,人頓時會感覺很累。
所以,儘管不適應,在調整半天睡姿後,戴上眼罩,一覺睡了六個小時,然後開始交換工作。
4
太空中有沒有白天和黑夜?
陳冬:太空中也有白天和黑夜,不過很快。神舟十一號飛船繞地球一圈是90分鐘,實際上,也就是90分鐘經歷一個白天和黑夜,45分鐘白天,45分鐘黑夜,座艙裡面會明暗交替。
飛船中的每一個舷窗都有布簾遮擋,可以拉下來,就靠艙內的燈光照明。
我們的休息是按照地面北京時間進行作息,非常規律。
早上六點半起床,開始洗漱,準備早餐,八點半開始工作,中午十二點午飯,下午兩點繼續工作,下午六點開始晚飯,晚上總結一下白天的工作,梳理一下第二天的事情。晚上十點半睡覺。
飛天時帶啥私人物品?
陳冬:因為重量受限,給我們分了極少的重量,當時我是帶了照片。為了減輕重量,我把照片印在了布上。一張普通照片重量可能就幾克,印在非常薄的布上,就只有零點幾克,這樣可以多印幾張。真的是寸克寸金。
我這次帶的是家人的照片和戰友的照片。家人的照片有妻兒、父母。戰友的照片是航天大隊的21名戰友集體照。為什麼要帶他們的照片?我們相處了很長時間,一起生活工作學習吃飯。他們也是我的家人。
別看我們在上面飛,他們在下面每天都會有人進行飛控值班,關注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他們的心始終和我們在一起。太空那麼大,我代你去看看。所以,我就想,不光是我一個人,也是大家跟著我一塊去飛天,所以我就選了這張集體照。
在飛船上,工作區兩邊各有一個兩立方米的睡眠區,我把照片貼在旁邊的艙壁上,可以時不時看看。
6
在天上生病了怎麼辦?
陳冬:在下面是考慮到的,會備一些藥。常見的像發燒、感冒、拉肚子、便秘。一旦出現身體異樣,地面醫生會判斷你什麼特徵,指導你吃什麼藥。但是一旦生病,對任務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因為本來就兩個人,任務又很多,如果一個人生病了,需要兩個人協助完成的事就幹不成,打亂了整個任務的計劃安排,所以我們是非常非常小心的,從任何細節入手,都不能出現一丁點問題。比如,我們在飛船內騎自行車時,會出汗,我們就把對著我們的幾個通風口都關掉,以防感冒。
有些感冒、發燒會有一個潛伏期。比如說,第二天要執行任務,頭一天有可能病毒潛伏,會在天上發病。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會在上天前進行醫學隔離,在潛伏期也要把它排除掉。
7
經過中國上空時啥感覺?
陳冬:在太空中,我和景哥有分工。我們會根據飛船儀表顯示運行的軌跡,馬上到祖國的時候,如果景哥在照相,我就會給他說,快到中國了。景哥就準備拍。如果是正吃飯,快到祖國上空時,就趕緊過去拍幾張,然後接著吃。
從太空中拍地球很漂亮,更多的是想拍祖國。中國地圖形似一隻「雄雞」。飛船是從「雞尾巴」那裡進入,到「雞脖子」那裡出去。飛船經過中國境內的時間非常短,大概有四五分鐘。飛船的軌跡是從西往東走,從太空中看下去,能看到祖國的山河,沙漠,很美很清晰。
其實,在組合體駐留的30天中,任務排得非常滿,前十五天根本沒有時間看外面的景色,後面的十五天才有時間拍照。
8
在飛船上升和降落過程中,有多大壓力?
陳冬:由於技術不斷進步,在飛船上升和返回時,艙內的環境條件越來越好,航天員會更舒適。上升時,重力加速度在5.5個G,返回時在4個G左右。一個G就是一個重力加速度。
我們訓練的時候要達到8個G,講得通俗一點,8個你的體重壓在你身上。像我70公斤,就是8個70公斤壓在我身上,就要能頂得住。一般人如果是8個G,會壓得胸痛,無法呼吸。普通人基本上做到4個G就挺好。
儘管實際運行並達不到8個G的重力加速度,但是,訓練還是要高標準。這樣是為防止意外情況。因為一旦意外情況產生,飛船會有一種應急返回,應急返回的時候這個G值就會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