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3135字,閱讀全文約需8分鐘
福建師大平潭附中
為平潭帶來省級優秀教育資源,
凸顯「多元化、智慧化、人性化」理念
以優質促均衡、以均衡創優質,
擴大對外交流,吸取先進教育經驗,
引入先進教育資源和團隊。
讓更多學生享有平等機會,
讓平潭教育邁出可喜的一步。
福建師範大學平潭附屬中學以「高起點謀劃,高站位規劃,高標準建設」總體要求,努力辦好讓平潭人民滿意的教育,不斷促進平潭教育發展,在當地起到示範和引領作用——
短短一年時間,高一新生施驛哲在福建師範大學平潭附屬中學(下簡稱「福建師大平潭附中」)收穫滿滿。
今年,他當選福建師大平潭附中學生會主席,負責協調「五四嘉年華暨校首屆十佳歌手賽」「愛心義賣」等活動,知識素養水平、組織策劃能力不斷提升。談及新校,他直言:「選擇福建師大平潭附中,來對了地方。」
福建師大平潭附中校園一景 張哲昊攝
福建師大平潭附中是平潭引進的一項民生工程,於去年9月正式開學,凸顯「多元化、智慧化、人性化」理念和「高位嫁接一流學校」「高素質教師隊伍」「高標準硬體設施」「高定位發展目標」特色。
「學校依據自身定位和發展需求進行設計,旨在建設一所功能性健全、競爭性完備、融合嵐島文化特色的現代化個性化校園。」該校校長張敏表示,要讓嵐島學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
在福建師大平潭附中,高一新生李錦輝學會了「開車」。
他在「汽車模擬駕駛」課堂上順利通過期末考,完成倒車入庫、側方停車、坡道定點停車等科目二測試內容。李錦輝說,在課堂上居然能掌握到開車的技巧,著實令人驚喜。
福建師大平潭附中的校本課程之一 ——「汽車模擬駕駛」 張哲昊攝
「汽車模擬駕駛」是福建師大平潭附中的校本課程之一,該校花費20多萬元購買汽車模擬駕駛器和配套設備,功能與汽車幾乎一樣,一次課程可容納8-16名學生。
福建師大平潭附中在平潭首開先河,開設「汽車模擬駕駛」「走近無人機」「街舞啦啦操」等40多門形式多樣、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全面發展。
圖為學生們正在參加無人機期末考試 張哲昊攝
那麼,如何讓學生選到心儀的課程?該校充分尊重學生的需求和自主選擇權,採用智慧化校園系統,讓學生通過電腦一鍵選課。不僅如此,學校還開設文學館、漂流式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等,藉助校園一卡通實現「智慧閱讀」。
縱觀國內,探索智慧校園建設在各大城市已逐步提上日程,然而福建師大平潭附中在6年前就勇於嘗試,提出按照一級達標校的高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和建設。
彼時,福建師大附中任命張敏為福建師大平潭附中校園籌建辦主任,並啟動該校園籌建工作。「那會兒我剛剛完成西藏林芝八一中學的教改事業回到福建。」張敏說,三年援藏的工作經歷,為後來推動建設福建師大平潭附中帶來諸多裨益。
學校該怎麼建,才能真正實現惠及民生?這是張敏最關心的問題。為此,2014年8月福建師大平潭附中動工後,他頻繁奔波大小城市,考察國內諸多先進大學、中學的建設,先後參與校園規劃、工程建設、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等,力爭學校硬體設施配套達到「智能化、智慧化」。
去年9月,福建師大平潭附中開學了。學校佔地面積125.3畝,共有3棟教學樓、3棟實驗樓等,不僅有高標準的設施配備,還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一流的管理團隊,平潭人民真正享受到開放開發的新成果。
這學期的半期考,福建師大平潭附中高一實驗班學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相較福建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一平行班的成績,福建師大平潭附中高一實驗班的平均分還高出了兩三分。
「我們首次全科採用福建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科試卷,實驗班學生著實令人刮目相看。」該校德育處主任黃明亮說。
