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武器裝備的殺傷力也在不斷增大,在這種情況下,作戰模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以往兩軍交戰只要兵力足夠多就能在戰場上佔據更多的優勢,但是和兵力相比,如今武器裝備的優劣往往能決定一場戰爭的結局。海灣戰爭作為人類歷史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場戰爭,美國的勝利也讓世界各國開始意識到武器裝備的重要性。當時,美國憑藉著先進的武器裝備,在短短42天的時間內就擊潰了伊拉克大軍。
海灣戰爭結束以後,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又與伊拉克交戰了,不過,在此次戰爭中,美國不但打敗了伊拉克,還處死了伊拉克的總統薩達姆。我們都知道,俄羅斯和伊拉克在國際上的關係向來很好,但為什麼在伊拉克戰爭打響時,俄羅斯卻對薩達姆見死不救呢?
我們先從當時的國際局勢展開分析,美國之所以會對伊拉克發動戰爭,是因為伊拉克是為了躲避債務率先向科威特發起進攻,所以美國的做法其實是在維持當前的國際秩序。
也就是說,當時的美軍是站在了正義這一方,如果俄羅斯在此時選擇援助伊拉克,肯定也會遭到其他國家的排擠,這對於俄羅斯的發展可以說是百害而無一利。
另外,伊拉克的國內局勢也較為嚴峻,雖然伊拉克和俄羅斯的關係較好,但是在伊拉克內部有不少親美人士,俄羅斯若是貿然出手,說不定還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而且即便是俄羅斯救出了薩達姆,按照伊拉克當時的國內情況來看,薩達姆也當不了多久的總統就會被那些親美人士給搞下臺,所以俄羅斯沒有必要為此承擔巨大的風險。
相信大家都清楚,近年來,俄羅斯陷入了發展的困境中,嚴重的經濟危機不僅對俄羅斯民眾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同時還使得俄羅斯的軍事發展走起了下坡路,所以俄羅斯也沒有多餘的精力去處理其他國家之間的糾紛。
總的來說,俄羅斯沒有選擇對薩達姆伸出援手,也是出於利益方面的考慮,畢竟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都是靠利益來維繫的,一旦發現無利可圖,彼此的關係就會變得不堪一擊。
通過薩達姆的結局,我們也認清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當危險來臨時,各國最忠誠的盟友只有軍隊和百姓。所以要想擁有長久的和平,要想得到其他各國的尊重,我們就必須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只要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我們就無懼任何威脅。