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這幾年,國產電視劇的類型大大豐富,不再是過去古裝偶像劇一枝獨秀,各種類型的職業劇也層出不窮。但是對比海外的職業劇,內地不少職業劇還不太成熟。比如最近熱播的《精英律師》,就被很多法律系學生扒皮:女主角背誦的法律條文早已過時、男主角說的不少名詞都是生造的,我們的職業劇何時能職業起來?
一、想展示專業性,卻被專業所累
過往的不少國產職業劇,頂多是披著職業的外衣,演繹著偶像劇的劇情。看久了,觀眾壓根不記得這是一部職業劇。不得不說,《精英律師》比起過往的職業劇,有了不少的進步,男女主角起碼可以說一些專業名詞。
可能是因為編劇將職業劇看得太簡單了,以為這樣就能蒙住觀眾,沒想到卻成了露怯的開始。比如,田雨在劇中說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智慧財產權保護法》。
很多法律系同學坐不住了,只要是一個稍微學過法律的人都知道中國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等。不得不說,編劇想炫技,可是因為沒有深入了解律師這一行的專業知識,本來應該有的優點,反而成了槽點。
還有就是動不動炫耀律師的收費高昂,卻脫離實際情況。比如劇中說一個小時收十萬塊,但是在現實情況下,絕大多數律師都收不到這個價格,甚至美國的律師,也沒有這麼貴。
二、基於職業挖掘人性,才能不停留於簡單互撕
律政劇因為先天的案件衝突,所以有很多激烈的清潔可以挖掘。回想一下《壹號皇庭》《律政新人王》,幾乎每集都有兩三個情節的爆發點。
這一點《精英律師》倒是也學到了一些,只不過是皮毛。要知道,如果編劇沒有法律背景的話,寫出來的臺詞不能讓人信服。
就拿靳東在劇中發飆這一段來說,目前編劇的寫法,讓不少人覺得靳東只是一個衝動的自大狂。律政劇其實應該結合律師的職業特質,將其理性和感性的一面作為衝突,絕對不止張牙舞爪這一種表現方式,邏輯清晰又激烈的法庭對噴才是觀眾最想看的。
真正的戲劇衝突是建立在邏輯自洽的基礎上,這樣表現出來才比較高級。
三、國產職業劇何時能擺脫幼稚?
新金牌娛樂觀察家覺得,要寫好一部職業劇,起碼要對行業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為什麼美國的律政劇就沒有這些幼稚的問題,因為這些編劇大多都是法律出身,有的甚至擁有執業律師的職業經驗。
看看這些臺詞,既沒有炫技,又經得起推敲,舉重若輕中彰顯了過人實力。看了這樣的律政劇,會讓我們對律師行業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可是你們看了《精英律師》後,能對國內律師行業有什麼感觸嗎?
如果編劇不能實實在在地對法律、醫療、民航、消防等行業風貌的立體勾勒,我們的國產職業劇永遠不能擺脫幼稚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