事實上,這屆高一實驗班的錄取分數在平潭並不算高,更別提與福建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學生的差距。「由於缺乏自己的初中生源等因素,學校開辦之初存在很大的挑戰與困難。」黃明亮說。
短短一年時間內這些學生是如何「完美逆襲」?原來,福建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派出9名骨幹教師到福建師大平潭附中任職,並面向全國招收優秀的全日制應屆碩士畢業生,先期安排他們在福建師大附中跟崗學習,籤訂「師徒結對子協議」,共享福建師大附中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打造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以黃明亮為例,調任至福建師大平潭附中擔任高中歷史老師之前,他曾是福建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三文綜組組長,擁有豐富的教育經驗。「我只有一個想法,就是要讓平潭學子享受到省級優秀的教育資源。」張敏說。
不少學生選修"街舞啦啦操」課程,用舞蹈扮靚校園生活 張哲昊攝
這一年,學校還專門舉辦了專家助力促成長系列活動,包括面向全區開放的常態課展示、首屆青年教師技能大賽、省級化學名師論壇暨福州市化學名師工作室送教下鄉活動等,促進年輕教師成長,以教研促專業素養、提課堂質量。
福建師大平潭附中還推出一系列方式為學生釋疑。「在學校,學生們可通過預約、答疑信箱以及在晚自習時間向老師請教問題。」 張敏說。
學生給出的回應也讓教師們非常欣慰。「我在他們的身上看到了求知慾,也看到了樸實的品質。」談及自己的學生,黃明亮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我相信他們的潛力。」
沒有伴奏、沒有樂器,一首歌曲可以如何演繹?
日前,在福建師大平潭附中阿卡貝拉(A Cappella)教學課上,初一學生用歌曲《小幸運》結束了這學期的課程。
阿卡貝拉是指「無樂器伴奏的人聲音樂」,學生們在演繹歌曲時,所有伴奏和聲部均通過口技、B-BOX和麥克風的應用來實現。
這是今年2月,臺灣教師蘇恩平到福建師大平潭附中任職後,為學生帶來的特別禮物。「在臺灣,阿卡貝拉在校園裡深受學生喜愛,站著唱歌和歡呼都是常態。」蘇恩平說,她想把臺灣學子對音樂這份濃烈的熱愛分享給大陸同胞。
蘇恩平(左一)指導學生們用「阿卡貝拉」演唱《小幸運》 張哲昊攝
平潭,是兩岸融合的橋頭堡和試驗田,福建師大平潭附中則是嵐臺教育交流的一個生動縮影。除引入臺灣教師外,學校還吸引了臺灣花蓮高中、花蓮女子高中、玉裡高中教育參觀團來嵐交流,舉辦2018首屆「海峽杯」閩臺高校籃球友誼菁英賽等。
近日又有一個好消息傳了過來:平潭出臺了《對臺職業資格採信工作實施意見》,深化兩岸人力資源交流與人才融合發展。
這將為福建師大平潭附中深化兩岸交流提供新的契機。「我正打算申請以獲得採信證明,享受大陸教師同等待遇,參與大陸教育培訓,與更多的同行交流、學習。」談及未來,蘇恩平充滿期待。
福建師大平潭附中籃球、羽毛球館
如今,越來越多的嵐島學子將福建師大平潭附中作為理想學校。採訪的最後,初一(2)班學生王馨怡面露驕傲笑容堅定地說:「我愛附中!」
平潭曾是海島貧困縣,教育一直存在不少「硬骨頭」,如師資缺乏、硬體落後、辦學層次低等問題。
開放開發讓平潭步入發展新時代,實驗區緊抓機遇,通過整合、提升、改革、融合等方式,補短板拆「籬笆」,對全區教育資源進行更合理配置。
福建師大平潭附中實驗樓
但是,實驗區的發展也賦予了平潭教育事業更大的重任。「如何進一步深化平潭教育改革?平潭還能為學生提供怎樣的資源?」這是當地政府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福建師大平潭附中帶著「使命」來了,其發展定位為福建省一級達標示範學校,對於提昇平潭基礎教育水平和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具有重要意義。「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讓平潭教育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來源:福建日報
文字:王鳳山 林霞 唐家彬
圖片:福建日報 平潭網
責編:林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