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精英律師》熱播,裡面律師光鮮多金。工作環境好、收入高、開著豪車讓人羨慕,其中有一集羅檳律師說,他一小時的諮詢費是6000至10萬元。現實生活中真的是這樣的嗎?現實中學法律的人是怎樣的狀態呢。
大學學法律的學生紛紛吐槽,期末考試面對著厚厚的各種法律書,累的禿頭。
蘇州大學的一名法律系的學生,每年寒暑假的時候,書包裡都背著厚厚的課本,假期的時候也要不斷的學習。因為課程很多,不用功非常容易掛科。
同時大一的時候就開始準備考律師資格證,很多招聘考試包括律師的招聘都需要過這一關。這一關報考人數較多,錄取比例較低。2018年司考的錄取通過比例是11%,一共有44萬人參加司考。
另一位安徽大學學法律的學生,在本科畢業工作了幾年之後,才考過律師資格證,目前在上海一家律師事務所。收入並不高。
恰好有幾個學生就是學法律專業的,問了他們。從業的前幾年收入很低,開始在律所實習,一個月幾千元的收入,在上海那樣的地方去了吃飯,租房子,幾乎所剩無幾。
有一個男生30多歲,目前仍未結婚,就是因為考律師資格證比較晚,拿到了律師資格證,也不是一下子收入猛漲,也要慢慢的去累積。累積行業的經驗,累積人脈,才能慢慢提高接單率。
剛剛步入這個行業的時候,都是以學徒和助理的身份。付出很多,收入很低,沒有自己的案源。熬過了3、5年之後,有了自己的案源,也有了相應的能力,收入才慢慢提高。
很多人最開始學法律的最初目標是當律師,但是最終敗給了現實,所以很多人選擇了考公務員和其他的行業。
學法律考公務員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理想的,目前公務員特別是公檢法系統有需求。
還有的當了法律顧問,法律顧問一般分為兩種,有的進了企業,有的進了政府部門。
有的成了證券從業人員,年薪8到10萬,這類人員要求對商法和經濟法達到如火純青的地步。
有的成了房地產諮詢人員,前幾年房地產的火爆使得學習房地產法的法律人員大受歡迎。
有的成為法律宣傳人員,如《法制日報》以及各大電視臺的法制節目。北大的撒貝寧就是學法律的,做法律的節目起家。
有的甚至改行做別的工作去了。和法律毫無相關。
法律專業曾經被定為「鐵飯碗」的專業,但是由於各大院校都增設法律專業,市場的需求和專業的增加人數明顯比例不符,導致不光是本科生就連一些碩士生都很難就業。
2019人民日報就說明一些紅牌、綠牌和黃牌專業,其中法學被定位了紅牌專業。
武漢大學曾經就爆出300名碩士生就業難的問題,法學專業正經歷著陣痛和新聲。
但是有些學校新增的新型的法學專業,未來市場需求應該會很廣泛。比如有些學校新增的人工智慧法學專業。學校未來智慧機器人的廣泛普及,這個專業應該需求很大。
法律這個職業有的時候需要收集證據資料,大量的出差跑外,女生並不佔優勢。比起女律師,大多客戶更相信男律師,女律師客源少,通常成了律所文案。
在一些一二線的企業,無底線的加班成了家常便飯,此外企業還有就業的歧視,特別是二胎放開之後,很多企業擔心女性會因為生產而耽誤工作。在招聘的時候通常更願意招收男生。
在學歷提升方面,碩博人數過多,學歷貶值不可避免。如果想出類拔萃,衝出重圍,最好畢業名校,還要有個知名導師,發表過多次論文在期刊。
因為有這樣的重重困難,有些法學院的同學畢業之後,考了教師資格證,順利的去當中學教師了。
大多數法學院的學生都要考研,因為法官是要研究生學歷以上。有的班級一半考研,有的2/3考研。因為這個專業要求學歷還是很硬槓的。
就業的總體趨勢還是向好的,我們看到一些三四線的城市,公務員招考法律的就業人數逐年上升。
同時涉及外貿領域的法學專業人才缺口很大,待遇也很好,特別是一些新興的高科技相關的法學專業,未來前景更加看好。
最後總結:電視劇的光鮮多金,我們只能羨慕,更要尊重現實,很多家長在報考志願的時候,多方考慮,看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如果有志於學習法學專業,那就善於開拓,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做個精英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