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滿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檢測需要?廣東疾控體系檢測能力有望...

2020-12-22 南方新聞網

廣州番禺區群賢路中段,幾座紅灰相間的大樓,與周圍低矮房屋形成鮮明對比。作為「非典」後廣東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標誌性項目,廣東省疾控中心於2013年搬遷至此。在2號樓2樓,病原微生物檢驗所對面,一扇玻璃門多年來很少打開。

「這是省疾控中心預留的發展空間,自從搬過來,這裡還未投入使用。」7月15日,廣東省疾控中心首席專家柯昌文推開這扇門,站在走廊上看著一個個空房間,他向記者描述腦海中浮現的藍圖——

在這個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的預留發展空間,將投入資金2000萬元,購置48臺儀器設備,建設為廣東省突發急性傳染病核酸檢測實驗室平臺。建成後,省疾控中心的核酸檢測能力將提高到每天5000份以上,並引領推動全省疾控系統應急檢測能力提升。

針對疫情中暴露的公共衛生及醫療服務體系短板,今年6月,廣東省發改委印發2020年公共服務領域補短板項目計劃,計劃投入2140億元建設512個項目,其中醫療衛生項目有302個,不少項目都是針對傳染病防控救治能力進行提升建設。近日,南方日報記者走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建設項目,廣東省突發急性傳染病核酸檢測實驗室平臺便是其中之一。

■走訪項目

項目:廣東省突發急性傳染病核酸檢測實驗室平臺

地點:廣州市番禺區群賢路160號

暴露短板

疫情初期大量樣本疾控系統核酸檢測能力不足

「疫情突如其來,我們面臨著一個很大的挑戰。」回憶起疫情之初,柯昌文忍不住緊鎖眉頭,「有太多的樣本要測了!」

疫情之初,為保障核酸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廣東省指定所有樣本均送到省疾控中心和深圳市疾控中心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這些樣本來自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發熱門診患者、密切接觸者、交通聯合檢疫點和市場從業人員等重點人群。

為減輕省疾控中心的壓力,1月23日起,省衛健委把實驗室初篩權限擴大至各地級以上市疾控中心以及具備條件的高水平醫院和傳染病專科醫院等,但初篩陽性的樣本仍要送到省疾控中心覆核。

當時,每日全省各地新冠肺炎相關的樣本源源不斷送到省疾控中心,每收到一批樣本都要立即開展檢測。「我們把所有的設備都用上了,從其他實驗室抽調了20多人排班,大家輪番上陣,24小時加班加點,每天也就能做1000份。」柯昌文說。

高峰期,廣東的疾控及醫療機構即使投入全部的檢測力量,依然無法覆蓋檢測缺口。1月30日開始,第三方檢測機構「入場補位」,才緩解了「一測難求」的局面。

3月初,隨著廣東本地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向好,柯昌文等專家總結前一階段工作經驗教訓,認為必須要儘快提高核酸檢測能力,以應對下一步的核酸檢測需求。「當時就提出來,省疾控中心作為龍頭,要建設一個應急檢測平臺,將日檢測能力提高到5000份甚至10000份,滿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檢測需要。」柯昌文說。

經過多番努力,目前,該項目已被納入省發改委公共服務「補短板」計劃項目,預計投資2000萬元,正在開展可行性論證。「爭取在年底之前把它搞定。」柯昌文滿懷期盼。

建設藍圖

將提升全省疾控體系應急檢測能力

建成後,廣東省突發急性傳染病新冠肺炎核酸檢測實驗室平臺將承擔哪些功能?「我們要建成兩個平臺、一個中心。」柯昌文說。

第一個是建成全省性的大樣本高通量應急檢測平臺。他說,該項目不僅要將省疾控中心的樣本核酸檢測能力提升到每天5000份以上,還將推動地市及縣區級的核酸檢測能力建設。

「廣東有21個地級市疾控中心,每個中心的日檢測能力達到2000份;全省100多個縣區疾控中心,每個中心日檢測能力達到300份。如果完成這樣的布局,全省疾控中心體系每天就有近10萬份樣本的檢測能力。」柯昌文說,再次發生突發急性傳染病時,廣東將具備足夠的樣本檢測能力。

第二個平臺是開展技術研發的科研平臺,儲備應對新發傳染病的快速檢測能力。這些能力包括快速篩選傳染病病原微生物核酸、抗原和抗體靶標分子,快速開發高質量的應急檢測試劑,快速發現和鑑別新發傳染病病原體等。

