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又迎來了開學季。位於金井灣片區的福建師範大學平潭附屬中學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學生——30名來自西藏的高一學生,他們將在平潭度過兩年半的高中美好時光。福建師範大學平潭附屬中學辦學時間僅一年,如今已經呈現出勃勃生機。
一期規劃招收六個年段
二期招收港澳臺學生
「去年初一年級有四個班,今年學校初一年增加了一個班級。金井灣片區商業圈已顯雛形,隨著市民入住率提高,學生生源也相對增加了。」福建師大平潭附中招生辦主任鄭曉嵐說。
學校規劃一期招收初高中六個年段,合計60個班級,3000名學生;二期招收港澳臺學生。目前學校有初、高一和初、高二四個年段,合計22個班級,910名學生,包括來自西藏的30名代培生。全校教職工122名,其中專任教師101名,福建師大附中和福州時代中學來嵐支教教師10名,臺灣教師一名,碩士學歷教師近60名,約佔專任教師60%。
目前,該校有一名臺灣籍音樂教師,參與學校初高中音樂課教學以及組織學校合唱團的排練等工作,臺灣老師把其擅長的阿卡貝拉等滲透到平時的教學、校本課程、合唱中,富有教學特色。
福建師大平潭附屬中學蓬勃發展
標誌平潭基礎教育進入新高度
福建師大平潭附中的開辦和發展對於提昇平潭基礎教育水平和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具有重要意義。
福建師大平潭附中常務副校長張敏表示,讓嵐島學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這是學校辦學的最真誠的理念。福建師大平潭附中就是帶著這麼樣的使命而來,發展定位為福建省一級達標示範學校。
福建師範大學平潭附屬中學的創辦,開創了實驗區深層次合作辦學的先例,一年多來學校建設與辦學取得顯著成效,在實驗區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在實驗區基礎教育中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先前,平潭的初高中教育資源相對比較落後。福建師大平潭附屬中學的開辦,對於提升實驗區基礎教育水平和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具有重要意義,標誌著平潭基礎教育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
福建師範大學平潭附屬中學的蓬勃發展,可以說是金井新城建設的一個縮影。當前,實驗區「大幹120天 打好七大攻堅戰」行動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其中,打好金井新城建設攻堅戰,就是要堅持「開發一片、成熟一片、見效一片」和「產城融合」的思路,推進金井新城生產、生態、生活的有機融合,統籌做好產業、人居、旅遊、對臺方面的規劃設計,加強功能區之間的融合聯動,儘快形成金井新城「產業特色鮮明、生活配套齊全、人居環境優美」的產業新城。
18載育人歲月
譜寫人生華章
前兩年,得知福建師範大學平潭附屬中學在招考高級教師之後,已經在他鄉有著16年教師經歷的楊海燕,毅然參加了全國調度考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回了家鄉平潭。如今,楊海燕擔任福建師範大學平潭附屬中學教研室副主任,還是平潭綜合實驗區教育局首批認定的學科名師,被福建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廳授予首屆「最美教師」提名。
三尺講臺育桃李,一支粉筆譜春秋。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楊海燕既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從教18年,她用音樂啟迪了無數的孩子,也譜寫了自己的人生華章。
源於夢想
紮根農村藝術教育16年
一顰一笑,春風化雨,這是楊海燕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是學生們對她最貼切的形容。
9月12日上午11時,福建師範大學平潭附屬中學高一三班的同學們迎來了高中生活的第一堂音樂課。
課上,楊海燕和學生互動交流、示範教學,場景的描繪,氣氛的營造,讓學生閉眼感受、身臨其境地教學……引發學生濃濃的興趣。在她的帶領下,音樂課真正「活」了起來,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成為了學習音樂的主人。
楊海燕,平潭平原鎮人,大學畢業後投身教育事業,選擇紮根基層農村,成為了晉江市毓英中學的一名音樂教師,把青春和激情獻給了農村藝術教育事業,這一幹就是16年。
多年的從教生涯,讓她對於教育事業有著獨特的見解。「我覺得教學生,首先要上好每一堂課。這堂課,你最先要感動自己,然後以感動自己的方式,去感動學生,讓這種溫度在學生和自己當中流淌。於我而言,音樂是源於夢想而響起來的。」
帶著這種夢想,2015年9月,作為福建省第17批閩寧合作的支教老師,楊海燕舍家別子,跨越三千公裡,從福建到了寧夏,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三營中學,開始了一年的志願支教生活。
那一年裡,楊海燕除了擔任初一年段16個班級的音樂教學和校藝術團指導工作,還承擔著指導青年教師的任務,努力為學校音樂教學帶去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
楊海燕告訴記者:「教師這個職業很普通,我們面對的每一個孩子,都是每一位家長的期望,也是祖國的未來,所以我覺得,在面對孩子們時應該要存著一種敬畏感,努力把這份工作做好。」
2016年5月,臨近支教期滿,楊海燕果斷做了個決定,主動請纓繼續報名第18批的支教,申請再回到三營中學,並擔任第18批支教隊隊長。兩年的時間裡,楊海燕用她的所學所悟,讓這所落後的鄉村民族學校漸漸為人們所知。
楊海燕不僅為三營中學帶來了先進的教學理念,組建起一支享譽全市的鄉村中學合唱團,她還通過多種渠道,為學校圖書館募集圖書2846冊、各類物資價值20萬元,並爭取到50萬元財政撥款,極大改善了學校教學設施和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條件。她在寧夏固原市發起音樂教師培訓計劃,更是開創了支教「既教學生,又教老師」的先河。就這樣,兩年的時間,從無到有,她帶著三營中學的藝術組和社團邁上一個又一個新臺階,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新的輝煌。
支教期間,楊海燕還開通了微信公眾號「燕往北飛」,用圖片和文字關愛支教同行,展示支教精彩,感染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志願者投身支教工作。在她支教的日子裡,孩子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愛笑了,愛唱了,也更加自信陽光。「當少言寡語的孩子站上講臺,面對全班同學大方歌唱,看著她們自信滿滿的樣子,我瞬間體會到支教的真正意義。」楊海燕說。
回鄉從業
將親身經歷融入日常教學
2016年,支教期滿的前半年,楊海燕在與家鄉長輩聊天的過程中得知福建師範大學平潭附屬中學在招高級教師,憑藉著試一試的心態,楊海燕參加了全國調度考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回了家鄉。
「大家都說你跑那麼遠去支援寧夏,為什麼不回來平潭支援。聽完之後,我就去了解了平潭在音樂方面的教育現狀,剛好師大平潭附中正在招高級音樂老師,所以我就憑著蠻試一試的心態去參加了。」楊海燕說。
在師大附中平潭校區建設的初期,楊海燕放棄暑假,邊辦理調動手續邊在學校,幫忙整理校務、打掃塵土飛揚的校舍,一忙起來就到深夜。就是這樣一種對於教育事業的熱愛,讓她身邊的同事和學生們也深受感染。
「她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亦師亦友,雖然和她合作的時間還不長,但每次跟她接觸,都覺得她是一個很正向陽光的人。她會非常認真負責地上好每一堂課,會把自己旅遊的所見所聞帶回來跟孩子們分享,給孩子們介紹某一個地區的音樂,或是那個地方的文化特色,地理環境等等。這些親身經歷的東西,也讓孩子們很感興趣。」福建師範大學平潭附屬中學音樂老師蘇恩平說。
「楊老師是一個非常和藹可親,而且讓人感到舒服的一個人,她的音樂課總是能給我們關於很多音樂的啟迪,而且會把她在外的所見所聞帶給我們,讓我們更加了解音樂這門學科。」福建師範大學平潭附屬中學學生林騰越說。
善教會思
以滿腔熱血再譜人生華章
回鄉一年有餘,在忙於投身家鄉的教育建設的同時,楊海燕依然不忘寧夏的教育事業,時常和寧夏的音樂教師進行視頻教研,不定期分享教育成果和理念。在她看來,不管身在何處,教師這個職業,就是做好本職,努力發光發熱。
「不管是教師還是別的職業,你如果想讓社會承認你,想讓周圍的人敬佩你,最重要的一點是,先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楊海燕說,「我覺得作為老師其實很平凡,就為了每節課上同學們的一句『老師好』。因為教師平凡的每一天,其實都有可能成就學生非凡的那一天,然後期待有一天學生能夠綻放,回來再問我們一聲『老師好』。」
正如楊海燕的學生丁詩怡在文章《動聽的音樂,動人的她》中寫道:「附中給我帶來的驚喜有許多,其中之一便是這兒的音樂課。在此之前,我從未知道音樂課可以有這樣的打開方式。我們的音樂課並不是練習唱歌,或是學習樂理,反而是從其他看似並不與音樂密切相關的事物中,去感受音樂的美。在楊海燕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發現了音樂其實藏在電影裡、穿在旅行中、躲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之中。除了一位優秀的音樂老師,楊海燕老師還是一位人生導師,每節音樂課她都會溫柔地給我們幾句深刻的告誡,有些話在我看來值得終身銘記。」
楊海燕告訴記者,目前,校園藝術團、課本劇、啦啦操等一系列校本課程都在穩步推進,下一步將計劃成立工作室,做一些公益活動,帶領其他年輕教師一起把平潭的教育事業做得更好。
18年的從教經歷,讓楊海燕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得到不斷提升。2013年至2015年,她主持的課題《流行音樂在傳統課堂上的應用》,榮獲教育部國家教師科研成果一等獎;先後在《福建教育學院學報》、《教育策劃與管理》、《泉州市中小學繼續教育論文彙編》、《中學課程輔導》、《福建教育》、《課程教育研究》等專業刊物上發表教研論文數篇;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優秀支教教師」,國務院扶貧攻堅奉獻獎提名,固原市2016年度社會扶貧工作先進個人,福建省首屆「最美教師」提名獎,2009-2011年晉江市「中小學藝術教育先進工作者」、2015-2017晉江市「優秀教師」,平潭綜合實驗區「優秀教師」等十多項各類榮譽,並榮登教育部「當代教師風採展」、中國教育新聞網「新時代教師風採展」、福建省「那些不平凡的園丁展」等。
在異地他鄉16年的教育經歷以及兩年的支教生活,對楊海燕來說只是一份平凡崗位的付出,而對於教育事業來說卻是一項項不平凡的殊榮。用雙手彈唱出動人的樂章,用雙腳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她憑著一顆赤忱的心將動人的音符播撒在每個孩子心間。如今她又帶著一身芳華和滿腔熱情,回到家鄉繼續投身美育建設,再譜人生華章。
來源:平潭時報
文字:餘小燕 馮榮 林彤欣
圖片:念望舒 江信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