「一個中心」則是指人員培訓和質控中心。柯昌文介紹,一方面,省疾控中心可以利用這一實驗室平臺,對地市和縣級疾控中心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另一方面,可以製備足夠的核酸檢測質控品,對全省疾控系統的實驗室進行能力驗證考核,用來評估考核檢測質量。

「目前這一塊是我們的弱項。」柯昌文說,現階段,廣東乃至全國疾控系統還沒有這麼大規模的規範化實驗室,能夠同時對20個培訓對象開展核酸檢測的實操培訓,並建立外部質量評價系統。

「以後有了這樣的場地,就可以讓他們進入實驗室,直接上手學習規範化的操作。他們培訓完回到地方,我們還可以開展外部質量評價,來保證檢測結果的可靠準確。」他充滿期待。

■快評

核酸檢測是確診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標準」,在疫情防控中發揮著「一錘定音」的作用。通過建設一個核酸檢測實驗室平臺,省疾控中心可以擴增5倍以上的檢測能力,廣東將更具實力和信心應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更重要的是,藉助這一項目的建設,省疾控中心幫助縣區級疾控系統提升了應急檢測能力,補齊基層公共衛生短板,真正織密疫情防控的防護網。

南方日報記者 李秀婷 實習生 陳之瑜 通訊員 粵疾控

相關焦點

  • 太原擬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辦公室
    本報8月4日訊(首席記者劉捷)隨著應急預案和預警機制的不斷完善,太原市衛生局將抽調專業人員,成立獨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辦公室。這是記者從今天召開的太原市疾控工作會議上獲悉的。  作為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太原市已有4個縣市的疾控國債項目主體完工,並投入使用,這些新建的疾控大樓均配備了較為先進的儀器設備,擔負著太原市各類重大疾病、傳染病的控制和預防,同時初步建立起集信息、管理、指揮、救治一體化的應急處理體系。
  • 8200餘人參加2019年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演練
    海關衛生檢疫人員引導該旅客至醫學排查室。實驗室快速檢測結果顯示,該旅客X病毒陽性。  機場海關立即啟動口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向銀川市衛生健康部門通報信息。隨後,海關工作人員初步確定該旅客的密切接觸者名單,登記密切接觸者的個人信息和聯繫方式。
  • 我們需要怎樣的公共衛生體系?丨思客問答
    第一,疾控中心的核心功能,近年來出現一些弱化的趨勢。為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防範小病釀成大禍,我國設置了疾病預防控制(下稱「疾控」)體系的防線。▲ 2月4日,武漢東西湖區徑河街道社區隔離點,疾控部門工作人員在對隔離的疑似患者進行核酸檢測 。圖片來源:南方人物周刊農工黨中央提案提出,構建滿足重大疫情防控與應急管理需求的現代化公共衛生治理體系,加強公共衛生和生物安全領域專業人才培養與基礎研究,大力提高全社會衛生健康素養。
  • 完善疾控體系,織密健康「防護網」
    ,要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平戰結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加快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不斷完善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切實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 專家建言獻策:如何加強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預警?
    例如,建成全球最大、可「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具備72小時內檢測300餘種病原體能力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同時明確規定,無論是鄉鎮衛生院、還是北京的知名三甲醫院,只要醫生發現臨床傳染病例,都應在規定時限內將信息報告至醫院傳染病科,由專人填傳染病報告卡,錄入信息上報,不需要層層審核可網絡直報。為什麼這套體系在這次疫情中沒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 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2 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  2.1 應急指揮機構  衛生部依照職責和本預案的規定,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負責組織、協調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並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的實際需要,提出成立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
  • 國家發改委發布: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方案
    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方案發改社會〔2020〕0735號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理論周刊 | 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輿論引導能力
    在這種形勢下,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政府信息公開和輿論引導,關係到能否取得抗疫最終勝利,關係到公眾對政府的信任、社會的穩定,也關係到中國的國際形象。對此,在總結我國抗疫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協調好中央與地方、科學與政治、公民與政府的關係。
  • 如何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 習近平強調這些事
    要強化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時刻防範衛生健康領域重大風險。只有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織密防護網、築牢築實隔離牆,才能切實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習近平清醒判斷、著眼根本、謀劃長遠,多次指出要清醒看到疫情防控的漏洞和不足,反覆強調抓緊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如何為14億人民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
  • ...防控體制機制 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要
    他強調,要充分認識建立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意義,圍繞疫情暴露出的問題短板,堅持系統性、前瞻性、應急性原則,按照優化配置、完善功能、分工協作、整體提升的要求,以項目為載體,從體制機制上創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舉措,健全全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要。
  • 新青年·上封面丨疾控人潘明:經歷各類突發公衛事件 見證四川疾控...
    22歲就進入四川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所做病毒檢測,今年37歲的他經歷了四川近年來發生的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也經歷了微生物所實驗室15年的變遷與革新。「08年汶川地震時期,我們更多的是在探索,如何在突發公共事件中找到更好的辦法能夠快速、有序地做好當地的防疫工作。」潘明說,防疫是最重要的關鍵點。當時的條件很差,大家只能一起想辦法來創造條件。「有一次因為微生物恆溫培養器壞了,做微生物細菌培養必須保證37度的溫度,我們就靠自己的身體溫度來孵化微生物,保證檢測實驗的順利進行。」
  • 「健全公共衛生體系 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座談會在京舉行
    然而,一旦平安無事就容易安而忘危,疾控系統就容易被忽視。」12月19日,由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主辦的「健全公共衛生體系 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座談會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衛生中心主任董小平表示,必須從戰略上做好公共衛生研究,並且常抓不懈。
  • 蚌埠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立健全應急處置工作制度,依法依規做好應對工作,廣泛組織、動員社會公眾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4)依靠科學,高效處置。加強專家隊伍體系和技術保障能力建設。遵循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規律,制定科學的處置方案,採用先進物質手段,不斷提升處置水平。
  • 天津進一步健全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 長效化制度化...
    昨日從市衛生健康委獲悉,天津將對照《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按照「人有我無、全面吸納,人優我有、汲取借鑑」的原則,從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加強民營醫療機構監管、嚴厲打擊非法行醫等方面,進一步健全完善長效化、制度化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
  • 高校、疾控強強聯合 共建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
    來源:長城網長城網訊(記者 劉昆鵬 靳曉丹)8月13日,華北理工大學、河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建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籤約暨揭牌儀式,在河北省疾控中心舉行。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將建立與國家需求相適應的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助力「健康中國」與「健康河北」的實現。
  • 國家疾控中心首任主任李立明:培養能「一錘定音」的公共衛生人才
    李立明:這次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對SARS後我國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的一次檢驗。
  • 疾控改革:如何告別「病來重視,病去忽視」
    疾控機構的基本職能是疾病預防與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疫情報告及健康相關因素信息管理等。近70年來,疾控體系在歷次重大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中戰功赫赫。據2003年SARS暴發後,我國著手加強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建設,於2004年上線運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下稱網絡直報系統)。該網絡直報系統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橫向覆蓋全國,縱向到鄉鎮衛生院,覆蓋甲、乙、丙三類共39種法定傳染病。通過這套系統,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平均報告時間從原來的5天縮短到4小時內。
  • 莆田市領導深入基層調研 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增進群眾健康福祉
    8月24日,市長李建輝帶領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先後深入涵江區、荔城區,調研基層衛生健康體系建設工作。副市長胡國防、市政協副主席張亦兵一同參加。  李建輝首先來到涵江區疾控中心,實地察看核酸檢測實驗室建設、流調隊伍配置等;走進荔城區西天尾鎮北大村衛生所,察看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建設;前往西天尾鎮衛生院,了解醫改分級診療、聯合病房試點工作及疫情防控情況。
  • 廣東明確疾控機構核酸檢測費用標準:85元/人次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戚耀琪12月10日,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官網發出了「設立我省疾控機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收費項目及制定收費標準」的通知,按此標準,檢測費用為85元/人次(含核酸提取、檢測試劑)。通知指出,為了進一步加強我省各級疾控機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滿足「願檢盡檢」人群需求,按照國家、省有關規定,設立我省疾控機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費收費項目,各級疾控機構要積極向公眾提供核酸檢測社會化服務,確保願檢人群能及時接受檢測。按規定收取的疾控機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費全額上繳同級財政,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 安慶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危機幹預培訓班圓滿舉辦
    為進一步加強各縣(市)、區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開展心理危機幹預能力建設,根據安徽省衛健委關於中央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的要求,2020年12月9日-11日,由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辦,市精神衛生中心(市第六人民醫院)承辦的2020年市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危機幹預培訓班圓滿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